延慶古縣城有這麼多歷史變遷?海坨山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延慶古縣城有這麼多歷史變遷?海坨山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嘉靖《隆慶志》所附《永寧城之圖》

延慶古縣城有這麼多歷史變遷?海坨山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光緒《延慶州志》所附永寧城及其周邊圖

延慶古縣城有這麼多歷史變遷?海坨山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光緒《延慶州志》所附《河道圖》

延慶古縣城有這麼多歷史變遷?海坨山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水經注圖》所繪清夷水流域圖(居庸縣附近)

古縣城

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延慶拉開帷幕,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會有部分賽事在延慶舉行。延慶,這座位於北京西北部的塞外小城,它的歷史也伴隨著世人矚目的當下而逐漸為人所知。

延慶古稱龍慶、隆慶,它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據考古發掘,境內有菜木溝、路家河、古家窯、姜家臺等多處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以及古城村、姚家營、香村營等多處夏、商、周等多個時代的遺存。位於張山營鎮東門營村西北的古崖居遺址,更是以其神秘的面貌吸引著廣大考古工作者和普通遊客的到來。

延慶地處塞外,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原農耕文明與邊塞遊牧文化的交融之地。當中原政權強盛時,延慶地區是農耕文明向外輻射其影響力的橋頭堡;反之,如果中原政權勢力衰落,這一帶又成為草原遊牧民族通往內地的跳板。這種消長變化在行政區劃上有著直接的體現,今延慶、懷來一帶與今北京地區的隸屬關係變動頻繁——有時,今延慶、懷來地區與今北京一帶同屬一個行政區,且其治所多在今北京;有時,它們又以山為界,分屬於兩個不同的行政區。

歷史上,在今延慶一帶設置過縣治的主要有居庸縣、夷輿縣、媯川縣、縉山縣和永寧縣等。這些縣份存續的時間不一,命運各異,它們的治所大多仍有遺蹟殘存至今。

居庸縣

設立於秦漢時期,治所在今延慶城區一帶,北齊時被廢棄,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居庸縣的建制。由於延慶城區城市化發展程度較高,古居庸縣城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痕跡了。

現在殘存在這一帶的城址主要是明代的遺蹟,現存的西北角一段城牆,長約110米,馬面較為完整,外有護城河的遺蹟。延慶城址系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在元代城址的基礎上覆建,始建年代不詳,或許是在古居庸縣縣城的基礎上擴建而來。此後的宣德、景泰、萬曆等朝又相繼增修,是元明清時期隆慶州(後改稱延慶州)的州治所在地。

居庸縣的得名,可能來源於居庸關。居庸關也稱居庸塞,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號稱天下九塞之一。東漢末年,因為對待邊疆部族政策的差異等原因,幽州牧劉虞與鎮守幽州的公孫瓚兵戎相見,後來劉虞戰敗,從薊城(今北京西南)逃到了居庸縣,並在這裡被公孫瓚的軍隊所俘虜。成書於北魏時期的《水經注》也多次提到了居庸縣及其附近的山川水系等情況。

夷輿縣

設立於西漢,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上谷郡有夷輿縣。從其地理位置和名稱來看,設立這個縣應與當時這一帶的山戎部族有關,它可能是西漢政府控制這一帶夷族的前哨之地。王莽建立新朝後,把上谷郡改名為朔調郡,夷輿縣則改名為朔調亭,東漢建國後恢復了西漢舊稱。

由於人口減少,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劉秀下令省並全國的郡縣,一次就撤併了400多個,夷輿縣被併入了鄰近的居庸縣,此後再也沒有恢復過。其縣城便被逐漸廢棄,但並沒有消失,《水經注》稱其為夷輿縣故城,明清時期的史料也多稱其為夷輿故城。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相繼開展了三次文物普查。夷輿縣故城遺址在第一次普查時即被發現,第二次普查時做了更為細緻的調查,它的名稱也是那個時候確定下來的。1985年更是被確立為延慶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據相關文物普查資料介紹,“城平面略呈橢圓形,東西約237米,南北約430米,周長約1434米。現存西北角夯土城牆長178米,殘高2米。”今延慶區舊縣鎮古城村東北側殘留有一段土牆,這便是夷輿縣故城殘留至今的遺蹟了。

媯川縣與縉山縣

媯川縣設立於唐玄宗天寶年間,至唐末改為縉山縣,並以此縣設立儒州。縉山縣的得名,與這一帶在古代曾是縉雲氏活動的地區有關。

其治所位於今延慶區舊縣鎮舊縣村城址內。此城原有內外二城,內城為磚砌、外城為土築。據文物資料介紹,城址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80米。現僅殘存一段長約50米、寬6.5米、高5.5米的城牆,城內有少量古建築、石雕和碑刻等遺物。縉山縣自唐末設立後,歷五代、遼、金等朝代,其名稱和規格雖偶有改動,但其治所均在今舊縣村的城址內。

到了元代,由於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生於今延慶城區東部的香水園,因此在他即位後,就將這裡升為龍慶州。大約在這時,縉山縣治所也遷入今延慶城址內,位於今舊縣鎮的原縉山縣城就逐漸廢棄了。此後,縉山縣也併入龍慶州,今延慶城區一帶便長期稱為龍慶(隆慶、延慶)了。

永寧縣

設立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與隆慶州同時設立。永寧縣的得名來源於《尚書·呂刑》中的“其寧惟永”一語,其治所位於隆慶州以東的團山之下,即今延慶區永寧鎮一帶,最初沒有築城。

