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古來時常酷熱,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威暑吃人”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避暑”兩個字!

現將鉤陳的史料摘抄如下:威署又名大暑,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水滸傳》第十六回,梁山好漢白勝挑酒上黃泥岡智劫“生辰綱”唱的民歌中體會出"苦夏"的滋味 :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城裡土豪家孩子吃"冰酪"消暑,農村土鱉地主家的孩子只能用扇子納涼。

有網友認為古代沒現在這麼熱,其實,恐龍也是這麼認為嘀。還是看看史書上怎麼講:唐貞元十四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稱“夏,熱甚”。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毒太陽”。

宋代孔武仲《伏中作二首》

酷暑已旬日,燻炙勢自如。

陳造《立秋日》

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

據史料記載,元祐八年,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又被貶至惠陽,再被貶至海南島。後來逢宋徽宗上臺,徽宗皇帝愛蘇軾之才,又趕上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於是特別恩准蘇軾北歸。蘇軾因趕上夏季高溫,終因旅途勞頓中暑。蘇軾於當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趙明誠是宋代金石學家,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趙明誠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規定,地方官員任職前,要到中央報備,趙明誠冒著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蘇南京),準備覲見在此避難的宋高宗。然而建康高溫肆虐,趙明誠中暑病倒,於八月十八日去世,年僅49歲。

南宋嘉定八年大旱,《宋史·五行志二》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史書上稱“大燠”,就是“太熱了”。《宋史·五行志二》上還說“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渴死者其眾"。

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老白我手裡最大的那枚嘉定元寶當十文錢現在能買幾千瓶農夫山泉,可在當時一碗水都買不到,渴死了~~

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想起來了,南宋時期使用鐵錢,幸好我手頭還收藏了些宋朝的鐵錢,又可以買幾杯水,苟延殘喘幾天了~~~

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乾隆八年山西 《浮山縣誌》說 “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天津縣誌》。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燻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高邑縣誌》。

“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青城縣誌》。

當時在北京的法國教士宋君榮寫道:“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像1743年7月這樣的高溫”“7月13 日以來炎熱已難以忍受,而且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況引起了普遍的驚慌”。宋君榮引用當時朝廷官員的統計稱,“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內已有11400人死於炎熱。”

眾多史料表明古代有酷暑,避暑方式有多種:

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繪崇山峻嶺、溪水潺潺的郊外,乾隆著漢裝于山間松蔭下倚案而坐, 靜觀童子烹茶。

一,皇帝避暑

漢代皇家的避暑房稱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漢書》稱清涼殿“清室則中夏含霜”。 《三輔黃圖》“清涼殿”載:“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

漢靈帝為了盛夏避暑他蓋了個“裸遊館”,用苔蘚覆蓋在臺階上面,引來渠水繞著各個門檻,環流過整個裸遊館。他選擇玉色肌膚、身體輕盈的歌女執篙划船,搖漾在渠水中。在盛夏酷暑,他命人將船沉沒在水中,觀看落在水中的裸體宮娥們玉一般華豔的肌膚,然後再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來涼氣。靈帝與美女在裸遊館的清涼殿裡裸體飲酒,一喝就是一夜。他感嘆說:“假如一萬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

“含涼殿”為唐朝皇帝后妃的避暑寢殿,北臨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十分涼爽。張仲索在《宮中樂》 中描述了“含涼殿”裡避暑的情景: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

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

宋朝,據《武林舊事》“禁中納涼”條載,宮廷中的復古殿、選德殿和翠寒堂環境幽靜宜人:“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都是消署納涼的好地方。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氣候涼爽,是清帝避暑處。自從康熙皇帝選中這塊地方,承德幾乎就成了清朝的第二個行政中心,康熙和乾隆、嘉慶皇帝幾乎一年有差不多一半的時間在承德度過。

據小編考證,皇后避暑方式比較奇特,只有被皇帝打入冷宮後才能一邊涼快去。

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嬪妃鍾情華美宮扇子!清代宮廷中崇尚宮扇,種類繁多,既有象牙鏤雕的摺扇,又有委角、楓葉、花形的紈扇,制扇材質除了絲絹竹羽,還有羊脂玉、翡翠、名貴香木,用來做各種細部裝飾。這些扇子既是扇風納涼的佳品,又因為出色的手工藝和風雅的扇面詩畫令人賞心悅目。

