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重讀《孩子:挑戰》這本書,看著德雷克斯所說的具體案例,依然分分鐘被戳中淚點,

案例中無助的媽媽不就是現實中絞盡腦汁卻不斷敗下陣來的“我”嗎?

然而,書中各種“作”孩子卻讓我一點也憤怒不起來,一部分原因是出於本能,我把他們也當成自己可愛的孩子;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而另一部分原因是:德萊克斯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道出了孩子真實的、潛意識的,連孩子都沒有察覺的目的。

讀懂了兒童特有的語言,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可以透過問題表面,深度挖掘如何能夠更好地和孩子溝通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我而言,才是最大的收穫,也是這本書最大的警醒。

01 《孩子:挑戰》這本書的淵源——“繼往開來”的前因和後果

德雷克斯秉承了阿德勒的生活哲學理念以及人類生活觀,應用於兒童心理學的分析和發展,為目前風靡世界的《正面管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阿德勒身為哲學三大巨頭之一,有一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他的思想,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提出“人的一切煩惱來自於社會關係”,主張課題分離,

例如朋友怎麼看待我,是朋友的課題,不是我該管的,主張“看不清過去”也“看不清未來”,活在當下,就像站在聚光燈下的主角一樣,模糊了周遭,唯能看清自己和現在。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列舉了相當多的實際案例,從具體的案例出發,闡述矛盾背後的兒童心理學,給出解決類似衝突的合理方案,供讀者參考和發散。這本書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的案例如此詳實真實,例如:孩子打人問題,刷牙,穿鞋子,挑食,不收拾房間,大小便,單親家庭和二胎家庭問題。

以至於每個媽媽都能若隱若現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分分鐘覺得好像自己對面就坐著一位看透一切的老師,面對孤單無助,手足無措的媽媽,在親切地不遺餘力安撫和鼓勵。全書都在說孩子,可是合上書,會覺得應該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理念,我們自己的舊知,我們自己的現在。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簡尼爾森風靡全球,她的《正面管教》基於德萊克斯的書,從書中38個章節的內容總結出孩子的四個錯誤目的表,她說過,不是我非得把孩子的錯誤都強硬地放到錯誤目的表中,而是我每每都能從孩子的錯誤中看到那四個行為目的。

這是一種歸納和總結,也是一種突破,簡單易行,一目瞭然。但是,我不覺得這本書可以替代《孩子:挑戰》,因為德雷克斯詳實的案例確實無可替代,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和實操性。

同時,《正面管教》強調了媽媽的辛苦,讓媽媽學會適當的放鬆,學會愛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之水續杯,在眾多的教導媽媽如何付出的理念之中,這本書讓媽媽們體會到了關懷,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如同《讓我安靜五分鐘》裡大象媽媽好不容易爭取休息了三分多鐘一樣,片刻的放鬆會讓媽媽們覺得心靈充實,擺脫勞累。從我們中國古代的哲學角度來講,似乎更貼近一種養心。

《被討厭的勇氣》,《孩子:挑戰》和《正面管教》這三本書數次重讀,時常察覺溫故知新,漸漸地發覺原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抽身而出,需要學的是一個人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02 當我們歇斯底里地對孩子吼叫的時候,說明了什麼

德雷克斯在書中的第一句話說道:“當今孩子們出現的問題,不論在數量上還是程度上,都比過去多且嚴重,而絕大多數父母面對這些新問題時會不知所措。”。

新一代的父母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傳統的育兒模式,面對目前日新月異的社會更迭,到底該用什麼方式來對待當今的孩子。在探索中,一些問題漸漸明朗,就像火山爆發一樣,我們不僅像古人一樣看過火山,知道它驚人的爆發力,還知道火山爆發的根本原因。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1.心急責備時:“都跟你說多少遍了,不要跑,不要跑,看摔著了吧,真是氣死人。”說過很多遍也不管用的話,說明不合理。摔著了可能膝蓋會破,但是我們控制孩子,禁錮孩子的後果則是打碎了孩子發展自我的信心。德雷克斯說,“受傷的膝蓋會痊癒,而挫傷的勇氣則會終生留下傷疤。”。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2.孩子打架時,“為什麼又欺負弟弟?就不能好好玩嗎?”,說明此時媽媽正在介入孩子之爭,而試圖當個法官。事實上,孩子總是用這種方式來求得父母多一點的關注,他們玲瓏的小心思正在琢磨如何贏得父母的肯定和贊同,期盼自己的兄弟姐妹收到預期的責備。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3.急躁時,“為什麼總是磨磨蹭蹭,你就不能快點嗎?怎麼總是這麼慢?氣死我了。”說明父母在展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比他們有經驗,比他們更重要,會強化父母比孩子優秀,孩子比我們差的想法。

我們誰都無意去培養一個認為自己很差勁的孩子,但事實上卻在悄悄做著這樣的事。

你看,人天生就有的爭寵之心,控制慾,優越感,無形之中就會跳出來阻止我們當一個好家長。看似問題多種多樣,實則歸納起來無非幾條而已,所以後來的《正面管教》總結出的四方面非常好,而首要的問題是自我的一種察覺,就像那句老話說的“當我們知道為什麼憤怒的時候,已經不那麼生氣了。”。

