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社會剖析家——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烏鎮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進人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在《學生雜誌》、《學燈》等刊物上發表文章;“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擁護和參加新文學運動,大力倡導“文學為人生”的藝術主張;1921年,參與發起和成立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介紹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高度評價東歐、北歐被壓迫民族的文學,關注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技巧;從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積累大量豐富的素材,為其以後創作打下基礎。

冷峻的社會剖析家——茅盾

茅盾從社會剖析的方法出發,揭示了從五四到抗戰的社會史,接受了自然主義的影響,成為了40年代的大家。

五四時期的茅盾,在“五四”時期寫了一大批文學論文,闡述和完善“為人生的藝術”觀念。他主張文學要“表現人生指導人生”,文學應反映時代和社會,必須從“高興時的遊戲和失意時的消遣”中解脫出來。茅盾還認識到文學應反映“民眾”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被損害與被侮辱者”的結論。他認為新文學不僅要以人道主義精神揭示出社會和人生的病苦,還須指出未來的希望,來激勵人心,喚醒民眾而給他們力量。

冷峻的社會剖析家——茅盾

大革命失敗激起了創作的鬥志。1927年到1928年,茅盾完成了《蝕》三部曲,以極大的真誠和坦率,顯示了一個現實主義藝術家嚴謹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再現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劇;1928年7月東渡日本,完成了短篇小說集《野薔薇》和《泥濘》、《陀螺》、《色盲》等短篇小說的創作,這些小說真實地反映了在嚴酷現實鬥爭壓抑下小資產階級靈魂矛盾與悲劇,帶有悲觀主義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小說所採用的細膩精確的人物心理描寫是把傳統的白描與西方流行的現代描寫技巧相融合,很有創新的意味;這一時期還寫下了《賣豆腐的哨子》等散文;以《從牿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長篇論文積極參與國內的關於“革命文學”的討論。之後創作了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虹》主要講述了知識青年尋求新的生活道路上,與較為廣闊的歷史背景的關係,在此茅盾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識分子從“五四”到“五卅”時期如何衝破囚禁,走上與人民大眾攜手戰鬥的艱難心靈歷程。具體來說,小說主人公梅女士是受“五四”新思潮薰陶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禮教與舊社會的叛逆者。作者塑造了一個逐漸擺脫了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思想而走向與人民大眾相結合道路的塑像。但在某種程度上說具有概念化傾向。

冷峻的社會剖析家——茅盾

30年代的茅盾創作激情不減,1930年冬創作兩部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中篇小說《路》和《三人行》。這兩部小說的意圖不只是暴露當時的社會黑暗,更重要的是想延續描寫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新的革命鬥爭浪潮中的種種心態;1932年前後到1937年抗戰爆發,是茅盾創作的鼎盛時期,《子夜》、“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相繼問世。還創作了中篇小說《多角關係》和《少年印刷工》等作品;本時期茅盾還致力於建設普羅文學,進行大量的文藝理論批評工作,同時,為創造革命文學提出建設性的理論意見。

當民族遇到危亡之際,他拿起了筆式的武器,從抗戰爆發後至1938年底,茅盾創作中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散文集《炮火的洗禮》;主編《吶喊》以及《文藝陣地》等刊物。

冷峻的社會剖析家——茅盾


抗戰時期的創作:1941年,寫下了一組歌頌延安精神的著名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讚》等1939年至1944年,創作了長篇《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中篇《走上崗位》,短篇小說集《委屈》、《耶穌之死》,散文集《見聞雜記》、《劫後拾遺》等;抗戰勝利後,又寫了劇本《清明前後》。其中《腐蝕》是通過主人公趙慧明的生活經歷和複雜的心靈歷程,抨擊了國民黨特務組織推行內戰、破壞抗日的醜惡行徑,同時謳歌了進步正義力量;小說採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別於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現實主義特色,形式(日記體)與內容(心理分析)的有機融合,使這部小說成為茅盾40年代創作的高峰。

文/紅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