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老闆自述:"我用真金白銀為消費打氣,與商家一起度過冰河期"

復工容易復市難,商場減租讓租,商鋪打折讓利,消費者得實惠,商場賺人氣,這樣消費鏈條就激活了。對那些品牌生命力強,只是眼前出現困難的企業,需要一起聯手"渡劫"

購物中心老闆自述:

文|《財經》記者王延春

編輯|蘇琦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諸多行業按下"暫停鍵",其中零售服務業是受衝擊最大、影響最為深度的。限流、隔離、封城,客源斷了,門店關了,對於餐飲、文旅、酒店、商貿等企業來說無異進入了"冰河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說,目前復工容易復市難,商貿客流和銷售亟待恢復,城市的繁榮有待管理"鬆綁"後才見。

目前各地政府部門施招按下重啟鍵,寄望激活"冰河期"的消費。4月1日,佛山市級財政投入億元消費券通過支付寶發放,目前已經發放兩批。佛山市商務局搭建促消費平臺,舉辦建材家居、家裝、電子電器、服裝服飾、食品飲料、交通工具等行業展,"激活"消費;凡是參與促消活動的企業還能獲得資金獎勵。對特色商業街區等商圈,將給予一次性獎勵。同時,在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物業的中小企業租戶減免租金基礎上,倡導村集體所有資產類經營物業的對中小企業租戶適度減免租金,支持中小企業共度時艱。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周景彤告訴《財經》記者,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將是短期的、結構性的。"疫情期間被抑制的部分消費需求並未消失,只是延後",餐飲消費預計疫情結束後的1月-2個月時間內將出現消費小高峰。2020年"五一""端午"和暑期將成為釋放疫情累積的旅遊消費需求的重點時段。

然而,預期的消費小高峰能否出現?購物中心、商貿服務企業如何通過各種途徑提升消費,一起"渡劫"?一些服務類企業嗅到了"小高峰"可能來臨的滋味,開始加速零售業態變革,探索商業模式創新,採取各類"激活療法"突圍。

嘉洲廣場是"廣佛黃金走廊"上首座現代化MALL,是廣佛地區消費的晴雨表之一。其位於佛山市南海區廣佛一路黃金地段,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有差不多500家商戶。是集百貨、飲食、娛樂、酒店、影院為主的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董事長鍾義告訴《財經》記者,"消費者信心還沒有恢復"。在消費者信心還沒有恢復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利給消費者,讓消費者願意過來,幫消費者就是幫自己。沒有消費給商企減租讓租意義不大。"消費者信心提振,人流回歸,才是正道"。

嘉洲廣場、萬達廣場等目前已連續送出消費券,這些資金都是企業自掏腰包實施自救。目前嘉洲購物中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按下重啟經濟鍵的商貿企業們如何自救。鍾義說,我要帶領消費鏈上下企業共同渡劫,目前只要活下來就有希望。實質上"我們不能浪費一次危機。疫情這段時期也是洗牌的過程,優勝劣汰、強者恆強,經歷一次危機意味著經歷了行業的演變與重構過程。"

以下是鍾義的口述實錄:

消費仍處於"小冰河期",企業要堅持活下去

從疫情暴發到現在,我們一直正常營業。除了政府規定的電影院、娛樂、美容美髮、教育等一些業態不能開業和閉店撤場,其他基本上覆工率達到了99%以上。

二月疫情最為嚴峻,也是我們開業14年以來,最慘淡的春節,人流和銷售額不足平日的20%。進入三月,恢復得不錯,人流量接近50%。由於餐飲開放了堂食,加上保障民生的超市之類,相對銷售受影響沒那麼大。尤其是車流量達到66%左右,車流比人流更旺。

我也是佛山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會長,密切跟同行交流,目前很多商場人流和銷售額平均處於30%-40%的水平。

為什麼沒有停業?政府規定超市必須營業,可以保障基本民生。除了政府規定不準營業的業態,我都儘量維持營業。我主要考慮兩點:第一,疫情中,作為公民,我能為社會盡到什麼責任?兩個多月以來,除了超市之外其他的服務業態基本"停擺",超市是購物中心的一部分,消費者到超市來買東西,商場不能到處黑燈瞎火的,那消費者心裡的感覺一定很寒冷、很恐懼、很難受、很壓抑。我希望儘自己所能,營造一個溫暖、平和、安詳的環境,讓人們來這裡,不僅獲得急需的物品,而且也能心情放鬆、收穫安慰。我覺得比疫情更嚴重的是恐懼與恐慌,所以我希望能施無畏。當然,前提是各種防疫措施都到位,測體溫、戴口罩、消毒一個都不能少。超市12小時開著,其他業態的營業時間錯峰,保障風險遠低於超市。

