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父母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阿德勒說,指引兒童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於成人的無知。成人對自我的認知尚不充足,對引起自我情感和情緒的原因及自身喜好也不甚明瞭。成人對自己都不夠了解,又怎麼能做到正確的引導兒童呢?

這世上不存在十分完美的人,父母也一樣。我們不應該被過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所束縛。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經典之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通過大量的真實素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去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擺脫父母對自己的負面影響,重新找回自信。

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去改變,往後如何去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可以努力去實現的。接受既成的事實,調整好心態,最重要的是要活在當下。

別再用父母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一、重視自己內的心感受

你的所有內心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晦暗的感受。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突然就理解自己所有一切糟糕的情緒、突如其來的崩潰從何而來。很多時候僅僅是為了報復父母而對抗,長期壓迫自己的內心感受,精神層面太過緊繃,等到兜不住的時候,就會崩潰。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對抗父母,對抗家庭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這樣做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

二、回顧過去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的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和負罪感。

《原生家庭》這本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成功的整形醫生,他的妻子因為他暴躁的脾氣而離開。這種暴躁的脾氣源於他小時候經常被父親用皮帶抽打,但是他認為父親是為了讓他守規矩而已,意識不到這是一種傷害。蘇珊·福沃德博士指出,“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僅僅治療身體上的症狀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源。”

直面真相是治癒精神創傷的必經之路。所謂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中毒的成年子女必須先破後立。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留下的“毒”,就像花園裡的雜草,只有將它連根拔起,花才能吸收更多的營養,才能長得更好。

別再用父母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三、改變觀念

在你找到自我、改變生活之前,你必須知道錯誤的觀念、消極的感受和自我破壞的行為之間的聯繫。

我用培根的洞穴假象來理解這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洞穴”。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其所見所聞、所知所感,讀過的書,見過的人,都會使其產生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已經先入為主的進入你的腦袋裡,進而會影響你的行為和思考方式。

中毒的成年子女從“有毒”的父母那裡接收到這種“偏見”,也就是錯誤的觀念,被錯誤的觀念折磨著,產生不良的情緒。一方面很想擺脫,但是卻有心無力。面對父母的哀求時就會屈服,不答應父母的請求內心會愧疚。循環往復,挫敗感會越來越強烈,最後麻木了。

但事實上,父母的感受不是你的責任,你只需對自己的感受負責。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令人佩服的。剛開始會覺得難,但是觀念一旦轉變,你將擁有更多的選擇。

別再用父母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四、自我界定

做決定的時候,要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以你父母的願望和需求作為衡量標準。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有界限感,跟父母相處也是一樣。《原生家庭》的一個案例,桑迪的父母在重新裝修房子,想要過來與她同住,桑迪不希望父母來打擾她,隨即又對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愧疚,這個反應幾乎是下意識的。桑迪一直堅信她有義務優先考慮父母的需求,所以很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最終感到痛苦的還是自己。

一個好的家庭是需要界限感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宜過度,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要給他自己的個人空間。父母要鼓勵孩子去嘗試,去探索,做出選擇之後要有勇氣去承擔可能帶來的結果,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心,陪伴他成長,然後放手。

五、總結

停止自我傷害的行為,不要用父母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放下父母加諸於我們身上的痛苦,把心中的悲傷、憤怒表達出來。跟以前的生活告別,調整好狀態迎接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