到宣德五年(1430年),開始在灰嶺一帶築城,即今永寧鎮永寧城遺址。永寧縣、永寧衛和隆慶左衛的治所均設在此城以內。城為磚砌,方形,周長六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設四門。明穆宗隆慶年間,為避諱而改隆慶州為延慶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革永寧縣,併入延慶州。此後永寧城逐漸廢棄,至1950年開始拆除城牆,現僅殘存一段700多米的城牆,以及西北角馬面。

海坨山

海坨山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與河北省赤城縣兩地交界處,地跨延慶區張山營鎮、河北赤城縣大海陀鄉和鵰鶚鎮,因為地跨兩省市,它的名稱也有些許差別,延慶稱為海坨山,赤城稱為海陀山。本文沿用延慶這邊的說法,稱其為海坨山。

海坨山在延慶城區西北約18公里,分為大海坨山、小海坨山和三海坨山,其中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是延慶區境內最高的山峰,也是北京市境內僅次於東靈山的第二高峰。小海坨山與大海坨山位置相鄰、山體相連,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項目的舉辦地,其南麓將建設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奧運場館。可以預見,這一片熱土有著光輝燦爛的未來。

海坨山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進行了詳細的記載,稱它們“峰舉四十里”“高巒截雲,層陵斷霧,雙阜共秀,競舉群峰之上”。當時這一帶還不叫海坨山,而是叫大翮山、小翮山。翮字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它是指禽鳥羽毛中間的硬管,常用來代指鳥翼,也就是帶有空心硬管的羽毛。關於大翮、小翮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非常神奇的傳說,與王次仲有關。

王次仲名叫王仲,次仲是他的字,相傳他是戰國末年燕國上谷郡人。上谷郡的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以北,今延慶地區在當時也是上谷郡的轄地。王次仲年輕的時候,把漢字字體從篆文改成了隸書,這是一個重要的改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政務繁多,用傳統的小篆字體在竹簡上進行書寫非常麻煩,而王次仲改進的隸書字體簡潔易書,立時就顯出了優勢。

秦始皇聽說了王次仲改進字體的事後派人找到他,希望他能為朝廷效力。但王次仲“履真懷道,窮數術之美”,不願出山為官。秦始皇非常生氣,派人把他裝進囚車,準備押送到咸陽。途中,王次仲突然變為大鳥,飛出車外,向遠方飛去。在飛行途中,大鳥一度在空中盤桓,兩片羽毛掉落在附近的山峰上,也就是今海坨山一帶,於是後人就把羽毛掉落的地方稱為大翮山、小翮山。

王次仲變為大鳥一事固然是傳說,但大翮山、小翮山的地名卻流傳了下來。當地百姓也把王次仲當作神仙來看待,每逢水旱災害都要對他進行祭祀。據《水經注》和《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大翮山、小翮山山頂上曾有一座次仲廟,就是人們為紀念王次仲而修建的。

金元時期,都城在今北京,由於距離較近,且風景優美,大翮山成為京畿名勝,來這裡從事宗教活動或進行遊覽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留下了許多故事和作品。大翮山南麓有一座秋陽觀,1224年二月,長春真人丘處機曾來這裡打醮,也就是設壇唸經做法事。他見山水明秀、松蘿煙月、風景優美,於是興致勃勃,欣然題詩兩首:

其一曰:

秋陽觀後碧巖深,

萬頃煙霞插翠岑。

一徑桃花出水急,

彎環流水洞天心。

其二曰:

群山一帶碧嵯峨,

上有群仙日夜過。

洞府深沈人不到,

時聞巖壁洞仙歌。

耶律鑄是蒙古帝國時期名臣耶律楚材的次子,他曾到大翮山一帶遊覽,一直爬到頂峰,眺望遠處的城郭和郊野,寫下了《遊大翮山》以資紀念:

路盤空翠上青天,下望皇州一點菸。

雲葉去堆人腳底,日華垂在馬頭前。

露花菸草芬蘭麝,百籟群鳴播管絃。

可誚舊遊王次仲,不來尋謁酒中仙。

明清時期,大翮山、小翮山一帶逐漸被稱為海陀山、海坨山,又因與今延慶城區正北的冠帽山(東巖山)東西相對,故又稱為西巖山。山上有龍潭,山下有西巖寺。時人記載海坨山“高聳萬仞,層巒疊巘,雲生其巔,雨即隨之”。由於海拔較高,海坨山形成了特殊的山地氣候,尤其是夏季驟雨如飛,被稱為“海坨飛雨”,是媯川八景之一。海坨山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六月期間,山頂常有積雪,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海坨戴雪”。

海坨山不僅有優美的風景和悠久的歷史,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戰期間,北平、天津等城市相繼淪陷,北平北部山區成為連接平西到冀東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顯著上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冀熱察軍區派遣部隊梯次進入平北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鬥爭形式由隱蔽到公開,根據地規模由小到大,逐漸形成了以海坨山區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在強敵環伺的敵後地區艱苦奮鬥,付出了巨大犧牲,也取得了可喜戰果。

海坨山地區峰巒起伏、山高林密,建有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有大片次生油松林,植被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北京和周邊地區較為完備的生態系統,十分有利於涵養水源和淨化空氣,尤其是能有效地抵禦來自西北方向的風沙,是北京西北方向重要的生態屏障。隨著冬奧會的臨近,為協調環境保護與場館建設之間的關係,有關部門對保護區的範圍進行了局部調整,以實現自然環境與體育設施的和諧共存。

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優美的風光、豐富的植被、燦爛的未來,海坨山的故事,還會不斷書寫下去。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田海

流程編輯:吳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