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滅遼,北宋助金而亡國,蒙古滅金,南宋為何還是不長記性?

宋朝自肇建伊始便是強敵環伺,北方的強鄰始終是宋王朝君臣心頭的一塊巨石,一日不除一日便不得安生,但想要除掉這塊大石,又絕非一己之力所能為。北宋時,遼國興盛,宋遼之間來回拉鋸多年,磕磕絆絆的倒也相安無事。

金滅遼,北宋助金而亡國,蒙古滅金,南宋為何還是不長記性?

但到了遼國衰微時,金國悄然興起,為了滅遼,金國迫切的想要聯合北宋,以對遼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而北宋便將對遼國多年的怨恨以聯金滅遼的策略發洩出來,不顧宋遼百年和平之局。

後果大家都知道,遼國被滅後,北宋迎來了一個更為兇殘的強鄰,直接導致徽欽二帝被擄去北方。

到了南宋時,可以說整個南宋時期,除了剛開始那段時間,基本國調還是以北伐為主,因為金國給予宋王朝的屈辱遠大於遼國。蒙古強勢崛起後,南宋君臣似乎看到了消滅金國的機會,蒙古人也趁機拉攏南宋。在強烈的民族情緒面前,蒙古雖強,卻與南宋無仇無怨,這幾乎成了滿朝文武一個共識,於是聯蒙滅金便在宋廷中有了廣泛的支持。

金滅遼,北宋助金而亡國,蒙古滅金,南宋為何還是不長記性?

有人可能就說了,再強烈的民族情緒,也應該是以國家利益為準線,為何不能聯金抗蒙?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人的性格,就當年滅遼時,遼國對於宋朝的欺侮遠不及後來者金國,就這樣北宋尚且是逮著機會就上,更何況豺狼一般的金國?

我們先看一下南宋這邊,我們來看一下“聯金抗蒙”這一策略在當時的宋廷有多少人支持。

名臣喬行簡就認為應當聯合金國共同抵禦蒙古:“強韃漸興,其勢足以亡金...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據韃。”

金滅遼,北宋助金而亡國,蒙古滅金,南宋為何還是不長記性?

喬行簡認為,應當先拋棄與金國的舊恩怨,將金國視為屏衛南宋的緩衝地帶,該給的錢還得給,甚至要多給,以此讓金國與蒙古死磕。否則,古人唇亡齒寒的警示說不好就要應驗。

這條計策在今天看來是上上策,也符合我們所處的上帝視角。然而在當時,喬行簡的這一提議卻遭到了多數人的激烈反對,其中“太學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家演、徐世龍等人,同伏麗正門,請斬行簡以謝天下。”

因此,聯金抗蒙這一策略首先在宋廷內部就不被看好。再看金國那邊,也是作得一手好死,金國自來就將南宋視為“兒國”,即使後來面對強大的蒙古岌岌可危時,也沒有絲毫的態度改觀,這讓宋人也是心涼不已。

金滅遼,北宋助金而亡國,蒙古滅金,南宋為何還是不長記性?

金國軍隊頻繁敗於蒙古鐵騎,領土逐漸喪失,金宣宗南遷後,遣使入宋,索要軍糧一百萬石,南宋趁機提出重新劃分兩國邊界,金國的回覆是:軍糧要給,邊界不議!

由於金國日漸式微,對南宋又毫無尊重可言,南宋趁機以“戰亂阻隔”為藉口,斷絕了對金國的歲幣供應。這讓金國勃然大怒,打不過蒙古還對付不了南宋了嗎?於是,儘管蒙古人已經對金國形成合圍之勢,金國還是點起僅剩的一點兵馬於公元1217年大舉伐宋。

此次伐宋,金國大敗虧輸,據《金史》記載:“士馬折耗十不存一,國家精銳幾近喪。”

金滅遼,北宋助金而亡國,蒙古滅金,南宋為何還是不長記性?

就為了爭個面子,金國將自己本就十分有限的戰爭資源消耗殆盡,直接讓金國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上述原因的基礎上,南宋與金國之間要想結盟,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況蒙古大軍的戰力,南宋君臣是有眼共睹,早在蒙金野狐嶺大戰時,出使金國的餘崢就向宋廷進言:“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耎,有舊遼滅亡之勢。”

所以,南宋認為金國滅亡是大勢所趨,也就沒有必要將自己綁在金人的毀滅戰車上無謂的犧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