03 不吼叫,不憤怒,不發狂,我們還能怎麼做

一個溫馨,穩定,包容,有愛的家庭,更能讓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就像寒風不能脫掉行人的外套一樣,“責罵、批評、懲罰、說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說謊、不偷盜;相反,他們更像是這些行為的‘燃料’,孩子會更想做壞事,以擊敗父母和增強自己的權利感。”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1.鼓勵——“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

他或快或慢,快的時候跑得像追不上的風,慢的時候就想沒有了一年四季的蝸牛,

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獨特方式。當我們蹲下來一起和孩子看螞蟻,躺在地板上像孩子一樣看著天花板,那種感覺也很奇妙,很美好。

只能說人生真的有無限可能,無限自我。

除去涉及到生命安全的問題,例如玩火,玩電,碰插座,橫穿馬路等,“不行”,“不可以”在衝出口的時候儘量忍一忍,其實人生沒什麼大不了,人生也沒有那麼多不可以。

如果實在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或者在家庭規矩之外的事,可以用這樣的句式,

“你不可以做……,你可以做……”,

例如,你不可以在牆上亂寫亂畫,如果你想畫,可以畫在本本上,也可以畫在大黑板上。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記得戴建業老師說,他小時候其實是擅長數學的,有一次他把書上看的詩偷偷記下來抄到了黑板報上,老師和同學還都誇獎他寫的詩太好了(估計當時詩詞還不是很普及,也沒有度娘)。

戴老師才興致勃勃地選擇了文學方向,才有了今天幽默風趣的戴老師,成就了風靡全國的“戴氏普通話”。

我們大人也同樣需要鼓勵。回想一下我們的好朋友,是不是都是認同我們的人,或者曾經說過讚美我們的話?試想一下,什麼人的什麼話讓我們終生難忘,時刻回想?

大多數都是一句很難得的“肯定”,這句話甚至讓我們翻山越嶺,爬山過海地抵達遠超於預期的成功。

想讓孩子走向成熟,不一定非得讓他的心情很糟,不一定非得打擊他,風平浪靜,心平氣和反而更好。《孩子:挑戰》裡提醒到:當媽媽,遇事要不生氣,不發火,沉著冷靜。

能夠保持這種我自巋然不動的氣勢,不管是孩子求關注,掙權利,反抗報復,還是自暴自棄,我們都能泰然處之,萬變不離其中。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2. 課題分離—— 當我們試圖去平衡孩子之間的衝突的時候,實際行忽略了孩子們的能力。

他們非常知道如何才能不挑起戰爭,和平相處。而家長可以嘗試去做的就是,聽到尖叫聲之後,極力忍住跑過去,儘量讓孩子們自己去處理衝突,有時候這是孩子爭寵的方式之一,當我們試圖去安慰一方,懲罰一方的時候,兄弟姐妹之間的爭鬥將永不停息。

如果我們平靜沉著地對孩子們說,“媽媽相信你們能夠處理好”,然後轉身離開,相信孩子們以後也會學會解決與家庭以外的人的衝突。

其實,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課題分離。把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分開來看,大人就能從另一個角度學會放手,學會不干預他人的課題。

《孩子:挑戰》跳出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怪圈:如何修行自己的人生

3.慢下來,嘗試一下無壓育兒;放下功力之心,嘗試一下無條件養育。

還記得那句話嗎——領著蝸牛散步?我們放慢腳步,跟隨著孩子的腳步,去重新認識這個新奇的世界,重新開始學習穿鞋穿衣。

如何孩子沒有經過訓練,不知道如何去做,那就不應該抱怨孩子太慢,而應該第一時間進行耐心而細緻的教導,一遍一遍,直到孩子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並且給孩子時間達到熟練的程度。

如果是因為拖拉而變慢,也要了解孩子目前對時間的概念瞭解額程度,從認識鐘錶開始,慢慢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我們大人時常還有發呆和浪費時間的時候,一個孩子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學會我們幾十年才認識到問題。

《正面管教》裡有句話,追求完美是不健康的,沒有完美的家長,也沒有完美的孩子。這麼想,會不會有了些許釋然?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與哲人對話的那個青年,就是一個自卑的人,他活在父母的評價裡,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不經意間心浮氣躁地催促,也在不經意間阻撓孩子逐步建立自信的進程。在《論語別裁》中讀到這樣的一段話,作者南懷瑾問到,一個道理,“聰明人”很快就想明白了,而一個“笨人”用了五十年才想通。你覺得這兩者有差別嗎?

或許第一時間會覺得區別太大了。實際上,兩者之間對於這個道理的感悟到底誰更加透徹也很難評判,或許感悟本身都是很難分清輕重深淺的。入世講求自我提升,建功立業,出世講求萬法自然,清靜無為。

我們是跑步走向生命的終點,還是閒庭信步,慢生蹉跎,歸根究底在於我們自身的修行。

小小的一聲催促,卻能引發大學問。

有人說,人生的三個境界:看世界,看眾生,看自己,

有人說,人生的三個層次:物質世界,精神世界, 哲學世界(或宗教),

有人說,讀書的三個階段:讀書本,讀文學歷史,讀哲學宗教,

回看自己,很慶幸已經開始兼顧第二和第三個階段層次了,而這種自我覺醒才是最直接的跨越。多愛自己一點,如果今天自己沒有吼叫,就毫不吝嗇地鼓勵自己一點點,給自己買個小禮物,日積月累,終達千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