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清平乐》第三集朝堂戏份,有一个形式上的“

伪戏剧高潮”。

王凯一句话结束,大殿中众臣跟随共同诵读,集体朗诵三遍。

背景音乐响起,镜头从群臣画面拉向王凯,从镜头、配音等形式上说这是一个小焦点的配置,但这个焦点真的有记忆度吗?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既没有理性思辨的智力惊艳感,也并无家国天下的动人情感走向

很长很长的一段祈雨引发争执的戏份,内核太模糊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第一层问题在于“拍概念”还是“拍细节”。

卖梅子一家人的故事是拍细节。

仁君与否这样的概念太大太空,是虚的看不见的

一家五口的日子不好过是实的、看得见的

少年时心高气傲的韩琦偏偏要骂官家,这个梗写得很老套也有几分刻意,少年们的台词也都很拗口,但相比之下“细节”依旧比“概念”友好太多。

帝王喜欢梅子,原材料价格飞涨,这一家人买不起无法维持生计、最后家破人亡。

从少年君臣相见时看见这家人的苦辛,到君王朝堂相对时这一家人已惨遭不幸,这是一条完整的有起承转合的故事线。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第一集里晏殊和小皇帝那段长达8分钟的对话,更像是辩论草稿而不是台词,从概念出发争辩概念、容易让剧作悬空

隔壁太多扑街的古装剧,朝堂后宫之争剧情里都有这个问题,动辄谈天下谈至高无上的权力,虚得很。

卖梅子一家人的桥段则是反过来的,从小民的生计出发、拍故事拍细节,然而自然让人代入思考“他想当好皇帝但是做到了吗”。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比起很多空有概念的剧作,《清平乐》更周正一些,但大段大段概念先行、或者完全沉迷概念论证的桥段,和那些剧作本质上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

举个例子,《黑水》拍了巨头化学公司生产有毒产品、残害可怜大众的故事(真实故事改编),如果《清平乐》班底拍类似题材会怎么样?

搞不好先让男主辩论三百回合掉书袋引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然后“哇哦中学课本上的人物这里都有哦,快来瞻仰哦”。

那我比较想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本子都捆成砖头砸向你哦。

实际上《黑水》拍了什么呢?

故事,细节。

毒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养牛农民深受其害,男主去了以后只看见几头牛,问你们家牛呢?

对方一指:都在那里。

起起伏伏一片坟墓。

很有冲击力。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再看看《清平乐》,这是拍影视剧还是拍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拍成这样也不合格啊。

第二层问题是隔阂感。

大旱大灾之时君王发《罪己诏》、不发也要琢磨是不是咱做错啥了,这套古代例牌菜的逻辑支撑在现代语境中完全不成立。

下不下雨仅仅是天气问题,和宋仁宗以及他嫡母没几毛钱关系,观众能明白那个时候那个语境下执行另外一套逻辑,但始终相隔一层。

很容易让人下意识觉得,叽叽喳喳的几方都差点意思

所以剧作要营造出“浸入感”,要撕掉那层隔阂,这种浸入感又不是情绪上的,而是逻辑上的。

这就非常难。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而剧作还要借此写太后、皇上、各路大臣们的隐晦斗争。

导演显然还没有拿捏这种高难度的本事,让人不解为什么写这段拍这段。

相关内容可以简单分两类,一类是如今观念已变迁的,比如嘉靖朝的大礼议、继承堂哥皇位之后能不能管自己爸爸叫爸爸的问题,就有时代次元壁

如果不是研究兴趣的历史粉,如今大家都不会太纠结这个问题、也比较难有相关经历,影视剧如果想切入这个点会相对难一些,需要有一个“时代逻辑浸入”的铺垫过程。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另一类则是没有隔阂感的,大灾大旱会导致未来没饭吃、没衣穿等等,非常朴素的道理,不需要额外多铺垫什么。

《清平乐》搞了洋洋洒洒一望无际可以看到天荒地老的七十集体量,有足够空间铺垫、但又没铺垫该浸入的。

人家是温水煮青蛙,他这剧像温水煮温水。

再说节奏慢的问题,舒心酱近期刚好看了一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虽然拿下柏林银熊但节奏依旧被诟病。

