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时,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把滥杀无辜这顶帽子给李逵戴上,应该是恰如其分一点儿也不冤枉。

江州劫法场,李逵举着两把板斧,不管前面是军人还是看热闹的百姓见人就砍。由于事发突然,拥挤在一起的人们躲闪不及,一时间血光四溅血流成河。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李逵当时还不是梁山的人,领头劫法场的晁盖自然也不认识他。晁盖觉得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黑大汉实在有些过分,他大声喝斥道:

不关老百姓的事,不要滥杀无辜!——

可是,此时的李逵已经杀红了眼,他依旧不管不顾一斧子一个地挨排砍下去......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三打祝家庄,扈三娘已成为梁山的战俘,她的亲哥哥扈成已归顺梁山,并且把祝家庄的祝彪捉住,五花大绑地给梁山送来,不料在半路上遇到了李逵。李逵不听扈成的解释,先是一斧子砍掉了祝彪的脑袋,接着又来砍扈成。扈成见到和这样的人没道理可讲,为了活命只好逃走。可是李逵还不算完,竟然领着人赶到扈家庄,把扈太公一家老小全部杀光,又一把火把庄园烧为平地。

过后,宋江质问李逵:你明知道扈成在帮我们,为什么还杀人全家?李逵竟然理直气壮地反问宋江:前几天扈家那婆娘还追得你满山乱跑差点丢掉性命,你忘了我可没忘。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朱仝为了搭救雷横私自放走了他,自己返身回去自首被发配沧州充军。沧州知府见朱仝为人仗义又一表人才,便没把他当犯人看待,而是留在了身边听用。

知府有个四岁的小儿子见到朱仝的胡须特别好看,便整天缠着他玩耍,朱仝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看护小衙内的保姆。

可是,为了断绝朱仝的后路迫使他上山,李逵竟然趁朱仝带着小衙内出外看河灯的机会,把小衙内杀害了。

从以上三件事足以看出,李逵嗜杀成性滥杀无辜的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却出现了重大转折。

李逵回家接母亲上山,路上遇到李鬼假冒他黑旋风的名号劫财害命。按正常情况,此时李逵杀掉李鬼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李逵不仅没杀他,反而给了他十两银子。

缘由是,就在李逵要杀李鬼的千钧一发时刻,李鬼说他家里还有九十岁老母亲等他赡养。李逵马上联想到自己就是回家接母亲,如果杀了李鬼,他老母亲岂不没了活路。于是便动了恻忍之心,给了银子让李鬼拿它做本钱,改邪归正做点小生意,回家好生侍奉母亲。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李逵连平民百姓都能滥杀,连一个无辜的孩子都能杀害,面对李鬼这样的恶人为什么发了善心呢?

把这几件事归纳到一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杀人的背景发生了变化。

1、在江州法场杀人。

李逵在江州监狱里就是个打杂的小牢子,平时除了敲诈勒索犯人就是喝酒赌博。他和在监狱里的犯人宋江搭上关系后,宋江有恩与他,他也希望找机会报答。正好晁盖带着梁山人马来劫法场,李逵顿时觉得有了报恩的机会和用武之地,于是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大开杀戒。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2、在扈家庄杀人。

从李逵回答宋江质问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在李逵的脑海里,昨天的敌人则永远是敌人,哪怕他已经投诚了,也不能把过去的事情一笔勾销。所以该杀的人还是要杀掉。此时在他的眼里只有消灭对方,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你别说,他这种理论在一千年前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3、杀害小衙内。

这件事比较简单,唯一的理由就是执行上级命令。

因为李逵在梁山的身份就是一个杀手,任何别人不愿干的肮脏龌龊之事,都由他来完成。因为他别无所长,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把他摆到台面上来。所以他和领导之间属于双方你情我愿,一拍即合。

以上三点,前两点是在战场上,最大的恶果顶多算是屠杀战俘,或者是在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冲动行为。后一点是奉命行事,除了心狠手辣以外,李逵恐怕连后果责任都无须承担。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返回到李鬼这件事上来,它不是战场上的打群架,而是两个人一对一的单打独斗,纯属于个人恩怨。

在这种背景下,杀掉李鬼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不杀李鬼的理由也很充分。也就是说,杀人的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第二,杀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江州劫法场和三打祝家庄,两次都是在战场上厮杀,多杀少杀在李逵心里都无所谓。至于杀害小衙内,在李逵心里恐怕连一点阴影都不会留下。

在《水浒传》中,通过柴进的嘴,已经把这件事说得明明白白。柴进对朱仝说:

我有个爱友,现在梁山泊做头领,名唤及时雨宋公明。他写了一封密信,想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让李逵杀了小衙内。

因此,当朱仝要和李逵拼命时,李逵喊道:

这都是晁宋二位哥哥的将令,干我屁事。

以上两句话都是《水浒传》的原文,想不到施耐庵先生在几百年前,竟写出如此通俗易懂又简洁凝炼的白话文。在令人惊叹之余,也正好厘清了这件让人难以接受之事的来龙去脉。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再回到李鬼这件事上来。通过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出,在李逵与李鬼的对峙中,与他以前杀人时的心态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即:前者是战场厮杀时的冲动和奉命行事,后者已延伸到孝敬父母的范畴之中。随着事件性质的变化,李逵的心态也就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于是所采取的措施也就跟着发生了改变。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第三,是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美德,它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了中华儿女的骨子里,溶化在了血液中。

《水浒传》开篇就写到禁军教头王进遭奸臣迫害,被迫逃难他乡。王进把老母亲扶到马背上,自己挽着缰绳步行,风餐露宿百般照应。到了史家庄,母亲由于路途颠簸心疼病犯了,王进在史家庄一住就是半年,直到把母亲的病情治疗痊愈才重新踏上逃难的路程。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阮氏三雄在逃上梁山时,把母亲一直带在身边。南征方腊后只有阮小七生还。他不恋高官厚禄,又带着母亲回到石碣村打鱼为生。也就是说,阮氏三雄始终没有让母亲离开过他们。

《水浒传》的水泊梁山108人,有的人上山前劣迹斑斑,但却没有一个不孝之人。可见施耐庵先生的如椽巨笔是有分寸的,有选择的,有原则的。由此可见,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有邪恶之举,却不可以不孝,这是大局,是底线。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所以,可以把滥杀无辜的帽子戴到李逵头上,他也并不冤枉。但李逵毕竟也是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真人。他回家就是接母亲上山享清福的,而面对李鬼的九十老母需要赡养,将心比心,他内心蕴藏的孝道之情自然而然地战胜了嗜杀之念,其产生的效果也就必然会刀下留人。

当然,李鬼无中生有欺骗了李逵,那完全是另一回事,与我们讨论的这件事已经没有关系了。

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李逵的反常举动说明了什么?

结束语:

一部《水浒传》,它留给我们的珍宝何止万千,但有一点却不容质疑,那就是,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的进化衍变发展史中,孝道永远是永恒的追求。它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甚至可以免除一切恩恩怨怨,是惩恶扬善追求光明的制胜法宝!

所以,李逵从滥杀无辜到慈善情怀的转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