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降薪,我們正在見證大蕭條起點嗎?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

疫情下半場,中國逐漸復工復產中,而海外也似乎快要達到拐點了。

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失業】兩個字像是故事的暗線,一直縈繞在全球經濟之間。

3月15日到4月4日的三週時間內,美國約有1680萬人首次申請領取失業救濟金。

美國勞工部估測,按照目前趨勢,4月份將有超過2000萬人失業,4月失業率可能會達到15%。要知道,在疫情之前,美國的失業率可是僅有3%。

失業、降薪,我們正在見證大蕭條起點嗎?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

洛杉磯市民排隊申領食物救濟

這是美國的數據。咱們國內暫時沒有看到統計數據,我也不敢多說,但你可以自己感受。

你家樓下的小飯館,如果現在還沒開門,那大概率是不會再開了。

你辦過卡的理髮店,如果還沒開門,那Tony老師大概率是沒法再給你服務了。

復工即失業、裁員降薪,這些詞現在聽到心裡都會發涼。

你這陣子可能也看了很多有關疫情影響遠超08年、全球大蕭條、引發失業潮這樣的說法。

比如橋水基金的達里奧就說:這是一場撕裂,你會看到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發生過的同樣的故事。

IMF也預計今年全球經濟萎縮3%,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很多面臨或者已經失業的同志們心裡一片灰暗,不妨靜下心來,聽我聊點不一樣的。

01

回顧美國曆史上1873年和1929年的兩次大蕭條,原因是很複雜的。但這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線索就是,兩者都是伴隨著技術革命。

1873年,工業革命興起,大量的紡織廠興起,使得很多農民進城打工。

工業革命極大的提升了生產效率,生產出了大量產品,但是農民工的工資並沒有提升上來,就沒有消費能力。這就造成了供需的失衡,引發了第一次大蕭條。

巧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氣革命,也引發了第二次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引發了同樣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大規模的失業,已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1933年3月,美國的失業人數據保守的估計為1400多萬,相當於全部勞動力的四分之一。

在英國,失業人數將近300萬,也是大約1/4。

德國的情況最糟,工會成員中有40%以上的人失業,另外還有20%的人只有非專職工作。

這其實是因為,工業革命技術的出現,大大超前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而技術首先讓一小批人掌握了財富,再到整個棗核型社會慢慢完成財富積累是很緩慢的一個過程。

所以才會出現這麼一個詭異的現象:一個超前的技術,竟然帶來了大規模的蕭條和失業。

這可能也是現在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自己的工作一樣。

我在上一篇文章《是應該多消費,還是應該多存錢?》裡提到,現在的疫情也是因為凍結了需求而導致了經濟流轉的問題,看起來和上兩次大蕭條有點類似。

但請注意,這裡面只是疫情的短期衝擊,而並不是某個重大技術的革命。

根據海銀資本合夥人王煜全的觀點,他認為我們現在其實已經處在第三次蕭條的恢復期了。這第三次蕭條的開端,就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數字經濟革命。這次數字經濟,極大的衝擊了當時的製造業,想想美國的“鐵鏽地帶”你就懂了。

那他為什麼說我們已經處在恢復期了呢?還是看就業情況。美國現在的新增就業有50%以上是自己僱用自己,他們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了新高。

所以,我們現在可能並不是處在第三次大蕭條的起點,反而可能已經處在第三次蕭條的恢復期,暫時受到了疫情的衝擊而已。

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即使失業,可能也只是暫時的。

02

據說,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辦公室裡掛著這麼一句話:

學習經濟學並不能保證你不失業,但是,當你有一天站在領取失業救濟金的隊伍裡的時候,你學的經濟學能夠讓你知道,你為什麼會站在那裡。

不管是不是段子,我們都應該知道,看了再多的宏大敘事高談闊論,也並不能讓人保住飯碗。

雖然我是職業做投資的,希望能夠給你傳達科學的投資理念,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

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工作才是你最大的基本盤。

失業,尤其是中年失業,對一個人和一個家庭都是致命的打擊。除了錢,還有那種“我再也不被人需要了”的絕望感。

美國失業率每提高1%,自殺率會提高4%,精神科住院的男性增加4%,女性會增加2%。在我國,我們以前往往用“下崗”這樣委婉的方式來指代這件事。

但是這樣有一個問題,它會給我們一個錯覺:那是國家的結構性調整,不是我們個人的錯。

現在,你應該越來越能感覺到,這是一個超級個體的時代。

你越經歷的多,就會越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我們經常聽了很多的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就因為我們根本就沒真正聽懂那些道理。

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創造價值,追求卓越”,剛入職的新人要求人人會背。

我倒是背的很熟,但是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搞明白,原來所謂工作的意義,就是你能給別人創造價值,工資就是你創造價值的對價。

而在市場上靠能力能賺到錢的前提,就是你能超出市場平均水平,追求卓越。

投資是這樣,工作更是這樣。

03

之前有新聞說,很多高速現在都自動收費了,一些之前的收費員被優化掉了,他們很不服氣,說自己在收費站幹了這麼久,別的工作也不會幹啊,憑什麼說優化就優化了。

這個事情表面上是收費員被機器取代了,其實深層次的含義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在那個崗位上已經不能再創造價值了。

用行話說,是股票的價值嚴重低於了價格,高估了,是要被賣掉的。

比供需失衡更可怕的,是能力成長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這些收費員一定會另謀出路。考公務員、當快遞小哥、做直播網紅,大家各憑本事吃飯,收入比之前、甚至比很多白領都要高。

市場是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它會按照你的能力把你匹配到適合的位置。

所以你看,如果我們並不是站在大蕭條的起點,如果疫情的衝擊只是暫時的,那麼我們的經濟一定會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

這個恢復的過程,重要的不是大國之間利益博弈,不是坐等國家出什麼財政、貨幣政策,而是我們自己到底是青銅還是王者,會被匹配到一個什麼位置上。

失業不可怕,可怕的是還沒有掌握觸底反彈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