第二,我希望商家包括員工能保持一種工作狀態。疫情終究要過去,恢復起來更容易。現在看來我這個決定做對了。由於我們基本沒有停業,所以不僅自己復工復產沒有那麼難,而且帶動產業鏈上供貨商、物流、商鋪、原材料企業等都能快速聯動。雖然銷售額比較低,但沒有出現像其他行業那樣,員工回不來,商品賣不動,鏈條"停擺"等問題。

但是購物中心經營目前真的很不容易。比如,我的購物中心裡面做服裝的企業,有運動類、休閒類、男裝、女裝、童裝,商場一些做服裝的,有一些已經跑路了,實在沒有辦法給員工發工資。政府要求留住就業,要給人家發工資,但這些企業實在無能為力。

我覺得現在還不是最困難的時候,最困難的將會是4月-5月份。如果仍然沒有銷售,消費者信心沒有恢復,商鋪看不到希望就麻煩了。現在企業還可以拖一拖、等一等。疫情對購物中心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到4月-5月,甚至6月。如果到那個時間,鏈條上估計會有更多企業跑路的跑路,倒閉的倒閉了。

幫消費者、幫商家就是幫自己

3月1日佛山南海就恢復堂食了。藉助這個契機,我採取系列發放消費券的活動。3月8日是婦女節,在這前後幾天,我搞了38元換100元現金的活動,而且消費者可以無條件使用。百貨裡面也派送了100元的消費券。效果不錯,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日,我再次發放消費券,39.9元買一百元現金券,在餐飲和百貨公司裡都可以使用,沒有附加條件。4月初,我再次搞了類似消費券、消費卡的發放,每次都激活部分人氣,下館子、購物的人流漸漸增多。我發放消費券的行動比政府部門早了差不多一個月,送消費券的效果不錯。你說它是激素,但它能激活沉寂的消費,讓經濟恢復元氣,有了元氣,企業就能堅持活下去。

在消費者信心沒有恢復,大家仍比較恐慌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利給消費者,讓消費者願意過來,幫消費者就是幫自己。當前要解決未來消費的預期,沒有消費,減租讓租有什麼意義?關鍵是提振消費者信心,讓人流回歸。這才是正道。

補貼消費者,真金白銀,這個完全是我自己企業承擔。要有人流,才有銷售。我不能只看眼前。

第三產業不復蘇,也會傳導到第二和第一產業,沒有終端的消費哪有訂單呢?其次,我採取的另一個"激活療法"是減租讓租,讓商家堅持存活下來。減租讓租有個度,最終都不是長遠的辦法。我希望和商家一起打折讓利,促使市場回暖,最終有銷售就意味有現金流,有現金流,企業才可能存活下去。商場減租讓租、商鋪打折讓利、消費者得實惠,商場賺人氣,這樣消費的鏈條就被激活了。

減租給商鋪也是一大筆錢。我們其實年初三就公佈初一到初八減租,我們是佛山市第一家提出減租的購物中心。到了2月9日,我第二次提出一個月的租金減半。每個行業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我也會綜合各類因素酌情優惠,有更多讓利。我幫助企業堅持活下來。否則他生存不了,走了,這個地方空置,空置意味重新招商,這有時間成本、空置成本。要算好賬,想盡一切辦法和商家共同活下去。

第三招是"轉移線上"。為了應對疫情,我們嘗試線上直播間,2月、3月做直播間效果不錯。我們要求每一個商戶必須一個星期做一次。無論效果好不好,都要做直播,通過微信、社團平臺、公共平臺的排期展示。每個星期商家除了自己做直播 ,還在我們公共平臺上排期,化妝品、餐飲、服裝、不同類別、不同業態,我們的直播平臺每天選1家-2家直播。畢竟我們的公共平臺比商家自己的平臺更大一點。諸如此類,我們做了很多探索。

企業與政府聯手,政府為服務業打CALL

佛山市商務局出臺政策,搭建促消費平臺,支持商場(超市)、連鎖企業、建材家居、老字號等商貿企業參與,對參與汽車消費節、"家•生活"主題家裝家居、電子電器、服裝服飾等品質消費活動的企業給予資金扶持。

推動餐飲行業復甦發展。對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在疫情期間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線上訂餐配送業務給予資金支持;組織開展佛山市餐飲品牌(名店、名菜、名點)評選工作並給予資金支持;扶持商圈及特色商業街區發展等等。

佛山南海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遊景區、星級飯店、營業性電影院,達到規上(限上)規模的旅行社、住宿和餐飲業的法人機構,按其向稅務部門申報的2019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的10%給予補助,並按年度營業收入規模設置封頂額度,將規上(限上)文體旅遊企業納入南海區中小企業融資風險補償專項子基金扶持。 鼓勵對中小企業租戶減免租金。

