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永遇乐》中“落日熔金”的“熔”能否替换成另一个字?

陳康喜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之作。该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该词具体作于哪一年,尚无定论。陈祖美的《李清照评传》认为是在绍兴十七年(1147年)或者稍后,但其后编著的《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重新审定,认为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即南宋定都临安前后一段时间。历经靖康之耻,丈夫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将身世飘零之感与国破家亡的悲愤融为一体, 呈现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全词如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段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点出自己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对照。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说的是初春。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初春景色。毕竟“春意知几许”,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是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作者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词的下段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写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虽值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至于“落日熔金”的“熔”能否换成另一个字,我认为不可以替换,若换成"洒"、"染"、“融”,也绝对没有"熔"字贴切,更有意境。再说对古人原作也不能随意更改,特别是古代名人的作品。


韩其潭5296


也可以换为落日“融”金,意为融化在金光中或融入在金色中,落日融金亦可,但没有落日熔金一句生动


罗先生A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把作者李清照写作这首"永遇乐"的背景和这句话的意思讲清楚。李清照南渡后,因国破家亡兼夫死,以及个人流离颠沛,贫病交加的苦难生活,所表现的感情,极其沉痛。"永遇乐"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宋代元宵节是个盛大的节日。这首词就是作者漂流江南,在元宵节日就其生活感受写成的,词中在抒发自己饱经忧患,苦闷寂寞的心情之时。.又在当年"中州盛日"元霄节的想象中,做了今昔不同的情景的鲜明对比,流露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

南宋未年,诗人刘辰翁说"诵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见须溪词,"永遇乐"题跋)。足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

词以元宵节傍晚开始,落日的余晖一片火红,像熔金那样璀璨,黄昏的云霞四面围拢,像璧玉似的堆砌在一起,这是多么美丽的晚景啊。可是,那人何在?我哪有闲心去欣赏这美景呢?

"熔金",是说落日的颜色象熔化了的黄金那样鲜艳,"暮云",是说薄暮们云霞弥漫,象璧玉堆砌着。"人在何处"的人,应是指亲人,即作者的丈夫赵明诚。那人已去,心神无主,半世漂零,何心欣赏。这足见其悲苦之情了。

落日鲜艳,云霞灿烂,交相辉映。已经设有了特别明显的边界而光耀满天。这时用"熔"字来形容落日,恰到好处。符合当时所描写的景象,如果把"熔"字改为"如,象,似,"等词,马上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就把云霞满天与落日余辉共同形成的鲜艳的整体意象冲淡了。所以说,这个"熔"字,不好改,改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