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民營劇團:在希望的田野上

【視點】

民營劇團:在希望的田野上

「視點」民營劇團:在希望的田野上

《崆峒山下》劇照

「視點」民營劇團:在希望的田野上

《椒鄉里的麻辣事》劇照

石小軍

近年來,在文化娛樂市場多元化衝擊下的戲劇演出市場,在體量和結構上發生著變化,曾經“一統天下”的國有劇團面臨著轉型,與此同時,生髮於民間的民營劇團逐漸作為城鄉演藝市場的主體,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農村演藝市場,民營劇團密切把握戲劇演出市場動向,不斷貼近群眾生活需要,以對城鄉戲劇演出市場的不斷開拓和靈活的管理運作機制呈現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民營劇團異軍突起

從近幾年舉辦的全省性戲劇專業賽事來看,民營劇團無論是從參賽的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表現不俗,幾可與國有劇團平分秋色,甚至在全國戲劇舞臺上也時有我省民營劇團的身影。如天水市甘谷縣恆藝秦劇團創排的秦腔現代戲《椒鄉里的麻辣事》,就曾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為我省戲劇界爭得了榮譽,一度被傳為佳話。在去年舉辦的第八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由定西市大眾秦劇團創排的秦腔《許鐵堂》獲得優秀劇目稱號,同年這出戏還參加了中國劇協第二屆民間職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為全國觀眾展示了我省民營劇團的風采。

演出活動方面,民營劇團也是空前活躍。在廣袤的隴原大地,秦腔的群眾基礎十分深厚,逢年過節,在鄉村廟會上,唱大戲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活動,廣闊的市場促成了民營劇團(戲班子)的不斷繁榮。據不完全統計,在定西市僅安定區就有大大小小的民營劇團近20個,定西市大眾秦劇團是其中做得較好的一個。該團團長李亞文自豪地說,他們劇團一年演出400多場,“天天在演”。成立於2005年的定西市大眾秦劇團,在十幾年的摸索中不斷髮展壯大,劇團可演出的秦腔傳統劇目40餘本、摺子戲50餘本、隴劇小曲戲10餘本。十餘年來,他們活躍在白銀、天水、蘭州、定西等地,為基層群眾服務,被稱為“莊稼人劇團”,2017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優秀院團。

成立於2015年的白銀秦韻戲曲傳媒演藝有限公司,去年戲曲演出達到340場次,其中送文化下鄉190場次,戲曲文化進校園50場次,政府購買服務50場次,文藝輕騎兵下鄉演出20場次,“非遺”展演每年達到30場次,公司年營業額達到203萬元。

地處崆峒山下的平涼德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註冊於2016年,公司雖然“年輕”,但發展勢頭正勁。公司人員實行全員招聘制,管理機制靈活,創作熱情高漲。近兩年來主要以自創劇目為主,現代眉戶劇《崆峒山下》《父親》,挖掘整理的秦腔優秀古典劇目《周仁回府》《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等十多本傳統劇目,個個有分量也有市場。《崆峒山下》在第五屆甘肅戲劇紅梅獎大賽中獲得優秀劇目獎,一年多的時間裡演出已達33場。公司還開展公益性戲劇進校園培訓活動,開設了戲劇展覽館,讓在校學生從戲劇理論知識和戲劇形體程式動作、表演等方面對戲劇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並學以致用,親身參與訓練、排練、演出。兩年來堅持公司骨幹演員為孩子們授課500多課時。

在我省城鄉的演出市場,日益活躍的民營劇團,從先前的名不見經傳到部分劇團的異軍突起,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轉變,是量的增長,從“下得廚房”到“進得廳堂”的轉變,是質的提升,“質”“量”並舉,顯示出我省民營劇團發展的良好勢頭。

