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这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托孤重臣诸葛恪死前,民间流传的童谣。钩落,是指皮带的饰物;成子合,是石子岗的反语。据《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公元253年,“以苇席裹恪尸,蔑束腰,投之石子冈”,诸葛恪被诛杀,用苇席裹尸,用竹篾捆腰,弃于石子岗。这个被孙权赞誉为“蓝田生玉”、并被委以托孤辅政重任的诸葛恪,为何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一、少有盛名,才思敏捷堪比杨修

诸葛恪生于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亮的侄子。所谓虎父无犬子,也许是得益于诸葛家强大的基因,加上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诸葛恪自小便非常聪慧,才思敏捷,尤其是在孙权面前,极尽乖巧善对之能事,有三个事例可证。

一是谈诸葛亮与诸葛瑾谁更优秀?诸葛亮大家都比较熟悉,三国时期享誉内外,对孙权而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孙权就随口问诸葛恪,你觉得你父亲和叔父谁更优秀?诸葛恪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我父亲诸葛恪更为优秀了。孙权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父亲知道应该辅佐谁,而诸葛亮却不知道。一句话既顺理成章地回答了孙权的提问,还不显山露水地捧了孙权,逗得孙权哈哈大笑。

二是面对蜀国使臣当面谢马。孙权主政多年,吴蜀两国总体上是同盟关系,两国来往颇为密切。有一次蜀国使臣来到东吴,席间孙权对蜀国使臣开了个玩笑,说诸葛恪喜欢骑马,请诸葛丞相送他侄子一匹好马。没想到诸葛恪当着群臣和蜀国使臣的面,当即跪谢孙权,弄得孙权不知其然,这马还没到呢,我就是开个玩笑,诸葛恪谢从何来?诸葛恪在对答中,把蜀国说成是孙权设在外面的马厩,孙权开口,好马怎么可能不送来呢?

三是为其父诸葛瑾添字得驴。诸葛瑾是个长脸,孙权又是个爱开玩笑的豁达之人,有一次就拿诸葛瑾的长相开涮,让人牵了一头驴来,在驴脸上挂了个标签,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在场的人都乐坏了。诸葛瑾却马上下跪,要求增加两个字。孙权也有雅兴,赐笔墨,诸葛恪随即添上“之驴”两个字,在场的人更乐了,孙权索性就把那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诸葛恪年少时这种随机应变的故事还有很多,他的才思敏捷,可与曹操的主簿杨修相媲美。看过《三国演义》和《军师联盟》的人都知道杨修的两个典故,一个是“一人一口酥”的故事,还有一个“鸡肋”的故事。杨修的才智,连曹操也自叹不如。

当然,大凡有这种超凡脱俗的才智,除了天资之外,也需要博学,诸葛恪丝毫没有吃天资饭,而是饱读诗书。他在任丹阳太守时,解决了一个怪现象,当时出去打猎,两山之间现一小孩似的东西伸手拉人,诸葛恪也伸手把它拉开,那怪东西很快就死了。部下就觉得很奇怪,他说这个现象在《白泽图》里有记载,你们以为我神通广大,只不过是你们没看过这个记载罢了。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正是因为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让诸葛恪少负盛名,孙权称赞他为“蓝田生玉”,赞誉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公元221年,年仅18岁的诸葛恪,就被孙权选为当时的太子孙登的老师。孙登也称赞他“英才卓越,超逾伦匹”。

二、急功近利,渴望早日博取功名

作为太子的老师,大好的前程等着他,只要他能静待太子登基,他大展宏图的机会多得是,但这个少负盛名的天才等不及,他对功名的狂热,一直让他的内心躁动不安。

公元234年,31岁的诸葛恪再也等不及了,他多次请求到丹阳去做官,因为那里道路艰险,山民强悍,历任官吏多次征讨,都无法剿灭那些狡猾的山贼,诸葛恪向孙权保证,如果他去做丹阳太守:“三年可得甲士四万”。诸葛瑾对此极力反对,因为当地山贼战则一拥而上,败则退隐山林,从来也无人能够制服,诸葛瑾担心他一味逞能,败坏了诸葛家的民声,甚至招来祸患,但诸葛恪一再强调他“

必捷”。孙权终于还是给了他这个表现的机会,命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诸葛恪上任以后,随即颁布新政令,要求各县整肃部队,严守疆界,据守险要,对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到丰收季节,官方出兵收割,不给山贼留下任何粮食。

这个办法很快就见到了效果,山贼逐渐出山归降,还下令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拘执!

