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力度加大,嚴控信用卡規模

經過數年狂飆突進增長的信用卡,或將開始進入存量時代。

剛剛,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據有關銀行業人士透露,7月底,監管召集部分銀行管理層前往北京開會,要求銀行控制信用卡業務,下半年不得新增規模,不得下發考核指標。

記者從另外兩名銀行業人士出求證獲得的消息是,監管確實召集了這一會議,對信用卡業務作出指導要求,但是並未對每家行做出明確的控制要求,或許對每家銀行作出的要求不一樣。

“主要還是控制風險,現在嚴查信貸資金流向,重點監管違規信貸。”一位銀行信用卡業務部門人士表示。

一名信用卡領域的資深觀察人士指出,對信用卡的調整是遲早的事,對信用卡的多頭授信風險喊了很多年,現在的監管方向可能主要還是不要在量上盲目擴張。

監管力度加大,嚴控信用卡規模

交易量方面,招行信用卡上半年交易額再次拿下榜首,增速為41.23%達到1.82萬億元,約佔今年前六個月的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十分之一。

緊跟其後的分別是,交行1.47萬億元、建行1.45萬億元、工行1.41萬億元。另外,股份行信用卡交易額增速迅猛,同比增長率普遍超40%。

總體來看,共有七家銀行信用卡交易額在萬億級別。除上述四家外,還有平安銀行交易額1.21萬億元,增速達89.9%;光大銀行為1.06萬億元,增速43.51%;民生銀行交易額1.02萬億元,增速為41.01%。

髮卡數量、交易額持續上升的同時,信用卡違約風險也在不斷上升。

2008年時,我國信用卡應償餘額僅1600億元,到了2019年二季度,歷經十年發展後,信用卡應償餘額已經達到了7.23萬億元,較十年前增長了43倍,遠遠大於信用卡貸款總額16倍的增長速度,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38.84億元,是2008年的24倍。

信用卡分析人士表示,未償信貸額度猛增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現金貸、互聯網消費貸、P2P等市場放貸主體日益增多,債務風險不斷聚集,市場共債客群資產質量波動明顯,呈現向信用卡行業傳導的趨勢。

同時,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部分地區及行業從業者的就業及收入穩定性受到一定影響,導致部分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降低。兩重因素疊加,致使信用卡業務風險有所上升。

基於多種因素,目前市場存在一種聲音認為高速發展的信用卡業務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不良高發區,甚至引發信用危機?

監管出手,防範信用卡風險

監管力度加大,嚴控信用卡規模

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目前,部分地方監管已開始行動,防範信用卡風險。

8月26日,北京銀保監局印發《關於加強銀行卡風險防控的監管意見》要求:轄內商業銀行應積極引入個人徵信、通信運營商、社保、公積金、納稅證明、交通運輸部ETC數據等外部可信數據,不斷優化風險評價模型和交易監控模型,利用“大數據+模型”技術手段不斷完善銀行卡風險管理體系,同時,嚴禁銀行卡及相關綁定業務通過攀比贈送、競相折扣、加碼優惠等促銷手段開展惡性競爭。

9月2日,廣東監管局發佈風險提示稱,有“維權人士”,通過微信群、QQ群等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慫恿消費者向監管部門、銀行投訴,謊稱具備“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的資格,提供統一的投訴模板;通過虛構消費者身份取得代理資格,代理消費者“處置”與銀行的信用卡債務。

同時還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輕易洩露個人信息,正確用卡理性消費,明辨真偽謹防上當,切勿輕信陌生人虛假宣傳。

7月,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網站接連公佈六則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銀行、浦發銀行和建設銀行旗下信用卡業務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公示,六家銀行均因未遵守總授信額度管理制度、對申請人收入核定嚴重不審慎等行為而被處罰金合計達190萬元。

“每次大的宏觀經濟波動的時候,與信用卡的風險有極強的關聯性。”一位資深信用卡人士表示,短期來看,信用卡資產質量是否穩定下來,取決於互聯網金融風險化解速度。“整體判斷,下半年信用卡處於相對平緩階段,把泡沫擠掉以後,整個行業才可以健康發展。


開心財富大學,分享財商技能和金融實用好文的知識平臺。10多年銀行從業經驗,與30多家銀行200個網點有長期合作關係,2000千多例銀行融資成功案例,專業的融資規劃師團隊,為企業、個人量身定製銀行機構融資方案,用銀行的錢生錢,讓銀行為我們打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