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孙嘉诚是被年羹尧杀害的,胤禩为何要去下跪?

观景说史


在《雍正王朝》中,八爷胤禩极其善于收买人心。用康熙的话说就是:“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用宽仁来收买人心。”


而孙嘉诚之死,正是胤禩企图收买人心的一个典型案例。

胤禩与孙嘉诚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当时胤禩奉命铸造新币,完成后给雍正看,雍正看到金灿灿的铜钱,十分开心,还说胤禩办事得利有方。但这时候,愣头青孙嘉诚与户部侍郎阿灵阿二人打了起来,雍正听到后叫孙嘉诚进来回话,孙嘉诚遂毫不避讳,将铸钱过程中的铜铅比例问题以及其中的牟利勾当如实禀告,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直接打了胤禩的脸。



之后雍正几次提拔孙嘉诚,孙嘉诚自然成了雍正阵营中的一员重臣。尤其在处理科考舞弊案的过程中,当胤禩联络群臣,保张廷璐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时,孙嘉诚主动出马,与胤禩唱反调,劝张廷玉上折请杀其弟张廷璐,最终使得雍正顶住了压力。

这几次下来,孙嘉诚与胤禩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比较敌对的,二人可以说是政见不合,但年羹尧的归来打破了这样的局面。

年羹尧以青海之功自诩,引来众人愤慨。孙嘉诚作为言官,多次弹劾,甚至还跑到宫门口去求雨,而雍正虽有杀年羹尧之意,但一方面顾念潜邸之情,另一方面更是怕那些力主杀年羹尧的人被胤禩所利用,成为他结党营私、攻击皇权的工具。

最后,孙嘉诚被雍正派到西北,一方面试图在西北推进火耗归公,另一方面则用他来制衡和监视年羹尧。但年羹尧膨胀至极,竟杀掉了孙嘉诚,这也导致雍正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年羹尧开刀。



被贬官的年羹尧仍旧不思悔改,排场奢华,我行我素。京城的清流士大夫问讯,他们主动为孙嘉诚设灵堂祭奠,并公开责难雍正,提出要杀年羹尧。

而此时雍正态度不明,面对清流的舆论,他不愿被其绑架,所以始终未能下定决心去杀年羹尧。军机大臣们看雍正脸色,也没有去祭奠孙嘉诚。

清流十分不满,谢济世甚至高喊:“亲王贝勒一个没来,军机大臣一个没来,六部九卿一个没来,看来这被降了职的年大将军依旧是炎威赫赫啊!”

这时,曾经与孙嘉诚有隙的胤禩,竟然顶住皇权带来的压力,第一个主动站出来祭奠了孙嘉诚,甚至以亲王之尊,行跪拜大礼,这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深感胤禩有贤王气度。



其实这正是胤禩收买人心的手段,他利用这惊天一跪,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要拉拢清流士大夫,希望他们将来能为自己制造舆论所用,第二就是鼓动清流士大夫的情绪,令其继续向雍正施压舆论压力,逼迫雍正自断臂膀,杀掉年羹尧。

说到底,胤禩跪孙嘉诚,不过是一场收买人心的政治作秀。


达摩说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虽其貌不扬,但个性鲜明,其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场时,仅仅只是一个六品的户部主事,通过弹劾“八爷党”堂官而名声大噪,借着“天命言论”弹劾年羹尧而跃升为清流派大佬,其上升速度,犹如火箭。

正因为孙嘉诚的操作过于梦幻,犯了雍正的忌。在古代,“天命说”的法统性高于皇权,因此,连皇权都要借助天命来维持正当性,比如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除了帝王,喜欢借助天命的都是哪些人?曹丕、王莽这种乱臣贼子,拼了命的导演天降祥瑞;张角等造反派,鼓吹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任何一个皇帝,都受不了这种人。

孙嘉诚的“天命”,那是没有得到雍正授意的自作主张,留下身边是个大麻烦,搞不好哪天借助天命反雍正就尴尬了。因此,雍正迟早会清理孙嘉诚,派他去西北,就是想借年羹尧之手除掉他,并让年羹尧“背黑锅”。

到了西北,由于两人老早就不和,加上孙嘉诚推行的“火耗归公”动了年羹尧的利益,因此,年羹尧也没客气,痛快地解决了孙嘉诚。

孙嘉诚之死,导致清流派群情激愤,他们对年羹尧不依不饶,灵堂也不撤,整个朝堂也剑拔弩张。就在这时,胤禩出现在孙嘉诚的灵前,什么也没说,突然下跪祭拜。在平时,八爷党与清流党一向泾渭分明,孙嘉诚也曾得罪过老八。而且老八的身份、地位远高于孙嘉诚,为何要还要对孙嘉诚下跪?