”有个县令拘捕了一个恶霸,要予以惩治,诸葛恪以违令为由将县令斩杀。这一举动在山贼中传开,都相信诸葛恪的政令,于是扶老携幼,纷纷出山投降。一年后,诸葛恪不但教化了山贼,也征编出四万大军,超前完成他对孙权的承诺,获封都乡侯。

这一次历练,成就了诸葛恪,让他得以在军政各方面施展他的才华,而不是躲在东宫当一个碌碌无为的太子太傅。事实上,孙登于公元241年早逝,他虽然无法预料到这一点,但却让他尽早从东宫抽身,转变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否则,孙登死后,作为他的老师,诸葛恪还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公元241年和243年,诸葛恪攻打六安,劫掠当地百姓而归,又准备攻打寿春,但这一次,他将面临的是曹魏的司马懿,如果不是孙权横加阻拦,以诸葛恪的自负,想必他极度渴望与司马懿一较高下。孙权是聪明人,他既然知道诸葛恪才思敏捷,也定能看出其急功近利的个性。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孙权曾经特意考察过诸葛恪,任命他为代理节度,让他掌管部队的粮草供应,这个岗位不是个能出业绩的活儿,诸葛恪就很讨厌,这种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诸葛亮听说后,还写信给陆逊说,诸葛恪性格疏漏,让他主管粮草供应,我实在是不安心。陆逊把这事儿报告给了孙权,孙权就对诸葛恪的品行为人感到怀疑。

所以,诸葛恪要冒险攻打寿春,孙权是万万不能任由他胡来,只好调移诸葛恪驻屯柴桑。在其后的246年,陆逊受东吴二宫之争的牵连而自杀,面对无人可用的局面,孙权令诸葛恪接替了陆逊的大将军职务,为了给年幼的太子孙亮找到合适的辅政大臣,以孙峻为代表的大臣,都推荐诸葛恪,孙权却认为“恪刚很自用”,对他并不是很满意,但当时的东吴朝廷内,除了他已经无合适人选了,无奈之下,诸葛恪二任太子太傅,只是这一次辅佐的,是很快就即位的太子孙亮,而这个太子太傅的含金量,是“有司诸事一统于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除了生杀大权必须事后报告,一切事物都由诸葛恪决定。

252年,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顺理成章地成为东吴权臣。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三、满腔热血,妄学诸葛北定中原

诸葛恪有才智,也有抱负,这种抱负,集中体现在他辅政后,广施仁政与竭力北伐之上。

据《资治通鉴》记载:“恪乃命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诸葛恪从辅政开始,广施恩泽于百姓,全国景象一片大好,甚至出现了老百姓都伸长脖子想一睹这个传奇人物风采的局面。

而在军事上,他也有他叔父诸葛亮“北定中原”的伟大夙愿。辅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修东兴大堤。这个东兴大堤是孙权在世时,用来截留巢湖水外流的,只不过淮南战败,巢湖被用来停泊战船,成为一个军港,而东兴大堤也就废弃不修了。诸葛恪为了加强防备,下令重修东兴大堤,东西直达两座山,两山上分筑两城,各留千人把守。

恰巧,当年曹魏以孙权新亡、孙亮年幼,出兵伐吴,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四万驰援。魏军搭浮桥渡水,陈兵于大堤之上,分兵攻打东西两城。诸葛恪旗下将军丁奉请命率三千轻兵突进,当时天降大雪,丁奉带着士兵脱下铠甲,赤身爬上堤堰,魏军正在喝酒,见此情状,不但不防,还当笑话看,结果丁奉上堤之后,击鼓呐喊,吴军后援也相继赶到,魏军大败,缴获数以千计,兵器堆积如山,可谓大捷。

东兴大捷,让本就刚愎自用的诸葛恪,更加得意忘形,觉得曹魏也不过如此,想要乘胜北伐,极欲建立前世未有之功勋。当时,群臣无不劝谏,为什么?因为东吴弱小,将士疲惫,百姓并不富足,举全国之力与强东吴十倍不止的曹魏,无疑是以卵击石。诸葛恪为稳定军心,激励斗志,写了一篇长文,深情款款地说,“

