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兰戈猫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人物,目前为人所公认的是,曹操是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

在波谲云诡、战乱纷纷的东汉末年,他南征北战,扫荡群雄,统一了北方。又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政策,为全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残暴、奸诈等缺点,易中天称他为“可爱的奸雄”。

随着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风行,曹操奸诈狡猾、残暴不仁、自私自利的反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然而《三国演义》作为演义题材类的历史小说,却有许多与历史不合的地方。

曹操的人物形象,自古以来也有着两极化的分裂,西晋时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评价曹操道:“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给予了曹操很高的评价。

自西晋以下,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曹操的形象也一路从“英雄”到“枭雄”,“奸雄”再到“奸贼”。

南宋以后,正统观念加强,曹操“奸臣”形象的议论占了上风,到明朝对曹操的批判更是达到了高峰,也才有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奸诈狡猾的人物形象。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回,文中写曹操假借献刀之机行刺董卓未遂,仓皇出逃,在中牟县遇到了县令陈宫,陈宫为曹操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于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队列,两人在逃亡途中,经过吕伯奢一家,晚上,吕伯奢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疑心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于是杀尽吕氏一家,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句一出,曹操奸险小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千百年来洗脱不净了。

然而这句话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陈寿的《三国志》中也只是简短地写道“太祖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可见曹操确实在中牟县被抓了,后来也被放了,但却没有陈宫救曹操的后续桥段。

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注解中引用了三部史书的资料。其中,根据《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按照《魏书》的说法,是吕伯奢一家要抢劫曹操,曹操反击之下才杀了数人,属于正当防卫,没有过错。

而《世语》中所记载的是:“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这个版本中,曹操疑心吕伯奢的家人要把自己抓到董卓处领赏,于是杀了吕家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中有了第三个版本:“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里写曹操在发现自己杀错人后,发出悲怆的感叹,说道“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这是最接近于《三国演义》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说法。

然而这三个版本的记载并不见于正史,实不足深信。经《三国演义》这一改编,曹操奸险小人的形象却从此深入人心了


陳小默


这个怎么说呢,曹操为什么说这句话,咱们只能根据他的行事风格来推测,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说,除了他自个儿,谁也说不明白。


那咱们就推测着掰扯掰扯

不管是一些书籍中,还是古装剧中,不管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还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都和曹操挂上了钩,成了曹操的人设“话语”了。

根据情景,曹操的这句话,说于杀吕伯奢一家之后,人家一家高礼节招待曹操,结果因为曹操当时的敏感和多疑,引发杀心,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事后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那么后来成为“曹魏公司”奠基人的曹老板,当时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

主要还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原因。

曹操这个人还有一个形容他的词儿叫做“生性多疑”,这从他后来的行事也可看出,说是警惕性高也行,反正就这么个意思,曹操是比较相信他自己的,他认准了一个事,那就按他认准的来。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的意思,直白点说就是:我能对不起别人,别人不能对不起我。

曹操在当时杀了吕伯奢一家,是出于当时心里的不安和怀疑,然后就动手了,事后知道缘由之后,也明白是他自己想多了,可是他没认错,反而说了流传甚广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与其说这是一句话,不如说这就是曹操他的行事风格,至于曹操当时为什么说这句话,是对他自己行为的一种解释,还有就是他自己想说了,那就说了。


魔方历史观


曹操,一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绝对不是奸雄,至少要算一个英雄。曹操误杀吕伯奢,这件事一直被人们认作是曹操是奸诈小人的证据。曹操一口气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无论老幼,直到路遇吕伯奢,再次杀人灭口,可谓一错再错,并且留下了那句“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实际上,这是罗贯中“褒刘贬曹”的写法,历史中曹操只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远远没有演义中的那句霸气,而且这句话还不是正史中记载的。《三国志》中仅记载曹操逃走过程中,到过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想要抓捕曹操,曹操杀了几人,骑马逃走,并没有记载“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

只有在孙盛的《杂记》中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结合上句,曹操因为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所以才杀了人,是自卫杀人。有人说,杀人为何不分老幼?曹操是聪明人,那时他是个逃犯,斩草必除根。

注意句中有一句,“既而凄怆曰”,从这句话来看,曹操是愧疚悲伤的,绝对不是世人理所应当为我所杀的那种观念。而“宁”在古文里有宁愿、难道的意思,“毋”有不要、没有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有两种意思:一是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不要别人对不起我,二是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人对不起我?结合前句感情来看,应该取第二种解释,是一自责的反问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