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吞噬。

真正的英雄也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

——罗曼·罗兰

引言

伟大的文学作品能产生一股可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俄罗斯文学尤其如此,每一个接触过俄罗斯文学的读者,几乎都能从中感觉到一种特殊的厚重感,作品里对人生苦痛的描写常常能抵达最深处。

这其中最为读者熟知的,自然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座高山,有评论家指出,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着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乔治·斯坦纳代表作《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位文豪对其后的俄罗斯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就是在两人年代之后的一位俄罗斯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在群星闪耀的俄罗斯文学史上,普拉东诺夫这个名字并不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但是对他作品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他的伟大,同时代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就对普拉东诺夫推崇备至,称他为“真正的作家”,并把他的作品称为“当代文学中最鲜明、最典型、最具有征服人心的作品”。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帕乌斯托夫斯基,俄罗斯著名作家,代表作《金蔷薇》《一生的故事》。

普拉东诺夫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个人经历非常丰富,曾经做过土地改良师,还领导过发电站的建设,并且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作为随军记者到达过前线。

见多识广的普拉东诺夫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各种亲身体验使得其作品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他的作品里既有托尔斯泰战争场面中辉煌的与宏大,也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对人性的挖掘入木三分。

从创作手法来看,普拉东诺夫的作品是现实和怪诞的完美融合,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中常常出现一些魔幻因素,他的作品主人公大都设定为普通的劳动群众,比如司机、农民和机械工人,作品的场景也设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角落,因此,他的作品对反映当时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的问题上有着深刻意义,这个原因甚至使得他作品屡遭禁止不被发表。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普拉东诺夫(1899~1951),苏联著名作家。

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是普拉东诺夫的代表作《美好而狂暴的世界》,这也是普拉东诺夫作品里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如果要想感受文学作品中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相信这部作品绝对不会让人失望。它不仅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也塑造出了在绝境和强权面前永不屈服的灵魂。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这篇小说即使抛开作品背后的思想,单从故事本身来看也极为精彩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普拉东诺夫代表作《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考虑到大家可能没有读过这部作品,所以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梗概,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故事以一名机车助手科斯嘉的视角展开,科斯嘉为当时最优秀的火车司机马尔采夫做助手,在和马尔采夫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被他那种认真专注的态度所感染,并且一起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意外事件。

在一次为即将迟到的列车抢时间的行途中,马尔采夫利用自己娴熟的技术让列车飞快又平稳地行驶,就在这时,一道闪电突然让马尔采夫出现了间歇性的失明,马尔采夫却仿佛没有受到任何干扰,依旧在黑暗中平稳地驾驶列车,直到前方出现了一辆由于故障停止的列车,在撞上去的千钧一发之际,科斯嘉的大声提醒让列车急停下来,险些酿成大祸。

事后马尔采夫被法庭审判之后关进了监狱,科斯嘉极力为他辩解,称他当时失明才险些导致了这次险情,但是侦查员对这种说法置之不理。无可奈何的科斯嘉想到了一个为马尔采夫的开罪的办法,就是让他再经历一次闪电来证明当时出现的失明。

结果,马尔采夫果然在闪电的刺激下丧失了视力,于是他被释放出狱,但是,这次失明却不是短暂性的,在被释放出狱的同时,马尔采夫却完全失明了。这时科斯嘉依然没有放弃,最终经过漫长的努力和尝试,马尔采夫奇迹般地寻回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以上就是这部短篇小说的情节梗概,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之中,普拉东诺夫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就是马尔采夫和科斯嘉。

马尔采夫和科斯嘉两颗伟大的灵魂是奇迹出现的源泉和动力

①马尔采夫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具有炉火纯青的技术,也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

马尔采夫身为列车司机,与列车达到了合二为一的境界,他事必躬亲,把可能会对列车安全造成隐患的因素全部排除,在行驶过程中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专注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意外来临时临危不乱,最终消除了一场看起来无可避免的大祸。

他以一位伟大的大师勇敢无畏的信心驾驶着列车,像一位充满灵感的演员那样聚精会神,这样的演员把整个外部世界都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能统治整个外部世界。他的眼睛望着前方,好像远远离开了现实,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但是我知道,他用这双眼睛看到了前面的全部道路,看到了迎着我们飞驰而来的一切天气情况,就连机车插入广阔的空间,机车所产生的气流把一只麻雀扫下碎石坡去;就连这只麻雀也吸引了马尔采夫的视线,有一瞬间他跟着这只麻雀转过头去,看看在我们过去以后,它怎么样了,飞到哪里去了。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列车