二,大溼仙人避暑,白居易曰: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

心靜如水自然涼,內心持久的安靜與平和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白大師自己也是這樣避暑的: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據吳承恩《西遊記》記載:

鐵扇公主的避暑法器並不是鐵扇,而是"芭蕉扇", 是在崑崙山後,從混沌開闢以來,天地間自然產生的一個靈寶,為太陰的精葉,所以能夠滅火氣。

三,國戚貴族避暑, 冬冰夏用。

《詩經·七月》中說: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三九隆冬奴隸鑿冰藏儲起來,待到來年夏天供貴族避暑時飲用。貴族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就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吳越春秋》記載了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當時的普通百姓夏天避暑只有喝井水當飲料了,“井之所尚,寒泉洌清”。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記述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堂兄楊國忠家的度夏消暑:“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連王公大臣也沾光 “楊國忠子弟,以奸媚之法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綵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 “惟張九齡不受此惠”。

南宋詩人楊萬里記述小販沿街叫賣冰塊的情形: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才象王堂燕飛進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四,文人雅士避暑,

深山或清幽的環境如橋畔、池邊、河岸瀕臨水面柳樹下竹林中納涼。

李白《夏日山中》說: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涼爽得扇子都懶得搖啦~

宋代梅堯臣雲: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

禪房清幽、古木參天、人跡罕至、納涼品茗、樂而忘返,避暑納涼好地方。

元代釋 英《山中景》 說:

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

遙知城市裡,撲面火花飛。

城鎮烈日當空赤照,山中卻是風輕襲人、涼意陣陣,到此消暑煩熱頓消。

據小編考證劉禹錫喜歡依亭臺樓榭避暑: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虎涼玉簟空

小編又挖出陸游喜歡依橋畔風景納涼 :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依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月光柔柔,綠柳成行,笛聲參差,蓮香四溢,如此意境中體會涼意和爽快。

小編還發現清代詩人江堤喜歡在柳陰下避暑乘涼:

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桑實畫風

風來無質難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

夏夜裡的楊萬里夢遊入竹林深處,微涼浸身,熱悶釋然: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南宋李清照《醉花陰》中透露出的避暑神器是玉枕:

“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五,京城公子避暑

《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綺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間坐,遞相延請,為避暑之會”。夠驕奢淫逸的吧,和京城四少比。。。多點文化味。

六,軍隊避暑

在山林茂盛的溪澗傍安營紮寨。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書生拜大將。"劉備因天氣炎熱,下令移營于山林陰密之處避暑:"先鋒馮習奏曰:“即今天氣炎,軍屯於赤火之中,取水深為不便。”先主遂命各營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待過夏到秋,併力進兵。馮習遂奉旨,將諸寨皆移於林木陰密之處。" 晉幹寶 《搜神記》卷一:“比至日中,大雨總至,溪澗盈溢。”

七,達官貴人避暑

廬山避暑,夏天氣候涼爽,到此消暑,環境幽靜,煩熱頓消。莫干山素有“清涼世界”之稱。翠竹遍野,林木蔥蘢,泉瀑滿谷,雲霧變幻,環境清幽。夏天特別涼爽宜人,“晨起如春,夜眠如秋”,“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離被子”,頗有“六月如霜天”之感,深夜更可體味"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的意境。北戴河海灘漫長曲折,沙軟潮平,林木蒼翠,水面涼氣輕拂,盛夏季節,這裡氣候宜人,置身其間,心曠神怡,暑氣皆消。這些名山及海邊都是古今達官顯貴避暑的好去處。

八,吊絲們用神器避暑:

扇子,古人稱之為"搖風"或"涼友"。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

漢代出現了消暑效果"滿堂寒顫"的大型避暑神器"葉輪撥風"。《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最牛逼的扇子不但是避暑神器,還是法器,大家還記得牛魔王老婆鐵扇公主的那把芭蕉扇嗎,據《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猴哥要找鐵扇仙,樵子笑道:“這芭蕉洞雖有,卻無個鐵扇仙,只有個鐵扇公主,又名羅剎女。”“芭蕉扇”是一個法器,太上老君也有一把芭蕉扇, 在金角銀角和青牛怪(獨角兕大王)篇出現過。

