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平臺員工互毆:嘴上道義,心裡都是生意?

眾籌平臺又“惹事”了。4月15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有水滴籌工作人員與輕鬆籌工作人員因“掃樓掃病房勸病人立項,碰到對手搶生意”發生肢體衝突。視頻顯示,一穿藍色上衣的男子躺倒在地上,一黑衣男子用腳踹其頭部和頸部,一女子在旁邊喊道:“水滴籌打人了”。針對此事,涉事雙方均已發佈聲明講述事件經過,並指責對方。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4月16日 澎湃新聞)

許多網友看了相關視頻後,紛紛表示失望和遺憾,認為醫院之內不應上演這樣的衝突,何況是發生在打著“公益”“慈善”旗號的眾籌平臺之間。甚至有網友吐槽,“嘴上道義,心裡都是生意”。

需要釐清的是,眾籌平臺雖帶有公益性質,本質上卻屬於商業機構,手續費作為收入來源之一,其通過拉攏更多的人發起眾籌,增加該部分收益無可厚非。但這不代表可以“搶生意”之名,行出手傷人、破壞公共秩序之實。實際上,此次公然互毆也與公益、慈善無關。隨著市場的認可,水滴籌、輕鬆籌等眾籌平臺越發火爆,幾大“頭部”之間的競爭也愈趨白熱化,不同平臺的業務員由此產生了利益和觀念上的衝突。肢體碰撞應是雙方積怨日久“爆發”的結果。

此類衝突並非不可調和。可以看到,為“搶佔市場”,雙方工作人員都採取了類似的營銷策略——不惜以掃樓募捐的方式開展工作,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發生碰撞乃至衝突,有其必然性。避免撕裂和衝突,關鍵在於明確自身的定位,走差異化路線;更重要的是,通過口碑積累和服務提升,吸引和觸達用戶。從用戶的角度來講,當然也是希望平臺能給出更好的服務。

從雙方聲明來看,眾籌平臺不正視問題、互相推責,也暴露出其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枉顧法律和道德約束的弊病。這些企業亟待通過自我調節和內部整改,更好迎接用戶,用真情穩固市場,以貼心產品和服務體現價值,而不是在輿論熱點上“大秀肌肉”,消解用戶信任。

事實上,員工以互相拆臺、惡意攻訐等不正當手段達成目的,並不利於平臺長遠發展,反而容易“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所以,平臺管理者在利用競爭激勵法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員工的心理變化,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惡性爭執,積極引導良性競爭。(孔德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