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423頭條知識節#

孩子出生的貧富一直都是家長們比較擔心的一點,俗話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會讓很多家庭產生焦慮的心態。

這裡面最扎心的可能是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的研究,就是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

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

研究結束時,測試他們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託德進行了回訪: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僅此這“3000”萬字的詞彙量,那些家庭就需要送孩子去上早教班,讓孩子讀更多的書,來填充這3000萬字的差距。

可是最近麻省理工又表明: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父母在小的時候就應當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多和孩子聊聊天,孩子還可以學到書本中學不到的詞彙量,這和家裡花了多少錢去培養沒有任何關係,全部都是靠孩子和父母。

富裕的家庭,他們有錢但是和孩子的交流少,相反比較貧困的家庭,因為有更多的時間是可以陪著孩子的,交流的也就多了,相比之下,前者的語言能力,明顯沒有後者要好。

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其實我們都是知道的,因為孩子還小,大腦的開發程度還有所欠缺,對情緒的處理能力還不夠完善,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大人就必須承受並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這樣的處理在心理學上叫做共情。就是識別出他人的情緒,再換回思考理解對方情緒,同時也明白對方和我們之間的界限,做出溫暖而理性的反應。

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心平氣和的給孩子做引導。其實這個行為就像網球,在打網球的時候需要等網球在地面談一下在打出去。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想要讓他安穩聽話,必須先接納他的情緒,如果你用命令的口氣,他肯定會反抗,反抗不了的就把氣全部吞到肚子裡。

總而言之的來說,孩子做的錯誤行為,你可以不加指責的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在無形之中又讓孩子記得注意別人的感受。

等到雙方的情緒都處理好了,就可以一起再聊寫作業還是繼續打棒球。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聆聽、尊重孩子的對話,是比那些補習機構的效果好很多的。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其實孩子的生活在點點滴滴裡,父母才是他們唯一的禮物,是他們最好的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從小培培養自己的孩子。以後有所成就。

很多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在3-6歲的成長,但是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卻需要消耗父母太多的精力。

如今,怎樣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卻成了一個難題。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兒童繪本主要是針對3-6歲的孩子,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情緒管理。

#母嬰好物推薦#

3-6歲正是孩子閱讀的敏感時期,讓孩子打開通往知識的大門,讓孩子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盡情遨遊探索!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

繪本里面精美的插畫和童趣畫風,無需家長說教,孩子自己就可以理解故事的內容。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的未來,靠的不是家境,而是和父母的交流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一定要科學教育,為孩子習慣的養成提供一份可靠的保障。

感興趣的家長朋友點擊下方“小卡片”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