其实这部电影不是节奏慢,只是手法白描。

影片的厉害之处,也正在于用白描手法拍出了很震撼的内容,未成年少女面对被侵犯的重大悲剧、被特殊情境变成了几份基于程度副词的调查问卷。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镜头就笔直对着女孩子的脸、一点花哨的手法都不用,一点技术加持都没有,就是白描,但内核很爆炸。

如果你说拿优秀瞬间对比普普通通第三集太欺负人,那看看电影开局的镜头,看似无意义拍女孩出门去兼职,没台词没冲突但有氛围、压抑的沉闷的整体环境就是无形的信息量。

《清平乐》偶尔也让我窒息,但那不是和剧中角色的通感共情,纯粹是绝望,就像网友吐槽的,“为啥要看七十集的张开宙?说的像国剧有多少能挑的一样”。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第三层问题是多线叙事如何协调。

《清平乐》故事涉及的人物太多、支线庞杂,如何处理支线间的关系,让他们有机顺接在一起,非常关键。

这边宋仁宗接到汇报:晏大人要回来啦。

那边拍了晏殊、范仲淹路边闲谈喝茶,晏殊为有才华的女儿打听婚事。

女主角出场喝羊羔酒。

韩琦和朋友听戏。

又多又杂又乱又平。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为什么说节奏有问题?

多线叙事时,常用方法是各方人马围绕着同一件事情推进,这样节奏才可以分而不散、才顺畅紧凑。

《北平无战事》人物线众多,但不乱。

五人小组审方孟韦之时,镜头里时常切方家老爷子在家中的画面。

这边小儿子为救大儿子指着长官鼻子破口大骂,那边老父亲在家讲谢安的故事。

看似是散的,其实非常集中,有冲突有张力、有情感有韵味。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清平乐》中呢?

像是不同场景戏份的视频云连线,“嘿你那边在干啥呀?让我来看看呀”,剪刀手随机掷骰子、点到哪里算哪里。

内在肌理的统一感、顺延感,都很弱。

更要命的是,每一段里赛的“风物”都太多。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韩琦那段中皮影戏的部分拍得很有质感,出彩,问题在于“买椟还珠”。

首先要拍好剧情、故事、角色,然后才是其余种种加分项。

剧情都没拍透彻,急着强调“我们复原了大宋风貌”,会不会太舍本求末?

这一段中韩琦和好友一边走夜路一边闲聊,友人大笑。

这段台词简直是负面教科书。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你可得凭良心讲,当真是臣万万不知此事那样无辜到得官家下了圣旨让你去瓦肆才知道官家成了戏文的主角自己成了配角不成?”

又长又绕的一段“伪古式口语”。

舒心酱上一次就写了,这根本不是文言文受众窄的问题(因为很多台词就不是文言文),而是半文半白加臆想的“过去的口语”,特别拗口。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演员根本没能“会心大笑”。

理想的效果什么样?

好友会心大笑,观众理解剧情和情绪,莞尔一笑。

首先演员就没能入戏,台词太长了读出来疙疙瘩瘩的、尬笑。

根本没能成功传递这一段的戏剧美学。

想玩高级的,玩砸了。

《琅琊榜》里有个名场面,梅长苏把要完蛋的各部牌子扔进火里。

琅琊榜的朝堂之争一直被批评是“古偶”,内容素材的扎实程度确实值得商榷,但剧作的表达方式顺畅很多,梅长苏不动声色烧了几块牌子,概念传达得比长篇大论掉书袋清晰

当年琅琊榜里被骂最凶狠的一段戏,是“朝堂论礼”这一块压根没拍具体内容(因为小说也没具体写),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平乐》有进步,补了内容。

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充说明,为什么当年琅琊榜不写一段拍出来呢?难。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所以《清平乐》优点和勇气也是明显的(是不是无知者无畏就不知道了),第三集中吵架争执要不要答应辽使来使之时,剧作隐隐有几分正剧的苗头。

但优点的零星之光很快又被浇灭。

节奏轻重缓急错位

江疏影的角色上线时,一身男装主动请求参与抄写药方,“搞事业”的决心很明显。

在餐馆里听见店小二夸“以前卖酒现在卖酒曲”,明明是业务讨论、她又一脸少女心事。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这个反应已经设定得有些不自然了,好吧搞事业也不耽误姑娘喜欢男主,但很快堆叠重复之处就来了。

