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为心声」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看花、赏花、画花,这也反映一个人的境界。一个有一定精神境界的人,他跟花、跟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大山大水,月亮、星星,花花草草,这些东西对他来讲都是朋友,都很可爱,互相欣赏、互相关怀、互相爱护,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梅花图 75×54cm 2017 申伟光


……

每到春天花开了,我都会独自去赏花,每年都看好几次,年年如此。看完以后坐在花丛中打坐念佛,心里那个高兴、喜悦,无法言说。

……

在燥热的天气里边,你到荷塘,荷花很大,叶子也大,又高,叶子和花都是亭亭玉立。荷花一开就是一片,有风时,随着风一摇一摇,散发着清香,让人感觉清凉。

……

下雪时一个朦胧的霜雪里边的野菊花,在这种深秋霜雪天里,大部分颜色都暗淡了,树叶基本上都掉完了,突然开个鲜艳的菊花出来,非常打眼。

……

在冬天这种环境里边,一朵(梅)花出来,就够你喜悦的了,从心里边就足够满足了,它这种芬芳,这种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开放,它的信息就全齐了。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梅花图 75×52cm 2017 申伟光


……

所以你一看那个花,就感觉陶醉进去了,就把自我忘掉了,花的喜悦完全融入到你自身里边去了,完全在一种喜悦当中。不是看一千朵、一万朵花的那种喜悦,是一朵花就把你征服了,使自己的凡夫心、自我中心主义都淡化了、都忘掉了。花的喜悦、花的生命、花的美好就充满了整个宇宙,它的芬芳就在天地之间飘香。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白荷图 51cm×49cm 2018 申伟光


……

赏花、看花一定要一个人,一定要寂静。 而且你赏花、看花还不能是有目的的,我今天专门去赏花、专门去看花,这个都不行,都不容易进入我刚才讲的那个境界。 赏花和看花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你在生活当中,无意当中就看到花了,无意当中就赏花了,无意当中你就有体验了,你就被它感动了,都是在自自然然当中。只要你有个人意识,有自我的东西,你就遮蔽了。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白荷图 90×70cm 2016 申伟光


……

当你赏花时,突然从烦恼世俗的心理瞬间跳出来了,你被花当时的美感动了,忘掉了世俗的烦烦恼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花年年在感化着你,年年在为了你而开,在为了净化你、提升你而散发着花香。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菊花图 81×64cm 2013 申伟光


所以,我不舍得把一朵花从树上摘下来,我觉得那个对花太残忍了。我对花就感觉像花神一样,它是一个生命。一个那么美好的、鲜活的生命。你为了自己的欣赏而把它摘了,或者把它折断了,甚至连根拔了,那太残忍了,你要带着感恩心就不可能这样去做。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菊花图 101×69cm 2013 申伟光


……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当你看到一个非常美的花,或一个非常美的晚霞突然呈现在你眼前,一下你这个人就傻了,就什么都忘掉了,马上整个身心生起神圣感,你对这种晚霞、对这种花会非常爱惜,你要保护它,谁也不能伤害它,这就是美的魅力,它使你忘掉所有东西,这个美的东西就变成神圣了,变得伟大了,那些渺小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一下就没了、就消失了,留下的就是美的震撼、美的感动,是神圣的一种滋养。


本文节选自《申伟光谈艺录(二)》【画为心声】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阅读原文

「画为心声」| 赏花的喜悦

《申伟光谈艺录(二)》

作者 | 申伟光

出版| 新华出版社

书号 | ISBN9787516641828

装帧 | 精装16开359页


申伟光先生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水墨画家,书法家,居士,法名法照、悟光。

1959年生于河北邯郸市。1981年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1年开始笃信佛教,修学佛法。1994年入住圆明园画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艺术家村,2007年,课徒授艺。2009年,受三皈五戒。2015年,受菩萨戒。

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今日美术大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超验艺术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艺术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已出版油画作品集《申伟光作品》《申伟光艺术20年》《超验艺术》《申伟光超验绘画》。出版水墨作品集《申伟光水墨》。出版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作品集》。出版写生作品集《申伟光写生作品集》。出版艺术研究文献《申伟光超验艺术评论集》《纠结与超脱——申伟光油画作品评论集》《净行——一艺术家群落修学与生活纪实》。个人著述有《申伟光谈话录》《申伟光的话与画》《申伟光谈艺录》《申伟光谈艺录(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