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企業的,不是渾水,而是滯後的法律諮詢

殺死企業的,不是渾水,而是滯後的法律諮詢


自瑞幸自曝財務造假以來,似乎引起了企業的連鎖反應。近日,愛奇藝也被指控虛增收入和用戶數據;隨後,教育機構大亨——好未來也自曝內部員工存在偽造合同、誇大銷售數據的行為……

企業數據造假事件頻頻爆出,難道是緣於渾水公司的故意做空嗎?當然不是!蒼蠅叮不了無縫的雞蛋。即便要做空,企業也得有錯處可挑才行。

追本溯源是因為企業自身存在數據造假的行為,是企業“先經營,後法律”(盲目經營,事後才尋求法律諮詢)的直接結果。

大多數企業需要的不是補救和善後,而是早期的法律諮詢,從一開始就做到真正的合規經營。

01. 無知者無畏,但會死!

先來看看瑞幸事件,自爆財務造假22億後,市值隨即蒸發了370億人民幣,目前已被美國律師事務所起訴,國內資本也會對其追責,此局面真的避無可避嗎?

其實瑞幸之前,就有先例可循,例如輝山乳業、綠諾國際、中國高速傳媒、分眾傳媒等企業均因數據造假,最終以私有化或退市告終。

既有這麼前車之鑑,繼續膽大妄為,無畏法律風險,簡直就是找死!


殺死企業的,不是渾水,而是滯後的法律諮詢

現在看來瑞幸的快速上市,其實是被現金流陷阱倒逼著賭博式上市,最終不得不靠客流、客單、銷售額、營銷費用的數據造假來維持表面上的體面。

而這過程中,對法律風險的漠視和忽略,是瑞幸犯下的大忌。無視法律風險,一味追求快速擴張,企業最終只會淪為虛脹的泡沫,一觸就破。

瑞幸的未來會如何,退市?還是破產?不管如何,在當下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中,企業必須遵循“依法治企”的原則,找到持續、合規發展的路徑,把企業的內功修煉好,再配以果斷、快速的營銷,方能面對持續不斷的挑戰。

02.要高速發展,更要高質量發展

現在,很多人都有每天早晨醒來上微博、上百度,看推薦、看熱搜的習慣,然而這兩天我們發現百度的推薦不見了,熱搜也僅保留了5條。

細究之下,原來竟是百度APP因違反國家有關互聯網法律法規和管理要求,被限期整改。


殺死企業的,不是渾水,而是滯後的法律諮詢

其實不難理解百度的焦慮,從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內容平臺的崛起,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就像被斬斷了雙臂,價值感降低,內容已然成為急於轉型的百度追逐的風口,豐富內容和吸納用戶都是百度的當務之急。

但企業在發展和轉型階段,也最容易觸及到法律盲區。這次百度推薦被迫“消失”,就是由於落實主體責任不力、大量傳播低俗庸俗信息、密集發佈“標題黨”文章、公眾賬號註冊管理及內容審核不嚴、傳播秩序和生態問題突出、社會影響惡劣等法律隱患沒有提前預防的結果。

要知道從宏觀層面來講,我國的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關的法律制度已經相對健全,不再是10年前、20年前“瞎子摸象”的階段,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

“先合規,再發展”是每個企業必須遵循的原則。因為,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追求的不僅僅是品質經濟、創新經濟,同樣還有合規經濟。

03.法律先行,事半功倍

從整體數量上看,我國90%以上的民營企業是中小微型企業。

這些中小微型企業大部分是家族企業,其典型的組織架構是以企業創始人為核心的集權化治理結構,並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真正建構起現代企業制度,不按照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公司章程辦事,缺乏科學有效的內外監控、反饋和制約等治理機制,導致企業戰略決策的正確性和高效性大打折扣。

就拿勞動爭議來說,很多企業多遇到過下面這些情況:


明明員工入職提供了虛假信息,公司以欺詐為由解僱,卻被判違法,還要付經濟賠償;

聘用了未解僱人員,公司竟連帶賠償;

到期忘記續約勞動合同,公司需要多付員工幾個月的工資;

公司在勞動爭議案件中拿不出薪資條,需要補發鉅額工資

明明員工績效不達標,公司卻被判支付績效獎金

……

殺死企業的,不是渾水,而是滯後的法律諮詢

這些勞動爭議案件中,企業的敗訴率高達90%,然而事實上,這些法律問題都是可以提前避免的,可通過規章制度、員工手冊、表單文件等進行約束,但企業往往認為法律只是事後的處理手段,在經營的過程中對法律置若罔聞。

企業做法律諮詢就如同我們看醫生,是平時經常去體檢划算,還是病重再看醫生划算呢?因此,

法律諮詢之於企業,最重要的作用不是事後解決問題,而是提前預防,把法律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2020年,這個多事之秋,疫情的危險還沒有過去,又遇到瑞幸這樣的上市企業信任危機,全球的經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活下來的企業更要“依法治企”,行穩致遠。

在困境中,在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的大前提下,企業開源節流的最好舉措是做好事前的法律諮詢,讓法律先行,合規與發展並進。


文 | 賴賴 來源 | laKingdom法盟


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