第三集结尾处,镜头拍了一段非常漂亮的住宅,隐隐约约有乐声,画面很讲究,但讲究得很剥离。

看见有人说“张开宙是电视剧界的陈凯歌”,那么就拿画面镜头反驳几句,《妖猫传》固然存在很多争议,但镜头语言整体感强出好多个段位来,一气呵成。

白居易和空海追着陈云樵一路从长街骑马到湖面荡舟,歌吹鼓乐隔水而来,在高速的追踪嫌疑人的剧情中完成大唐风华的呈现。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清平乐》里镜头好看是怎么回事呢?

就搁着一个婢女关门的约等于静止的画面让你看:她住的地方好漂亮哦~哇哦~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再然后,剧作中女主角又开始了自己一人分饰二角演皮影戏、演完之后再内心独白,倾诉:倘若我是男儿身一定为你拼事业。

少女心事、男儿志向,此前戏份中不都已经表达过了吗?

这里换了一种表达方式,但内容并没有变化;这样的内容也不能说是注水,但观感并不那么高明。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她这一腔心事,留待此后争执之时字字铿锵甩出、或在遭遇冷落误解之时含泪不肯辩解,哪一种不比如今无波无澜无缘无故对着镜头长独白更好?

想象一下,《大江大河》开头,王凯在无人处对着他养的猪讲满腹心事“啊怎么办啊,啊我好想上学啊,啊哇呀呀呀政策说了我可以上学呀”。

阿西吧。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他想上学的决心,表现在烈日之下一遍一遍念文件。

有了具体的冲突和情境,比无人处自我剖白“我好想上学”,表现力强太多。

归根结底,《清平乐》问题不仅仅出在节奏慢上,隔壁《小森林》(夏秋篇,冬春篇)节奏很慢,从头到尾也没有爆裂的戏剧冲突,但慢慢悠悠很舒服、很闲适。

作品内核和呈现外延很一致,从价值取向到故事到镜头,都是慢生活的理念承载。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清平乐》则表里不一,内容设定里各方剑拔弩张要你死我活,节奏上半生半熟、很多效果呈现如同卡顿。

很怪异。

你说剧作慢吧淡吧,又浓墨重彩在服化道上下了非常华丽的功夫。

像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裹着蜻蜓点水的名人打卡。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肢解整体的悖论顺序

看了一眼演员表,饰演苏轼的是丁禹兮。

光线那版评分超低的《笑傲江湖》里他演东方不败,不过我知道他是因为一档竞演综艺。

在那一大群新人里,他表现很拔尖。

我毫不怀疑,正午剧里选来的这些年轻演员,都是掐尖的。

甚至第一二集里被吐槽的两位小演员,换个打开方式搞不好灵气四溢

所以舒心酱之前就说,小演员台词不成熟,导演不会藏拙。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好的导演可以拔高演员,综艺节目里陈凯歌和四十五度角对比鲜明,大导演几句话将不通透的问题讲得明明白白、对演员的帮助给他们的提升都肉眼可见,四十五度则被质疑用尽一切方法拼命想证明自己是“好导演”。

演员在他那里能成功美成ppt已经算很幸运了吧?

人间褪黑素张开宙导演属于哪种?

没有要苛责年轻导演的意思(他好像也不怎么年轻吧?文牧野、郭帆、饺子都是80后)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流浪地球》时期,本手残党拍的郭帆)

孔笙也不是一部戏就成为孔笙的,他在走到聚光灯下被盛赞之前,经历了漫长的默默的扎扎实实的岁月。

如今正午的二代导演们,条件资源显然比孔笙起步时要好无数倍。

但多少年才自然生长出一个孔笙,和一年催生几部张开宙、简川訸的戏,能是同一种质感吗?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这些年正午最扎实的剧本,始终是由孔笙操刀拍摄的(当然没那么扎实他也能增色)。张开宙手里的底牌(剧本)肯定是不如他的,前几部戏相对来说故事本身就更逊色,这是双向的循环。

孔笙越好,才越会有机会拍真正的精品本子。

《清平乐》播出第一天舒心酱看到很多网友吐槽:侯鸿亮你是不是有果照在张开宙手里?

