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编辑:佐治


01


“食货二者,生民之本也。”


从汉朝到今朝,民众心中不曾改易的,是对于粮食丰足的渴望。


“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更是这一期望的体现:百姓所关注的,首先是生活安定,饮食丰足。


换言之,“吃饱是第一需要”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可以适用。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衣食之安,是为民心所系,此万世不易之事也。」


本月初,网络上流传着“粮食要涨价”的流言,声言因为进口粮食大量减少的原因,粮食可能出现缺货现象,即使不缺货也会价格疯涨。


受这一说法的影响,不少市民开启了疯狂购物模式,在超市前排起长队,只为存储下足够多的米、面。


此时的购买量,用“斤”来衡量,似乎欠妥;用“袋”来计算,似乎才能衡量人们聚粮的热情。


当然,笔者虽然不赞成囤米行为,却也并不愿意将参与囤米行为的人,均指斥为完全不理性之人;而这一相对不理性的行为,也有其内在的发生根源。


只要辨明行为的发生原因,释明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抹平受众与部分信息传播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才能真正有效地“劝回”排队的民众,让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即使是囤米这一相对不理性的行为,也有其内在的发生根源与理性考量」


02




任何一个群体性的风潮,其最终产生,大抵都是来源于“人、财、风”三方面,囤米事件也概莫能外。


首先,从“人”之角度,便是对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考量。


当下,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虽然复工,但工作强度相对下降;对在家工作的同志们而言,相对来讲时间宽裕了不少,进行购米的空余时间有了,时间成本也降低了。


若是退休之后闲居在家的老年人,那么排队的时间成本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诸多原因,令能够参与囤米活动的人数较之正常情况有所增加,因而事件的热度也高企不少。


“财”之角度,是行为的经济性角度。


为囤粮而排队,似乎是不理性的考量,但实际上还是多少有点原因的 —— 买了粮食自己存着,一旦粮食之后涨价了,那就算是小赚一笔,至少可以降低不少支出;若是粮价没涨,那也没什么大亏损,不过每日食用存粮而已。


行为的成本低、获益期望相对较高,按照这样的心态来理解,囤米行为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风”的角度,可以视为“风向”,即某一时段内盛行的说法。


本次囤米事件的缘起,是因为部分媒体在网上发布了大量“粮食出口国因疫情原因禁止农产品出口”的新闻。


新冠疫情之下,的确有不少粮食出产国开始收紧粮食出口的规模,以优先保障国内供应。


乍看之下,众多国家都停止对农产品的出口,似乎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这也是部分媒体在有意无意间宣传的观点。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大豆在中美贸易战的制裁措施中屡屡亮相,可能令人产生“我国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错觉」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依赖进口”的观点并不成立。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频频刷屏的大豆,可能给了很多人“我国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错觉。


尽管我国的大豆主要依靠进口,但这是我国有意做出的结构性调整:通过进口大豆,来腾出足够多的耕地,保障小麦、大米、玉米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而我国对于他国稻米、面粉的进口,则主要是出于丰富市场上商品品种的目的。


进口减少了,顶多是吃的大米、面粉的种类减少一点,粮食买不到、大涨价的情况,是很难出现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世界上206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33个能够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而我国在做到保持自给的同时,还是世界上仅有的六个拥有对外援助粮食能力的国家之一。


因此,即使外部市场的出口出现停滞,我国也足以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


03


仅仅通过联合国的报告来说明我国的粮食状况,不够细致,更不能够全景式地呈现出我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原因。


我国能够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主要原因有二:


一来,我国国内的农业生产保持了以往的自给能力,粮食生产并未受到疫情的严重干扰。


自2015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每年均稳定在6.5亿吨以上。


而我国人民主食大米与面粉,对应的稻、麦两种农作物,其产量也是多年高于消费量。


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的稻谷结余1430万吨,小麦结余1400万吨,可以说粮食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而经农业部的调查,我国的春耕工作也已正常开启,各部门也对农药、化肥价格进行关注、管控,确保了春耕生产的物资供应。加之今年气象条件良好,粮苗长势总体不错,今年大概率仍是丰收年。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二则,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仍能有效地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对粮价进行保障。


建立储备粮仓,丰年收贮结余的粮食,在荒年减产,粮价上涨的时候低价卖米以平抑米价,保障民众生活所需,是我国历史上早已拥有的宝贵经验。


著名诗人杜甫,也曾于“霖雨成灾,米价腾贵”之时,去领政府低价卖与市民的太仓米,每人每日领米五升,一直领到第二年的春天为止;大诗人也因此可以周济生活,和好友郑虔时时对饮,也的确留下了不少诗篇。


唐代之时尚且如此,今日之政府当然不会面对粮价上涨而无动于衷。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杜甫也曾领政府用于平抑米价的太仓米」


事实上,我国的粮食储备机制,早已十分完备。


自1955年起,全国各地便已大量兴建地方粮仓,由国务院统一调配;可以说,早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我国便已建立了有效的粮食储备机制。


世纪之交,储备粮的管理职能,从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移转到了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即一般所称的“中储粮”。


作为超大型国企,中储粮进一步加强了对储备粮的管理,并引入了“充氮粮仓”、“恒温粮仓”等有科技加成的粮仓,保障了储备粮的品质;同时,对于储备粮实现“轮换机制”,所有的粮食在储备一段时间内,都会被投放到市场上出售,同时买入新粮补足空缺。


通过以上方式,中储粮确保了储备粮的质量;而遍布全国各省份的储备粮仓,则确保了我国储备粮的数量。


2018年,全国标准粮仓和简易粮仓的储存能力已达9.1亿吨;2019年年末,我国三大主粮(大米、玉米、小麦)的储量也有2.8亿吨。


如此数量的储备,即使国外的粮食对华出口全面断绝,国内粮食歉收的状况下,也足够维持两到三年的粮价平稳。就算不进口、不种植粮食,简单计算一下,也足够全国人民省着吃一年的了。


因此,为米价上涨而忧心,甚至疯狂囤粮,实在是大可不必;价格可能发生上涨的,也只有不作为主粮的大豆,为他国的出口限制而囤积大米、面粉,更是南辕北辙。


家国有粮,心内不慌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粮仓,图源河南日报」


当然,本次囤粮事件,也可能是因为国外的出口限制信息,唤起了我国人民不富足的过往记忆。


不过,随着时代的改易,我国已经在粮食安全方面有了足够的底气,能够确保中华儿女们不必仅仅为了温饱而四处奔走,更不必时时担忧荒年的打击。


“民众就食,非惟天之所专,更系人之所予”。


丰足的生活,未来也将与过往一样,伴随我们度过平常的日常。如果今年的粮食出现了歉收,大家的生活或许会生出些微不便;但过往笔墨中叙述的饥饿记忆,则绝不会卷土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