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績溪人代代勉勵

”三代不讀書,好比一窩豬”

績溪人代代踐行

“崇尚習儒、耕讀不輟”

績溪自古獲贊

“邑小士多,東南鄒魯”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績溪縣城手繪圖》河蚌旅行作

江南第一學宮:績溪文廟

身為皖南地區的彈丸山城,績溪歷代賢士燦若列星,古建築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享有“江南第一學宮”美譽的績溪文廟,是傳承這座徽州古城千年文脈的最佳實證。

『最績溪』注:文廟,也稱孔廟。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朝之後簡稱為文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的重要禮制建築,也有學宮之稱。儒家學說取得正統地位後,自西漢起,皇家士大夫開始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祭孔,隨之建廟擴府。隨著廟學的興起與祭孔活動的升級,建築等級也逐步提高,最後發展為有定型現制的宮殿式建築群,數量達1500餘座,分佈於全國各地,建築風格亦自成一體,獨具一格,為地方古建之精華。

績溪文廟,坐落在績溪縣城內北大街西邊,廟門臨街巍然聳立。東邊毗鄰胡雪巖紀念館,離績溪三雕博物館(周氏宗祠)也只有百餘米。

績溪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元至元庚寅(1290)毀於兵燹(xiǎn)。至大戊申(1308)邑宰張綱倡導重建,明正德九年(1514)重修,清康熙至嘉慶,歷代均有修葺。

清順治六年 (1649),教諭端茂杞撰寫《重修聖廟碑記》稱讚績溪文廟“其廟貌尊嚴,亭宇整飭,規模甲於江南”、“績邑於微屬為彈丸,而學宮宏敞巨麗甲江南”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文廟入口處的欞星門(績溪人、香港現代舞劇之父曹淵兄妹於2005年捐建)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泮橋左右兩側各有泮池

績溪文廟佔地規模極為廣闊,自南向北由(líng)星門、泮(pàn)宮坊、泮池、齋房、尊經閣、廟門、神庫、臺明、廊廡(wǔ)、大成殿等十大部分組成,坐北朝南,以中軸線東西對稱佈局。一條石板路貫穿中軸線,跨過欞星門和泮橋,就進入了大成殿區域。

『最績溪』注:廡(wǔ)是指在高臺基址上,周邊連續建屋,以圍成一個內向空間的院落,其周長屋,即古文獻所謂的“廡”。奴隸制時代的廡,是一種防禦性的設置。後世,宮廷外周更加築宮牆、宮城,然而廡作為一種設置,一直被保留下來。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文廟院落內,樹木蔥蘢,蔚然成林,如此規模宏大的文廟在自古地狹人稠的徽州地區是極為不易的,由此也可窺見績溪崇文重教的傳統。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績溪文廟山門為重簷歇山頂,整體式樣偏於北方,沉穩、莊重,橫匾上書“江南第一學宮”。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績溪文廟佔地面積共1185平方米。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面闊、進深皆為15米,建築面積260平方米。“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


大成殿重簷歇山式屋頂,正脊為三路花磚砌築,兩端飾以鰲魚,脊中置葫蘆頂。木結構運用明木伏,草架並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簷。明木伏以下的木構件,均為彩繪鮮豔奪目,富麗華貴。明間上首高懸“萬世師表”匾,下置孔子塑像,設有祭壇。東西兩廡各十三間,單坡屋頂,柱、梁、枋等構件亦均有豔麗的彩繪,

績溪文廟的彩繪藝術為皖南所罕見。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我們今天有幸還能見證績溪文廟的雄偉,要感謝乾隆皇帝時期的兩位知縣老爺,一位叫孫銀槎,一位叫張邦桓


1777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的第42年,當時主政績溪的知縣老爺孫銀槎倡議重建績溪文廟;六年之後的1783年,另一位知縣大人張邦桓帶著縣裡的一幫紳士的努力下,終於建成現在的模樣。


據清嘉慶《績溪縣誌》卷五《學宮》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縣孫銀槎倡議重建文廟,至四十八年(1783),知縣張邦桓率紳士晨夕堇功乃成。殿五間;前築露臺,砌石欄;東西兩廡各七間,廡旁各兩間;戟門五間,門東兩間為齋明所,西兩間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宮坊及石橋、圍牆、欞星門”。


績溪文廟自北宋初建至今已近千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儒家思想及興教育才和地方文史的珍貴立體資料和重要實物例證


1998年5月,績溪文廟被安徽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並在2012後經歷大修,2019年10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化龍亭和化龍池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位於績溪文廟東側的化龍亭與化龍池已有500多年曆史

化龍亭築於化龍池中心,亭的下部為石砌基墩,上部是歇山式屋頂的亭,佔地面積51.48平方米,方形石柱,斗拱承挑出簷,花磚築脊,小青瓦屋面,正、垂、戧各脊脊頭飾以鰲魚瑞獸。亭的四向設有美人靠,東、西兩向各築平板石橋通往池岸。


