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叢評詩」心靈棲園的溫暖追尋——評翟營文的詩歌

(注:翟營文,著名詩人,作家。中國作協會員,遼寧省作協理事,營口市作協主席,全國公安詩歌協會會員。多首詩歌入選《詩刊》、《中國好詩》。)

“口氣溫和的/甚至矮下身/更像是一個不被關注的人/自言自語/必須說出真實的疼痛和真實的麻木”翟營文用自己的文字為其詩作的真誠和淳厚做了最好的註解。讀翟營文詩歌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其撲面而來的土地情懷和無法隱遁的理性體察。

「小叢評詩」心靈棲園的溫暖追尋——評翟營文的詩歌

比起八十年代的詩歌熱潮,我們極不忍卻又不得不承認現今詩歌創作的邊緣化狀態。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詩歌是藝術的皇后”。作為一種精英文學,詩歌以最精煉的形式挖掘出最真實的人性,在文字與文字的相遇間,碰撞出最絢麗的火花。然而,當今天的人們形色匆匆早已忘卻用詩歌叩問心靈時,仍有一些詩人,以文人固有的敏感執著地堅守在詩歌園地間,緊握筆桿躬身開墾著詩歌的領地。翟營文即是這些耕耘者中的佼佼者。他以自己公安警察的獨特身份視角,洞察世間百態,以槍寫詩,用淚鋪陳,以親吻村莊土地的姿態,在現今詩壇鑄就了一道別致的風景。

不同於八十年代象徵詩、朦朧詩的抽象晦澀,與它們突兀奇崛的意象構造不同,翟營文的詩歌親切厚重,幾乎不給讀者帶來一絲一毫的疏離感。“大地”“月亮”“黃昏”“陽光”“花朵”經常盤旋在詩人筆端,而這些意象無一不飽含著濃重的土地意識和家園情結。親吻大地,回望故鄉,是翟營文極為顯著的創作姿態。

詩人寫“在黃昏,人們只熱愛家鄉”,落葉和倦鳥,藤蔓與山莊,翟營文以平凡而質樸的場景構造回溯追問著人們對家園和土地的眷戀。《身心淨美》中,詩人以熱切的筆調讚美著農民。“農人在田壟間挺直腰桿/數二十四節氣/把曦光數得越來越亮”。詩人以村莊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他曾坦言“我的村莊是我小小的寺廟”甚至不惜“把命運再一次交給村莊”。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或許每一位真正的詩人都需要在心上建一座圍場,在純淨無暇的心靈憩園中召喚心底最真實的渴求。幸運的是翟營文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屬地,以村莊做心靈之寺,洗滌內心凡塵,臻於“復得返自然”之境。翟營文詩中流露出來的家園意識和故土情結更使每一個讀者打開了精神閘門,土地家鄉恰恰是人類共通的精神昄依點。這些質樸而厚重的詩行喚醒了讀者心底最柔軟純真的記憶,精神連結點的成功構建正是其詩作引起千萬讀者共鳴的緣由所在。

「小叢評詩」心靈棲園的溫暖追尋——評翟營文的詩歌

同時,我們更不能忽視的是翟營文公安警察的職業身份,不同於一般的 純文學詩人,翟營文所從事的職業的特殊性,使其詩作平添了一份冷峻的理性色彩。在其詩集中曾列專門章節題為“警察這個詞彙一定是凸顯的”,可以說,詩人用他的勁筆在詩壇建造了一座警營。翟營文深知公安警察所必備的勇敢正義乃至承擔的責任與扮演的角色促使警察必須“立地生根心如磐石”。正因其“公安詩人”的特殊身份,使翟營文能從生活最微小的細節裡見微知著,面對茫茫黑夜,面對陰暗角落,他顯然比普通詩人更敏銳深刻,那些有關現場,真相,寒涼,恐懼乃至於罪惡的最真實的故事,幾十年如一日敲打著詩人敏感而理性的神經。詩人探求人性的本能使這些對於公安警察再熟悉不過的元素穿過翟營文的筆管,幻化為叩問人性的硬朗詩行。不得不感謝翟營文在警營中選擇了拿起筆,讓長年累月最司空見慣的防盜門、傷口、黑夜甚至血腥沒有隨生活的打磨而變得冷漠蒼白,是詩歌賦予了它們最鮮活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身穿警服的詩人翟營文在營造意境常常會令讀者耳目一新。談及夜晚,普通詩人會描繪月光皎潔,夜色闌珊,江楓漁火業已讓讀者流連其中了。而翟營文則用他的詩告訴讀者,在一個警察眼中,夜晚包裹著罪惡與陰暗,“鈴聲把夜晚割得七零八落”。詩人眼裡“現場是時間結的疤”。翟營文為讀者構築的詩歌王國顯然對讀者平素的審美體驗造成了撞擊和開拓,於讀者而言,詩人以他冷峻而不乏溫熱的筆為讀者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同時,當讀者的思維跟隨翟營文一同親近黑夜、罪惡,找尋秩序和規則時,他們心底對陰暗的挖掘也在不覺間洗刷自己的靈魂。所以,詩人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理性的語言逼問著讀者的本質,翟營文好似一位判官,為國人的心靈品質作了一次最為徹底而無聲的審判。

