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非:本名王棟生,1982年1月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著有《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等。
學校邀請去為新生作入學講話,報告結束時,有學生提問:“我們應當怎樣學習中國文化,在面對臺灣、香港學生或外國學生時,我們怎樣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這個學生的表達不夠準確,他的意思,可能是以後去境外或是參加國際交流時,應當怎樣體現中國文化的學習優勢。
我不覺得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更何況不能鼓勵學生這樣思考問題,於是坦率地說:“為什麼要‘競爭’呢?人家並沒有要與你‘競爭’啊?為什麼沒想到可以向所有的人學習呢?我甚至認為你可能需要得到他們的幫助呢。如果以後有機會參加那樣的交流,以你目前的態度,我相信,你可能沒有什麼優勢。”
我說的這些,他不一定懂,場上很多同學也會納悶,也許他們要過很長時間,經歷很多困惑,才會明白: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不是要去壓倒誰;帶著競爭的目的,不可能有學習的愉快。
在學生的作文隨筆中看到他們一口一個“學習競爭”時,我很憂慮。學習是為了開啟智慧,以解矇昧,這是一種幸福享受,是一件樂事,學生只知“競爭”而不知“合作”,不可能體味學習的愉快,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出息的。把學習當作一場追名逐利的賽跑,必然苦不堪言,而且貽害終生。
在學校裡,我喜歡那些靜靜的,“我和誰也不爭”的學生,我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學生,他們愛的是“學”,而不是“比”和“爭”。那些熱衷當學生幹部的,在學生中急於出名的,處處爭強好勝的,一般總會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於無聊的爭奪。
我厭惡教育界那些驅趕學生參加學習競爭的言論。一些校長和教師,沒有智慧引導學生髮現學習之美學習之樂,卻試圖誘導學生“你追我趕”以製造個人教學“實績”,這樣的情形,很像競技場邊下注的看客。我不太願看“金牌爭奪戰”,總是擔心會被移用到教育界來。學校可不是鬥獸場。
我特別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家長和教師以名利誘惑學生去“拼搏”,而不是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記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學校開運動會,好像是跑3000米,到了最後兩圈,學生老師站在跑道邊,齊聲高喊:“加油!加油!”我站在跑道另一處,對每個跑過的學生喊的是“慢慢跑,聽我的,慢慢跑”。有老師學生不理解,問:“你什麼意思啊?”——什麼意思?什麼意思也沒有。學生健康重要,明明已經精疲力竭了,當然要放慢速度,“加”什麼“油”?難道他是一臺機器?一臺你們可以操控的機器?我不會讓學生這樣去拼命,來為我的班主任工作總結增加一行字。
不得不說,一些教師,直到退休,對人生的理解,仍然稀裡糊塗,雖然終生從教,對教育始終誤解曲解。比如,他總是要說,“當年我教的班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我班上出過競賽一等獎”……他一生都在和別人“比”,他的心永遠不平靜,他不能讓別人超過他;如果別人水平比他高,他沒有實力超越,就心生忌妒;別人工作做得比他好,他不是見賢思齊,而是找一切機會貶損他人,放幾支暗箭;別人並沒有和他爭,但他心裡一直有個“對手”、“參照物”甚至“敵人”;如果他實在望塵莫及,就希望對手犯錯誤……這是很可怕的事,因為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會有什麼的學生。但是,最終吃了不必要的苦頭的,受了損害的,畢竟是學生。
在報告廳,看著滿場的高中新生,不由得有些憂慮:他們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教師呢?如果他從義務教育階段,就是個處處爭強好勝的學生,他的未來會有幸福麼?為了出人頭地,用這麼寶貴的年華去東張西望,是對教育的浪費,也是在糟蹋生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