目前佛山也好,南海也好,都出了復工十條新政。只是專門針對購物中心的政策沒有,我也在呼籲。購物中心是這次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酒店、餐飲、零售、遊樂、教育、電影院,這些業態都在購物中心裡面,購物中心的乙方受損這麼大,甲方肯定也受影響,甲方就是靠租金、管理費獲利生存的。

我作為會長想給政府部門提幾點意見:第一,貸款的利率可不可以下調一些,因為購物中心大多都有貸款,下調利率很關鍵。第二,電費能不能再下降,目前下降5%的幅度很小。第三,對購物中心的增值稅、房產稅希望能適度減免。這個減稅對購物中心是最大的幫助了。

目前專門針對購物中心,只有北京市商務局出臺了專門的政策。北京市商務局近日發佈關於給予大型商場疫情期間資金補貼的通知,為鼓勵本市百貨、購物中心等大型商場疫情期間正常經營,擬對採取減免租金舉措的運營單位給予50萬到10萬不等的補貼。

我初步估算,我的租金直接減免一千多萬,未來還可能有商戶閉店撤場空置,重新招商的成本,會影響到明年、後年的收入。算這個賬,購物中心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且現在電影院沒有復工,遊樂項目沒有復工,線下教育沒有復工,這些是政府規定不能復工的,我們保守估計至少損失三千萬以上。

期待五一節是消費轉折點,復甦的過程不要太久

五一能恢復人氣嗎?我現在一有渠道就不斷跟政府部門呼籲。除了包括我們購物中心,還有購物中心裡面的品牌企業自己做營銷推廣外,更加重要的是政府鼓動恢復民眾消費信心。現在大家都還戴著口罩,測體溫,本來現在要買衣服,可能就推遲到兩三個月以後再買了。消費者甚至夏裝不買,穿去年的、前年的,所以零售業進店率和提袋率是我最擔心的。

要先期待有序復學。現在孩子們宅家裡,家長大多要看著小孩。小孩從2月到現在一直悶在家裡,心理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特別鬱悶。家長還怎麼出來消費呢?遊樂和培訓教育能不能允許開業呢?孩子們的遊樂項目開了,普羅大眾可以自由出門,消費的信心才能恢復。

佛山市政府也意識到了,市長朱偉帶頭到街上吃飯,為消費打氣。他用這種方式也是想帶動大家放心出來購物。政府部門的政策也在給與商業企業更多信心。什麼時候不用戴口罩了,不用通行證了,我相信,那個時候信心才會完全恢復。

如果到四五月份還不能夠扭轉人們的消費心理的話,我也不能夠支撐繼續減免下去,我沒有減讓的能力了。因此,復甦的過程越長,就會有更多的企業支撐不下去,受影響的程度就更大了。因此,這個過程要儘快縮短。

在佛山市,我瞭解商業廣場整體能夠恢復到50%的很少,很多隻是恢復到40%-50%人流和銷售額。甚至有一些還更差,只恢復到30%-40%。所以現在這個是我很著急的,我不只急自己的企業,太多的商家和品牌只恢復到30%-40%的人流和銷售額,都還處於凌寒之中,我又怎能獨自走出"冰河期"。

我還是希望政府更加重視第三產業的恢復。表面上看來,購物中心的慘淡或者說企業出現跑路現象,背後則牽涉無數個家庭收入和員工就業。比如,我們有二十個商家,一月份的工資還沒有發給員工。我一有機會就去跟品牌商家說,你要安排工資給人家,一月份的工資都沒有給,說不過去了。武漢23日封城,我們的營業額到23日是沒有受影響的。等於一月有二十多天都是旺季,員工一月份的工資很多是二月中旬才發的。二月中旬疫情嚴峻,一些商家為了自保,連一月份員工的工資都沒有發。這對一些人員的消費收入會有影響,我瞭解一些餐飲企業,有些本來一個月工資分三次放,有一些乾脆發一次就不發了。這無形當中對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帶來衝擊。

我還是比較樂觀,我堅信疫情肯定會過去,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這段時間也是行業洗牌的過程:強者恆強,優勝劣汰,經歷過每一次危機都是行業再演變、再重構的過程。無論你做零售行業,還是做餐飲行業,還是地產,整個產業有一個重構或者洗牌的歷程,最後留下的都是那些生命力比較旺盛的企業。

丘吉爾說,"不要浪費一次危機。"危機是對企業的一次檢驗,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檢驗。對那些品牌生命力強,只是眼前出現困難的企業,我願意幫助他們一起"渡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