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贤明,收买人心

孙嘉诚出场就是因“铜钱事件”而与阿灵阿作对,本质上也是与胤禩过不去。“科场舞弊案”与“诺敏案”发生时,胤禩主张保那两个人,而孙嘉诚又站到了对立面,要求严惩二人。因此,朝野上下都知道,胤禩与孙嘉诚唱的是对头戏。

如今,曾经的敌人孙嘉诚不在了,胤禩有没有兔死狐悲不说,他这一跪,即使没说话,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为孙嘉诚的人设是大清忠良,是为国尽忠而被害。这给所有人都传递出一种信号,他老八很大度,而且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恩怨,即使与他有仇的孙嘉诚也得到认可。正因为胤禩身份高,堂堂先帝封的廉亲王,他这一跪,给了孙嘉诚特别大的面子,也让清流派找到了存在感、自豪感与荣誉感。原来在八爷党与清流派之间摇摆不定的人,很有可能就会加入八爷党;原来对八爷党有意见的清流,就会减少敌意。

借机除掉年羹尧,并将清流派的敌意引向雍正

年羹尧是雍正的得力干将,而且手握兵权,对胤禩是个不小的麻烦。虽被贬了,谁能保证不东山再起呢。孙嘉诚死于年羹尧之手,整个清流派都在积极“倒年”,但雍正只是贬,似乎没有杀年羹尧的意思。如果长时间这么耗下去,随时有新的“热门”出现,清流派也会不了了之,胤禩再想除掉年羹尧恐怕就难于登天。

当时,祭拜孙嘉诚的主要是一群清流,六部堂官都没去,军机大臣也没露面,清流们对此还是颇有微词的。如果这时候,哪位大佬突然降临,那对清流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所以,胤禩以总领王大臣的身份,对着孙嘉诚一跪,那对清流们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是在暗示他们:我胤禩和你们一样,很同情孙大人的遭遇,很痛恨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现在我们是一条阵线的,你们继续弹劾年羹尧,我支持你们。

军机处的几位,就胤禩带头去祭拜孙嘉诚了,其他人如果不去,那就是与清流划清界线,清流们都会自觉倾向老八;如果去了,那就是在“倒年”,威胁雍正杀年羹尧。不管是那种情形,最后对胤禩都是有利的。

胤禩只要煽动了这股“倒年”风,就将难题抛给了雍正,你雍正如果杀了年羹尧,就是自断一臂;如果继续袒护年羹尧,就是与整个清流作对。不管雍正如何选择,都会有损失,这也是八爷所期待的。

在“新政”问题上,清流派普遍持反对意见,这一点早就让雍正不满。此刻,胤禩跑过去一跪,只会让雍正与清流的隔阂更大。因为雍正本就多疑,老八都去了,你们这帮清流是不是跟老八有什么秘密协议。挑拨了雍正与清流的感情,只会让雍正更加孤家寡人。

秋媚说:对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别说下跪,即便是胯下之辱又何妨,他日功成名就,曾经的委屈只不过是过往云烟。胤禩虽然跪了,但他跪的不是孙嘉诚,而是一场笼络人心加挑拨离间的“个人秀”。


秋媚读史


八爷胤禩在下跪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是跪的恰到好处。

在夺嫡的过程中,他曾经带头跪过两次:

一次是年羹尧西北平乱归来,他以一个王爷的身份,以一个总理王大臣的身份带领百官跪接年羹尧回朝;

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给杀了,八爷胤禩又以一个王爷的身份,亲自到孙嘉淦灵前下跪。

这两次下跪,实际上是两次杀人技巧的展现:

第1次跪接年羹尧叫捧杀;

第2次给孙嘉淦跪叫绝杀!(俗称落井下石)

我们今天讨论为什么要对孙嘉淦下跪,那就一定会涉及到他为什么要给年羹尧下跪。这两次下跪在时间上是后先顺序,只有给年羹尧下跪,才有后面的给孙嘉淦下跪,而给孙嘉淦下跪的目的是为了把年羹尧弄死。

我们分两部分来解释这个问题:

1.为什么要对年羹尧捧杀?

在雍正皇帝登基有两个得力大臣:年羹尧与隆科多。而这二人之死都与八王爷胤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年羹尧在平定了西北叛乱之后,本身就有了功高盖主的嫌疑,又加上年羹尧自身不知收敛,于是八爷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捧杀。

捧杀的具体做法就是:将敌人捧得高高的,把敌人夸得完美无缺,然后到处宣扬,将敌人置于一个道德制高点上。而人一旦到达了顶峰,便不会再被允许犯错。

年羹尧有大功,但功劳的再大也是一位臣子。八王爷再无能,也是康熙的龙子龙孙,以一位皇子的尊贵身份给一个汉大臣下跪,这就给本不心胸宽广的雍正帝心中种下了一颗不满的种子。

2.为什么要给孙嘉淦下跪?

当雍正将玉石孙嘉淦派到了年羹尧,做推行新政的准备的时候,豪横惯了的年羹尧,找了个理由将孙嘉淦给杀了。

这就相当于狠狠的给了雍正一耳光,西北王年羹尧的名号可不是乱叫的。而精似鬼的八爷胤禩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带领文武百官到孙嘉淦灵前下跪

第一个目的:表达了对年羹尧杀害忠良的极度不满,

第二个目的:表达了自己对忠良牺牲后极度伤心,收买了百官人心,不愧为一个贤字

第三个目的:将事情搞得纷纷扬扬,天下皆知,不给雍正留下任何后路。

言外之意就是:你雍正如果不杀年羹尧,替天行道,那你就是个昏君!

你雍正如果杀了年羹尧,那兔死狐悲,剩下的铁杆们也会有二心。

这一石三鸟玩的极好!

你早点睡,别熬夜了。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