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儒家是怎样看待命运的?

梁启超:儒家是怎样看待命运的?

梁启超雕像

1927年,梁启超在《国闻周报》发表文章,谈了儒家对命运的看法。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里有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意思是说,凡人非有知命的功夫不能作君子。

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命”呢?梁启超先生引经据典,综合儒家经典的阐述,总结提出了“命”的概念。

命字到底怎么解呢?《论语》中的话很简单,未曾把定义揭出来。我们只好在儒家后辈的书籍中寻解说。

《孟子》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意谓并不靠我们力量去促成,而它自己当然来的,便是命。

《荀子》说:"节遇谓之命。" 节是时节,意谓在一时节偶然遇着的,便是命。

《礼记》说:"分于道之谓命。"这一条戴东原(戴震)解释得最详,他以为道是全体的统一的,在那全体的里面,分一部分出来,部分对于全体,自然要受其支配,那叫做"分限",便是命。

综合这几条,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行为,受了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的支配,偶然间遇着一个机会,或者被限制着止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这便是命。命的观念,大概如此。

几部经典对于“命”的解读,总体说明了“天命”的观念,“天命之谓性”、“尽人事,听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这些论述进一步证明了“命”就是“天命”。儒家认为有一个超越的“天”,是“一”,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分于道之谓命”,是说“命”从“道”分出来,按照戴震的看法,这里的“道”是指全体的、统一的,是超越的,是“一”。

因此,这里的“道”与“天”是一致的,命"分于道",即来于"天"。

分于道之谓命

接下来,依据"分于道之谓命"这一提法,梁启超先生详细解读了对"命""的具体认识,提出了影响命运的四种分限的观点:

分限--命--的观念既明,究竟有多少种类,经过详密的分析,大约一列四种:

(一)自然界给予的分限:这类分限,极为明显易知,如现在天暖,须服薄衣,转眼秋冬来了,又需要穿厚衣,这便是自然界的分限。用外国语解释,便是自然界对于人类行为,给的一个order,只能在范围内活动,想超过是不能的。

(二) 社会给予的分限:凡是一个社会,必有它的时间的遗传和空间的环境,这两样都能给予人们以重要的分限。无论如何强有力的人,在一个历时很久的社会中,总不能使那若干年遗传的结果消灭,并且自身反要受它的影响。

(三) 个人固有的分限:在个人自身的性质、能力、身体、人格、经济,诸方面,常有许多不由自主的状态,这便是个人固有的分限。这些分限,有的是先天带来的,有的是受了社会的影响自然形成的。

(四) 对手给予的分限:凡人固然自己要活动,然而别人同时也要活动,彼此原都是一样的。人们活动是最易和他人发生关系的,既然如此,人们活动的时候,那对手方对于自己的活动也很有影响,这影响就是分限了。

实际上,吾人日常生活中,几无不备受四种分限之包围和压迫。因此,假如有一不知命的人,不承认分限,甚至不知分限,或不注意分限,以为无论何事,我要如何便如何,可以达到目的。此种人勇气虽然很大,不能永久保持,一遇阻碍,必生厌倦,所以不知命---不信分限,专恃莽气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知命"之后,又应该是什么态度呢?梁先生话锋一转,引用了孔子最为体现儒家入世精神的一句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讲述了儒家在知命之后,更加努力奋进的态度。

儒家知命的话,在《论语》中有很重要的一句,便是批评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一句。可见,知其可为而为之---不知或不信分限,不是勇气;必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算勇气。这句话很可以代表孔子的全部人格,"知其不可为"便是知命,"而为之"便是努力,孔子的伟大和勇气,在此便可以完全看出了。

成功犹如万万里的长道,一人的生命能力,万不能走完,然而走到中途,也胜于终身不走的哩!所似知命者,明知成功之不可必,了解分限之不可逃,在分限圈制前提下去努力,才是真正努力的人啊!

梁启超:儒家是怎样看待命运的?

省学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