與此同時,翟營文自己也在時刻自省。作為公安警察,他有著對職業,對社會的美好向往,《總會想到向日葵》中,他讚揚向日葵“正義的弘揚”“潔淨的內心”,很明顯,詩人渴望如向日葵般“它的光芒直射靈魂”,詩人也曾發出“我集合所有的優秀品質”的呼喚。但他又毫不留情地揭開了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人性弱點—有時我覺得空虛,空虛得發抖/我好像只有警察的軀殼/邁步都可能被別人看穿”詩人清醒地認識到自我內心的複雜性與矛盾性,而這又恰恰為其詩作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真實感。詩人沒有迴避人性的複雜,強烈自剖下我們分明看到翟營文赤誠的心靈,這樣的創作使讀者心中的詩人愈加具體可感,亦彰顯其呼喚真實,摒棄空洞的寫作態度。

「小叢評詩」心靈棲園的溫暖追尋——評翟營文的詩歌

警察身份也自然而然地帶給翟營文強於其他詩人的生命意識與悲劇意識。《如果我是》《生命最大》等詩作直接觸碰雅安地震的災難題材。“最完整的瓦礫”“那一抹微笑”凸顯出災難面前人的希望和對生命的渴求。“我只是遠方/一個面對在面對災難束手無策的人/在寒冷的春風中/和你一起微微顫抖”又盡顯災難面前人力的渺小和卑微。作者用自己的筆描摹出人最真切的希冀和最真實的絕望,比之傳統一味昂揚明朗的激奮詩歌,翟營文的文字顯然更真切和理性,於讀者而言,因為感同身受,所以慨嘆鼓掌。

關注生命的詩人自然也會關注個體。平民意識是許多詩人繞不開的話題,於翟營文也一樣。《把我的五臟六腑都震顫了一下》一詩中,詩人塑造了一個叫賣的小販,“現在,天真的黑了/他的嗓音帶有無限的迫切/好像他想喊的/還是沒有喊出來”。作為城市最底層的滄海一粟,叫賣小販的經歷勾起詩人的憐憫和關注,翟營文寫過“為一群人,保留心跳和信仰”。再大的世界也是由滾滾洪流中每一個微小的個體構築的。作為警察,忽視每一個普通人可能會在無形中與真相漸行漸遠,作為詩人,以敏銳眼神放眼社會,唯有聆聽每個個體,每個平民的不加修飾的聲音才可捕捉人性。我們其實都沒有資格無視和弱化社會中每一個平凡個體最為微薄和執著的努力,因為,正是這些普通人的默默奮鬥付出和不放棄,才在不覺間改變社會,改變中國,相信每一個詩人都懂得這個淺顯而簡單的道理。

於詩人翟營文而言,除卻警營意象,土地意識,其詩歌中還有一份不易察覺的對往昔時光,對悠然生活的懷戀。《在“老木頭咖啡”》中,詩人以“一杯老木頭咖啡/就把時光品舊了”起筆,飽含“舊時光,從前慢”式的流年況味,《讓時光慢下來》中以“小船把我搖回外婆橋/幼時朦朧的美好/依稀可見”收筆,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詩人對往昔童年時光的眷戀。於翟營文而言,“一生中就只愛這碗大的天空”,他也曾渴望“寫詩,相愛,撫養兒女”式無慾無求的酣暢生活,頗具海子“餵馬,劈柴,周遊世界”之風。我相信呼喚“春天會找回我摯愛的河山”的翟營文,如此摯愛自然、山川的翟營文或許在心底也存留了一份陶淵明式文人歸隱田園式的隱逸心緒。

讀者一定喜歡這樣的翟營文,心懷國家社稷,接近土地原野,他起於家園故土,歸於自然河山,他以筆劃破寂寥陰暗的茫茫黑夜,又以最真誠的內心尋求光明的到來。是判官,以詩句逼視大眾靈魂;是醫生,以意象洗刷讀者內心;是遊子,鄉情殷殷擁抱土地;是隱者,棲於老舊時光,開墾詩歌田園。

「小叢評詩」心靈棲園的溫暖追尋——評翟營文的詩歌

我們需要這樣的營文,我們喜愛這樣的營文。是啊,“除了寫詩,我還能去做什麼呢”,營文的詩國伊始於一九八八,三十載倏忽而過,往後,還會有更多的二十八年印刻於警營之中,屹立於詩壇之巔,而詩人翟營文定會恪守自己寫下的信條繼續創作—遵從生命,也遵從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