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借用诸葛亮上《出师表》北伐之事,以明其北定中原成就大业之志。群臣虽然都认为他说的不对,但无人再敢有异议。诸葛恪只提诸葛亮北伐之志,却不提诸葛亮的才智胜于他,而诸葛亮为北伐做了多少前期准备,北伐之时,蜀国已是仓库殷实、百姓富足,而且诸葛亮还亲自讲武习军,但诸葛恪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再加上东兴大捷的志得意满。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253年三月,诸葛恪不顾群臣反对,坚决发兵二十万进犯曹魏,围困新城。曹魏大将军司马师决定按兵不动,任由诸葛恪围攻。新城守将张特,带着三千人,坚守数月,死伤过半,但诸葛恪仍无所获。眼看诸葛恪攻击越来越猛,快要顶不住了,张特就说,按照魏国法律,为围攻超过一百天救兵都没来,即便投降也不会被治罪,要吴军给他时间劝说全城投降,并把印绶扔出城作为信物。吴军听信了张特的话,停止了围攻,结果张特连夜加固城墙,形成双重防护,吴军愤怒至极。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当时正值夏季,吴军连月围攻早已疲惫不堪,而且“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死伤涂地”,诸葛恪不体察军中疾苦,反而认为他们谎报,导致无人敢说真话,他那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使他在攻城数月不下的形势下,变得更加焦躁与忿恨,部下有不顺他意的,要么被撤职剥夺兵权,要么忍受不了刀口舔血的日子投降曹魏。司马师觉得时机已成熟,发兵反攻,诸葛恪的北定中原美梦,还没走出新城,就宣告失败。

四、自恃聪明,勇赴鸿门反遭诛杀

如果说,不顾群臣反对,贸然发兵二十万北伐,使诸葛恪失去了群臣的支持,那么他在新城之败后恃才傲物的表现,让他彻底失去了军心民心。

新城大败,整个吴军乃至吴国都被哀痛阴云所笼罩,但作为主帅的诸葛恪却“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就好像兵败无伤大雅一样,把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将士的生命看得轻如鸿毛,还有雅兴在回军之路上旅游小住,朝廷屡下诏书,他才慢悠悠地回到京城,“

由是众庶失望,怨兴矣。

抵达东吴都城建业时,诸葛恪还命令士兵列队,如大战凯旋一般毫无廉耻地回家,还因为朝廷屡下诏书斥责中书令,对朝廷大臣大换血,并更换宫中侍卫,全部换成他的亲兵。

于是,先前在孙权临死前力荐诸葛恪的孙峻,意识到自己当初看错了人,对东吴政权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决心除掉诸葛恪,就说他想要发动政变,联合幼主孙亮,策划了一场鸿门宴。

诸葛恪赴宴前一晚,躁动不安,一夜无眠,诸葛恪对这场酒宴甚是怀疑。第二天,孙峻为了不引起诸葛恪的怀疑,一方面在诸葛恪入宫前,试探诸葛恪的态度,说如果你身体有恙,可以等以后再说。但诸葛恪还是坚持觐见,他的部下劝他说,今天宫内陈设与往常不同,恐怕是一场鸿门宴,但诸葛恪却非常自傲地说:“儿辈何能为!正恐因酒食中人耳。

“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正因为他怀疑宫中之人想要害他,无非只能在酒里下毒,酒宴上他滴酒不沾,所以孙峻另一方面,为使诸葛恪不起疑心,就说你有病在身,如果平常喝药酒,可以派人送来。诸葛恪这才放心,喝自己人送来的酒。

酒过几巡,孙亮回到内室,孙峻借故上厕所,换上衣服,一出来就举刀砍杀诸葛恪,没等拔出剑,诸葛恪已人头落地。孙峻立即稳住现场局面,随后命人追杀准备出逃的诸葛家族。而诸葛恪的尸体,只被用苇席包裹,用竹篾一捆,就扔到了石子岗。

可怜一代权臣,竟以这种方式惨烈收场,死后还被曝尸荒野,怪不得邓艾此前对司马师说:“诸葛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虚用其民,悉国之众,顿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

结语

诸葛恪的致命弱点,就是太过于自恃聪明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孙权召诸葛恪辅佐太子孙亮时,他的上司吕岱就告诫他说:“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

”可诸葛恪却认为吕岱看不起他,认为他才能低劣,反倒让别人觉得吕岱失言了。

对诸葛恪而言,可以说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

因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得到群臣乃至孙权的推崇和喜爱,辅政之初,也颇有雄心壮志,施恩百姓,加紧战备,立志北定中原,建立旷世伟业,也是深得民心。

只可惜,他太聪明,聪明到能够审时度势,与碌碌无为的东宫请命治理丹阳山贼,走上领兵打仗的道路;聪明到能够辨析什么岗位能出业绩,挑肥拣瘦;聪明到一个东兴大捷就得意忘了形,妄图学诸葛亮上表北伐,而不辨敌我形势,不顾群臣反对;更聪明到以为宫廷尽在掌控,无人敢伤他也伤不了他。

殊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因为聪明,他有了自傲的资本,听不进他人劝谏,不提防细微之处,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足以让后世之人明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