竹蓆是普通人家的避暑神器。唐代宮廷貴族使用的是以象牙織成的象牙席。清早期皇帝用廣州進貢的象牙編制涼蓆,節儉的雍正皇帝下令禁止進貢, 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中還存有7卷象牙席。

《紅樓夢》中有一個謎語:

有眼無珠腹內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去, 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就是‘竹夫人’。"竹夫人" 是一種用竹蔑編成的夏季抱著避暑神器。

瓷枕也是古人避暑伴侶: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忘機堪畫寢,一枕最幽宜。

描述了瓷枕在盛夏炎熱的夜晚帶給人一絲的幽涼。

現今空調遍地都是,而古人沒空調,卻有著自我避暑方式

除了那些避暑神器外,先秦流行“窟室”。所謂“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實際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鄭國的伯有喜歡喝酒,修建窟室,晚上在窟室內飲酒取樂,通宵達旦。

明清時用“空調井”,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採集冷氣,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希望大家能記住一個人,並對他表示感恩、感激、感謝,感謝他賜予你的一切,膜拜他,崇拜他,愛他。他叫威利斯·開利,男,1876年11月26日出生,美國人,他發明了空調。

在每一個炎炎夏日,你還要感謝一個叫后羿的中國人,感謝他在很久以前一下幹掉了九個太陽。

最後,謝謝您能感謝一個叫老白的業餘無聊小編,浪費了很大的吃奶勁才鉤陳出這些古人避暑神器貢獻給您。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炎夏酷暑,白天太陽經常如火當頭而照,古代又沒有空調,想睡個囫圇覺都困難,精神萎頓,茶飯不思,少有人不受夏日高溫的困擾, 這段時間人們扇子不離手,冰水是最愛,汗溼透衣背,著實是暑熱難熬的一段時間。 古老的中醫將這種現象稱作"苦夏"。如果吃點冷飲消署降溫,無疑成了許多人的夢想。

冷飲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已經出現,貴族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唐代出現商業性的藏冰戶“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 “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據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品嚐到了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的冷飲“冰酪”。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意大利。二百年後帶入法國,此後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大約在1700年,冰淇淋傳人美洲大陸。美國首任總繞喬治·華盛頓對冰淇淋痴愛異常。1851年,美國人扎卡布·費斯賽爾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開辦了美國首家冰淇淋製作工廠。

1900年,由於電力和製冷學的廣泛應用,冰淇淋的製作過程加快,降低了成本,從而使價格大大下降。從那以後,冰淇淋就開始成為一種普及的消暑降溫食品。

近代,金易著《宮女談往錄》介紹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小吃"甜碗子":"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的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

梁實秋曾談北平夏日普通百姓的避暑小吃: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各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徐凌霄《舊都百話》載:暑天之冰,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都可以看見“冰鎮梅湯”四字的木簷橫額。冰是從十剎海或護城河挖取藏在窖內的,冰塊裡可以看見草皮木屑,泥沙穢物更不能免,是不能放在飲料裡喝的。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1976年,秦雍城遺址考古曾發現春秋時一座冰窖,其藏冰量達190多立方米。朝廷中有專門的官吏負責每年寒冬時鑿取冰塊進行儲存。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隔絕陽光和空氣,冬天時候把冰放進去,由於冰窖基本不通風,切無光照,深於地下,地下溫度本來就低,所以熱量很少傳導進去,可以長時間保存冰塊。

古人迷信,覺得夏天用冬天的冰,是偷了水神“司寒”的東西,司寒會生氣,所以第二年夏天取冰時有儀式:在冰室設桃木做的弓、棘做的箭。桃諧音“逃”,司寒捉不著。

老北京時冰窖分為兩種,一為官辦冰窖,一為民辦冰窖。二者加起來,得有數十座。官辦冰窖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民辦冰窖則皆為挖掘土坑,窖穴貯冰。官辦冰窖,又分兩類,一類是直接為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一類是為官衙或王府服務的吏用冰窖。

據說,在清朝早期"文字獄"最利害的時期,民間不許藏冰,因“冰”“兵”同音,民間藏冰(兵)朝廷犯忌。這擔心實在搞笑,冰化了就是水,“水軍”除了灌水什麼事都做不了。

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至少還有3處尚完好保存著,一在紫禁城內;一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衚衕,號稱雪池冰窖;一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衚衕五巷五號,號稱恭儉冰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