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三個層次

創新的三個層次

前幾天有一篇文章《清明祭:中國式共享經濟,消耗1000億,幾乎全軍覆沒》,作者在末尾提到一個觀點,還是十分認同的:創新創業的模式,拉開了國與國之間的差距。談到創新,以我有限的知識和理解,一點小感如下:


個人理解創新有三個層次——基礎科學理論的創新、應用科學及技術層面的創新、商業模式和社會關係的創新。牛頓三定律、廣義相對論、電磁理論,這些基礎科學理論的創新,能管一百年、五十年;進而催生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社會關係。基礎科學理論是本,應用科學和技術是枝,商業模式是葉。根本稀少,枝幹較多,花葉繁茂,才應該是這個社會結構該有的樣子。基礎科學理論的創新,往往能推動時代的巨大進步,三次科技革命,無不是基礎理論的重大發現與創新推動的,進而促使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各類公司、各種商業模式和業態。


回頭看這段話,自認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創新這個詞語,本質上就是說創造還沒有的東西、還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東西。所以回到現實中來,我們發現,很多的商業上的“創新”,其實算不上新。一些人把開家公司、複製別人的模式,叫做創業創新,其實是混淆概念,頂多只能算模仿。卻要去以創新的噱頭給自己打雞血、矇蔽大家眼睛。


前幾年彼得·提爾有一本《Zero to One》十分出名,也很有洞見。他提出真正的創新、創見是從“0”到“1”,即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必須先有這個“1”,然後才有從“1”到“N”,而最難的,就是“1”的萌發、出生。我們常認為創新是“無中生有”,或者是“真空生妙有”,這對當事者的思維力和洞見力要求是十分高的,但常人卻忽略了一種創新的模式:模仿式的、漸進式的創新。本號早期推薦過一本司馬遼太郎的《霸王之家:德川家康》,其實就是講述如何通過模仿式、漸進式的創新,最終實現本質的轉變。


在風雲詭譎的日本戰國時代,豪傑輩出,相對於織田信長、武田信玄、豐臣秀吉這些人物,德川家康既無家財、有無武力,還略有懦弱,但最後成為一代霸主,很重要一點就是他善於學習。德川善於從每一個人身上去學習他們的長處,每一戰役,都善加分析成敗雙方的優劣,然後以最小的成本去模仿和改進。積跬步、致千里,繞開前人犯過的每一個錯誤,最終實現質變。以敏銳的眼光觀察、以最小的成本試錯、以不捨的意志前行。創新,是一個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