民營劇團崛起的原因

民營劇團來自於民間、成長於民間、服務於民間,和國有院團一樣,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繁榮城鄉基層文化市場的生力軍。近年來民營劇團的迅速崛起,大概有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的戲劇和民營劇團有無法割裂的血脈基因。戲曲在長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民間”是戲曲必然的誕生地,以草臺為基本形式的戲劇班社是戲曲成長的搖籃,他們對獨特環境下風俗民情的吸收和消化,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戲曲的藝術內涵,也成就了戲曲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獨立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甘肅省劇協名譽主席王正強在《秦腔大辭典》中收錄的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省有記載的著名秦腔班社就有近百家之多。毫無疑問,民營性質的戲劇班社培育和呵護了戲曲最初的嫩芽和幼苗,他們自由靈活的民營運作模式也為戲曲健康成長提供了必要條件。戲曲之於民營,原本就是血脈相通、親如一家。

其次,“演觀眾愛看的戲”是民營劇團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民營劇團以其紮根農村市場、貼近基層為優勢,在農村市場中佔有重要比重。民營劇團演出以地方戲曲為主,地方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統劇目的精髓為民營劇團提供了良好的演出內容,也是農村廟會等演出中普遍被認同和需求的內容,長期以來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老戲老演”就如陳年老酒,愈久彌香,民營劇團僅靠演好“老戲”就能佔有更多的演出市場,賺取更多的演出收入,因此也就成了當仁不讓的“吃飯戲”,而民營劇團的生存與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再次,自由寬鬆的創作演出環境為民營劇團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民營劇團在創作和演出等方面羈絆較少、相對自由。由出資人說了算的決策機制,雖然有一己好惡的因素,但他們必須適應市場才能生存,所以對於戲劇演出活動的決策也必然帶有“適者生存”式的審慎,既要充分發揮創作自由,又要按照市場規則生長,所以他們懂市場。基於對觀眾群體心理的通透理解繼而對市場的正確研判,遵循正確戲劇規律,民營劇團可以以最簡單的方式直達戲劇創作和生產的本質,找到戲劇藝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平衡點。

讓民營劇團健康成長

儘管少數民營劇團的成功為我省大量民營劇團的健康發展作出了良好的示範,但由於客觀條件千差萬別,市場環境千變萬化,成長中的民營劇團在發展中時刻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民營劇團的一些“軟肋”不斷顯現,不容忽視。

民營劇團自身的管理運作水平決定著劇團的發展程度高低。如前所述,民營劇團的“自主經營”“自生自滅”是優點,也是缺點。經濟效益第一的思維定式容易誘發在決策中的短視行為,從而導致戲劇創作演出中的“功利性”。一味迎合觀眾和市場,也容易導致戲曲藝術的低俗化。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起到淨化人們心靈的重要作用,應該舉著高尚的旗幟引領人們向前奔跑,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和遷就。

簡陋的創作演出環境是民營劇團發展的瓶頸。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甚至沒有排練場地,許多創作表演人員都是臨時聘用,劇團在有演出任務時,臨時召集人員,有演出時發工資,沒有演出任務時處於“解散”狀態,這種模式十分不利於戲劇人才的發展,也導致了民營劇團創作力量薄弱,基本沒有創作力量,演出以現成的傳統戲為主,演出地大多都以鄉村為主,創作創新的能力整體上不足。戲劇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民營劇團面臨的困境。因此,當下發展、壯大、規範民營劇團成為我省戲劇發展中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民營劇團的發展應當充分尊重戲劇藝術規律,在劇目創作、市場培育、政策扶持和品牌塑造等方面需要積極的引導。

事實上,有關部門已經加大了對民營劇團的協調和管理。中國劇協成立的民間職業劇團工作委員會,延伸工作手臂,擴大服務對象範圍,還舉辦專門針對民營劇團的戲劇展演和創作人才培訓班,切實提高民營劇團的創作表演水平。省文聯、省劇協也加大了對戲曲人才,特別是民營劇團戲曲創作人才的培訓力度。一些民營劇團也已經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如平涼德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定西市大眾秦劇團等,都已相應地成立了自己的戲曲人才培訓學校,從娃娃抓起,培育戲曲發展的新生力量。在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關懷下,一批有知識、有水平、有經驗、有情懷的民營劇團管理者、當家人不斷成長,在他們的努力下,民營劇團一定會積極拓展新的生存空間,滿懷信心、攻堅克難,在希望的田野上飽吸雨露、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