如果有一天,刘和平老师七八年打磨出的一个本子,没有交给孔笙导演而是给了张开宙,那我才怀疑侯大制片人是不是被张开宙魂穿了。

目前让我疑惑的是正午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拍这个故事。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两套逻辑,一套是尊重资本,另一套是尊重观众和自己。

尊重资本(我没说谄媚资本啊)是逐利本能

耽改连出爆款,后续项目雪花一样飞来。

去年的夏日限定让站姐盆钵满盈,所以今年想复制下一对爆爆的下一任顶流,刚到横店机场就被站姐带着镜头团团围住。

正午曾经的爆款是这个思路吗?

都不是。

《琅琊榜》之前,流行的声势浩大的热门,并不是这个路数。

《大江大河》在2018年尾杀出来的时候,被追逐的是这样的土巴巴的故事吗?

当然不是。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一流的创作者创作潮流、引领趋势。

二流的创作者拆解爆款路数,试图从中拼凑出可以被复制的捷径。

三流的不入流的瞎跟风。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剧的大众消费品市场的确有些畸形,稀缺类型的片子卖一卖CP、拼一拼宣发,收割大量流量和真金白银,确实“劣币驱逐良币”。

带动大批跟风者,肢解局部要素、倒推整体、妄求爆款。

但一码归一码,认为《清平乐》有问题,不代表“沉迷烂剧的这届观众不行”。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尊重观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尊重哪里的观众啊?具体怎么尊重呢?

行业寒冬,话题热度又容易被快餐产品(营销)带跑偏。

无数研究报告分析观众爱看什么,条分缕析列出要素,但从要素出发倒推整体往往会扑街。

隔壁那些服化道精良、演员阵容强大的故事,大多“要素俱全,整体就是不香”。

很难真正触到受众的脉搏。

正午金牌作品里的一条路径,达成了“自己和观众”之间的一致共振。

这是一条说出来很浅显但做起来很难的道理:拍真正打动自己的。

《琅琊榜》纸质书里侯鸿亮给海晏写了一篇序,借着电视剧热度帮忙卖书、执笔人又不是专职作家、大概本没有什么看头,其实侯大大写了啥我也不记得,但我始终记得当时读完他那一页纸的感受:很

真诚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我是余欢水》侯鸿亮说他一口气读完,太喜欢这个故事。

《清平乐》主创团队们有没有被打动,我不知道,主创自己要说有我又不是蛔虫也没法证伪,但《清平乐》看了三集怎么都让人觉得少了一以贯之的很真诚的气口。

诚恳踏实把打动自己的东西,拍出周正打动人的品相,要质朴但又敏锐的感受能力,要娴熟的掌控能力、要成熟的团队配合,要能力要时间要火候还要机遇,很难。

拍好一部作品,原本就是千难万难的。

我毫不怀疑大家给导演提的建议“不如这样拍”未必有可操作性,但是,正午声名鹊起,不正是因为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困难的事情吗?

都写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好夸的。

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大家看法不同非常正常,但批评《清平乐》就要被扣上“被快餐文化毒害的人”的帽子(甚至被骂文盲),这是什么路数?

对抗速食快餐的愿景固然很好,但慢炖了一碗没熟的东西还勒令观众不准拉肚子,倘若是个别粉丝言论那当然不能苛责,倘若是宣传话术、那是否有些可怕?

《清平乐》:和精品一步之遥,节奏轻重缓急表里不一

舒心结语

当然,无论如何,和市面上的歪瓜裂枣相比,《清平乐》毫无疑问更周正出色。

但国剧之光、精品良心正午,难倒要拿于正的标准来糊弄自己吗?

(没有骂于正那啥的意思)

拍了什么都敢贴“精品”标签?

对不起,于正最近都进步了呢。

正午也不是每部作品都能打,这不可怕,听惯了夸奖要淹没一切“你最棒”之外的声音,那才可怕。

这个品牌的价值核心逻辑,是你们真的好、所以观众爱。

品相是否硬核才是根基。

流量爱豆霸道控评的逻辑是另一套:因为喜欢、所以什么都要说好。

真真假假来来去去的控评多煊赫、空心楼阁人去楼空太常见。

别因为贪图昙花一现的红利,丢了难得的常青树剧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