化龍池呈長方形,人工挖鑿,池塝用塊石幹砌,深1.30米,佔地面積為886.60平方米。


化龍亭和化龍池具體始建年代現有史料上沒有記載,只是在清代嘉慶《績溪縣誌》中有說道:明成化間御史李廷壽謫績溪主簿時所建曰“清風亭”。


1958年,時任績溪縣副縣長的葛劍寒曾在此作畫、賦詩。詩曰:“斯亭何故化龍名?鼓勵沖天著意深。今日此間誠勝地,龍飛魚躍有君英。”

『最績溪』注:葛劍寒(1899~1973),原名劍談,字寒廬,績溪華陽鎮人,幼年家貧,肄業於上海正風文學院。青年時代加入中國國民黨,歷任小學教員、事務長、國民黨績溪縣黨部秘書。抗戰期間任縣抗敵後援會總幹事、民眾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績溪縣參議會副參議長、省參議員,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對蔣介石獨裁反共,成為縣內國民黨左派愛國人士。建國後,任績溪縣副縣長。1959年主編《績溪新志》成稿。平生好讀書,喜收藏文物書畫,善書法,擅篆刻。遺囑將“文革”劫餘文物44件,古書畫138件獻給國家。

據史料記載,1966年化龍亭尚存。1966年後亭子被拆毀,周欄俱廢,僅剩下池與亭基、石橋,荒廢三十多年。這裡曾是桃柳成蔭,是當年績溪城內納涼好去處。2003年縣政府出資將化龍亭和化龍池全部重修。2005年列入績溪縣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列入宣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化龍亭與化龍池的前世今生


  •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御史李廷壽謫績溪主簿時所建稱“清風亭”。
  • 1512年(明正德七年),教諭敖鉞在龍門(儒學門)內築方塘,約畝許,植蓮菱,稱“浴沂池”,池中有亭,稱“浴沂亭”。
  • 1538(明嘉靖十七年),縣令趙春修亭,書匾“化龍亭”。 ”
  • 1581年(明萬曆九年),改名為“化龍亭”。
  • 1731年(清雍正九年),教諭湯顯忠將化龍亭立柱以石易木,此次易柱工程應為落架重建。
  • 1812(清嘉慶十七年),曾重修,此後未見有其他記載。
  • 1966年,化龍亭尚存,今有照片資料可參考,照片上的化龍亭立柱均為方形石柱,單簷戧角歇山式頂,此時的亭貌與雍正九年重修後的狀貌相吻合,應是雍正遺物。
  • 1966年後,化龍亭被拆毀,此後三十多年間僅剩亭墩。
  • 2003年,政府出資將化龍池與化龍亭全部修復,新修復的化龍亭與化龍池與原樣基本相符。
  • 2005年,列入績溪縣文物保護單位。
  • 2016年,列入宣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倫堂考棚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坐落在績溪中學校園西南角的明倫堂考棚遺址。明倫堂考棚於清朝道光年間創建,所在地原先是縣學(又稱儒學)之地,有明倫堂、崇經閣、教諭署等建築,是安徽省現存僅有的古代考場實例,也我國目前少數留存的考棚之一。2012年成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明倫堂坐北朝南,由門廳、庭院、候考廳、考棚、明倫堂等幾大部分組成,建築面積375平方米。門廳正面三間,八字形,中開大門,石鼓東西對峙,門廳後向為廊;候考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式屋頂,山牆封砌馬頭牆;滿堂柱穿鬥式結構,用挑簷枋承挑出簷。雀替、梁馱、斜撐等飾以雕刻;考棚在候考廳後東西兩側,正面朝庭院,各有若干單間組成;正面及隔牆,分別裝置木鬲扇和皮門。


看這裡!安徽僅存的清代考棚和皖南少有的千年孔廟!

1917年拍攝於績溪明倫堂的《績溪學界恭送方知事紀念攝影》照片。眾多莘莘學子端坐於師長膝下,循規蹈矩,再現了當年教學的嚴謹風氣。牆壁上“忠孝廉節”四個大字,體現了當時教育宗旨和學風之盛。“化龍亭外風雲客、都是明倫堂上人!”,中國水電專家程良駿先生的詩,道出了明倫堂在績溪教育界的地位。

績溪自古有“邑小士多,東南鄒魯”之稱,商人階層在古代地位普遍不高,他們在發家之後還是希望子孫能改換門庭,走上仕途,古代在有經商傳統的地方,文風必然昌盛,晉商和徽商就是代表。過去即使是績溪最下層民眾,也流傳著“三代不讀書,好比一窩豬”的俗語。

在這種傳統影響下,明清兩代,彈丸之地的績溪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唐越國公汪華,宋代著名文學家胡仔,明代抗倭名臣胡宗憲、戶部尚書

胡富、工部尚書胡松,清代徽墨製作大師胡開文、紅頂商人胡雪巖,近代有文學大師胡適、著名湖畔詩人汪靜之、中國古籍標點第一人王原放等等,可謂英才輩出,各領風騷。

一代代績溪文人賢士從這裡走出,或濟世救國,或求取功名,或博取財富,用自己的成功給績溪這座徽州古城增添榮耀。


(本文由最績溪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