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鮮事:紀念玉樹地震十週年:五方面防範化解中國地震災害風險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里氏7.1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時值玉樹地震10週年之際,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提出,要從依法防治、築牢基礎、推進工程、構建體系、提高能力五方面防範化解中國地震災害風險。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建議,積極推進將地震活動斷層探察覆蓋率、地震區劃精度兩個指標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

今日新鮮事:紀念玉樹地震十週年:五方面防範化解中國地震災害風險

資料圖:2020年青海玉樹城市新顏。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供圖

五方面防範化解中國地震災害風險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認為,從玉樹地震中總結經驗教訓,對於防範重大地震災害風險至關重要。

一是依法防治地震災害風險。進一步系統梳理和修訂防震減災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重大急需標準,提高法治化和標準化水平,不斷完善防震減災制度體系。

二是築牢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礎。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著力構建系統完備、協同配合、高效科學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建設,強化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健全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評估。大力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推進地震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發展。

三是推進實施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重點工程。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繼續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評估全國地震災害風險,摸清災害風險底數。實施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升房屋建築抗震能力,全面消除安全隱患。

四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共同體。加快推進地震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形成地震災害風險防控治理“一張網”。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前沿科技與地震業務平臺深度融合,打造防震減災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平臺。

五是不斷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服務能力和水平。以民眾地震安全需求為導向,優化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科學佈局和資源配置,提供科學精準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務。進一步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全面提升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加快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效機制。

兩個地震指標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指出,科學避讓地震活動斷層、合理確定抗震設防參數是科學合理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啟在即,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一要積極推進將地震活動斷層探察覆蓋率、地震區劃精度兩個指標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從制度設計上鼓勵各級政府在地震災害風險調查方面實打實地投入資源和力量,推進相關工作。

二要以風險為導向,科學規劃未來五年地震活動斷層探察、沉積層結構探測等地震危險源調查資源投入,保障各項國家戰略實施中的地震安全。

三要強化地震區劃工作,統籌利用現有資源、真正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建立滿足各類現代化工程規劃建設需求的地震危險性評估及區劃技術方法體系與標準體系,形成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地震區劃產品系列,為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中國逾58%大陸國土面積處於地震高風險區

玉樹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較差,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不足。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表示,中國地震災害嚴重,超過58%的大陸國土面積和將近55%的人口處於7度以上的地震高風險區,城市老舊房屋許多還沒有抗震除險加固,農村有近190億平米房屋還沒有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一些震級不高的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仍有發生。

同時,公眾地震安全風險和危機意識還不強,應對地震災害的知識和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已知地震活動斷層開展探測工作的尚不足30%,地震災害風險底數還不完全掌握。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強調,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越來越集中,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等越來越密集,對地震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越來越高,地震災害鏈條不斷延長,地震災害風險不容忽視。(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