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水滴籌輕鬆籌員工“互毆”,做“公益”怎能唯“利益”

眾籌平臺有著極強的公益屬性,理當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身。若置法律與道德於不顧,眼中只有“利益”,也就失去了“公益”底色。

4月15日,有網友稱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有水滴籌工作人員與輕鬆籌工作人員因“掃樓掃病房勸病人立項,碰到對手搶生意”發生肢體衝突。網傳視頻顯示,一穿藍色上衣的男子躺倒在地上,一黑衣男子用腳踹其頭部和頸部,一女子在旁邊喊道:“水滴籌打人了”。

評論丨水滴籌輕鬆籌員工“互毆”,做“公益”怎能唯“利益”

視頻截圖

據報道,水滴籌、輕鬆籌事後都發了聲明,但雙方對沖突發生的原因各執一詞。然而,冰凍三尺,顯非一日之寒。雙方在聲明中的互相指責,也揭開了此次暴力事件背後的深層背景。

水滴籌一方稱,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明確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輕鬆籌方則表示,水滴籌多次、在多地毆打包括輕鬆籌在內的多個同行。

其實,水滴籌與輕鬆籌既然互為競爭對手,想“搶生意”也算不上什麼錯事。而且,眾籌平臺之間的競爭越激烈,求助者、捐贈者獲得的公益服務就越優質,這也是“競爭”的本義。

但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是,雙方採取的手段要合乎法律,這是任何企業都必須堅守的底線。其次,要合乎道德。畢竟,眾籌平臺有著極強的公益屬性,理當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身。總而言之,“籌”人之鬥,不能逾越法律與道德。若能如此,任由雙方“搶生意”搶得再激烈,相信公眾也不會置喙。

反之,不敢光明正大地競爭,卻在私底下玩陰的,置法律與道德於不顧,這樣的眾籌平臺,眼中只有“利益”,也就失去了“公益”底色。公眾恐怕很難相信,它們會用心地幫助求助者,會認真地對待每一分捐贈?

眾籌平臺是個好事物。利用互聯網技術,它讓困難者得到及時有力的救助,讓向善者能夠廣泛播撒自己的愛心。然而,在前行路上,一些眾籌平臺為了牟取利益,頻打法律擦邊球,乃至走向道德的反面。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跟蹤監督,利用社會普遍接受的案例作為模板撰寫求助背景,博取公眾同情……諸多醜聞,媒體早有曝光。

水滴籌輕鬆籌之間的暴力衝突,無疑又一次給這個行業抹了黑。試問,“籌”人眼中唯有利,又將如何取信於“眾”?若無法取信於“眾”,“籌”人還如何繼續前行?

據最新消息,毆打輕鬆籌員工的打人者水滴籌員工,被處以行政拘留12日,並處罰款500元。唯盼,吃一塹長一智,涉事方乃至行業都能多一分思考與清醒。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張瑜(媒體人)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評論丨水滴籌輕鬆籌員工“互毆”,做“公益”怎能唯“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