在那道突如其来的闪电让马尔采夫陷入失明之后,他正是凭借着自己对道路的记忆力和对列车的熟悉程度才让列车如往常一样前行,但是对那些临时设置的醒目的危险警告信号却感应不到,他以为自己能看到光,能看到周围的一切,却只是他思想中和往常一样的光,他当时已经是个盲人,但是极度专注的他竟然忽略了这一点,这种与机器合二为一的境界让人感到了一种震撼。

马尔采夫在科斯嘉的建议下再度失明之后,虽然免去了牢狱之灾,但也让他陷入了黑暗之中,即便如此,他内心深处仍然对列车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他来说,列车已经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对机车的感觉就是最大的幸福,最终也正是这种信念让他重新见到了光明,伟大的灵魂可能会经历黑暗,但绝不会屈服于黑暗之下。

②科斯嘉的坚持、与马尔采夫的互相拯救带来了故事的另一种震撼力

科斯嘉在遇到马尔采夫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助理,经过和马尔采夫相处的过程之后,被他自身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染,在马尔采夫陷入困境的时候,科斯嘉成为了这股力量的守护者,甚至不惜为此与强权对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马尔采夫被关进监狱之后,正是由于科斯嘉的极力营救才免去了牢狱之灾,科斯嘉异想天开地提议让马尔采夫再度经历一次闪电的失明,他知道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仍然坚持这样做,因为他认为一个自由的盲人比一个能看得见、但是无罪被监禁的人更好。

科斯嘉的这种信念和马尔采夫同样坚持到了最后,于是在他邀请失明的马尔采夫回到机车上之后,才会出现奇迹般的复明,这种奇迹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两人心中的信念。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闪电

伟大的灵魂永远不会屈服,不屈的信念会带来战胜困难的力量

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空喊起来没有任何说服力,但是在《美好而狂暴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对此形成了强烈的印证。

故事表面是在围绕马尔采夫驾驶列车经历的失明事件展开,但其背后却有着对苏联当时强权统治的嘲讽,这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主题之一。

马尔采夫在短暂性失明的情况下险些酿成大祸,科斯嘉为此屡次求情仍然得不到宽恕,最后甚至不得不采取可能对马尔采夫身体带来伤害的办法来免除牢狱之灾,这本身就是一种嘲讽。

但是科斯嘉意识到了,有一种力量可以抗拒这一切,这个世界虽然美好,但是狂暴,要想在这个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上生存,就必须要守护马尔采夫,于是开始反抗那个强权的世界。

我明白,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我们人类社会中那种数学上的计算,但是我看到,确实有一些事实证明的确存在某种敌对的、对人的生命会造成毁灭性危害的环境,而这些极端危险的力量在毁灭那些卓越的高尚的人。我决定:决不认输。因为我感觉到,我身上有某种无论是自然界的外部力量,还是我们的命运中都不可能有的东西一我感觉到了我自己的人的特性。我变得顽强不屈,决定进行反抗。

就如同加缪在《反抗者》中论述的那样,要想打破荒谬的现实,在绝望中寻找一条可以走出去的道路,就必然要进行反抗,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尊严和存在的意义,马尔采夫和科斯嘉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能最终重见光明。

所以必须要有一颗伟大的灵魂和永不屈服的信念,这样才能带来不会枯竭的力量,创造出奇迹。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阿尔贝·加缪(1913—1960年),法国著名作家。

结语

普拉东诺夫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曾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坦言说,普拉东诺夫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我国在研究俄罗斯文学的《金色俄罗斯丛书系列》当中也对普拉东诺夫有很高的评价,还称他为俄罗斯“孤儿小说”的典型代表。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伟大的灵魂必定不会屈服

俄罗斯“孤儿小说”系列的典型代表——普拉东诺夫

在这部丛书中,有一番这样的介绍:普拉东诺夫的主人公们是思索者,可是他们却无言表达变革的力量;他们是受难者,却也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与同为孤儿的兄弟们的交往中收集着快乐的残片。他们“爱”着,不幸地怯懦地“爱”着,却从未体验过爱的幸福。他们为了生存而劳碌,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普拉东诺夫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无爱的世界。

照此说来,《美好而狂暴的世界》应该算是普拉东诺夫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科斯嘉对马尔采夫的守护,看到两人之间最终形成的依赖,也能感受到那股不屈的力量,那个世界无爱,但是人们却可以凭借自己不屈的信念把爱创造出来。

本文由虫虫读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