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的从众心理有多大影响?

蔡贤毅


亲爱的朋友,你好!

老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从众心理,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学校

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态度都是严肃认真的。

  • 对待教育绝对不能马虎,早上绝对是第一个到校,晚上绝对是最后一个走的。

学生,按时到校,按时放学,偶尔有提前到校,延迟放学。这可不是从众心理,要能迟来,绝不会早到,要能要走,绝不会停留!

这是没办法啊!

  • 对待学生要求严格,迟到早退绝不能姑息。

作业要严格检查,一个也不放过,一个也不错过。

学生按时交作业,也是情理之中,整齐划一,这叫有规矩,也不算跟风。

  • 老师要求学生装束整齐,坐姿,站姿,这是校风整肃!

学生都照做这也算不上跟风!

最令人牵挂的态度

这两种态度是认真对待肆意放纵。

有一种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严格要求,学生战战兢兢,时刻警惕,大家都会有一种敬畏的心态。

向做的好的同学看齐,这正是一种上进的心态,并不是从众心理。

还有一种喜欢让学生自己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倡导个性发展,这种态度就更不可能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从众一般指的是盲从。

没有具体的方向感,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不为自己,不为以后,只为了过日子。

实际上,老师的教学态度一定会影响学生,而从众心理,是来自于自己无法自己做决定。

是一种迫于无奈的决定。

这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经常逼迫孩子盲目听指挥形成的!

为了学生能有自己的目标

每位老师都要用心了!


桐鱼石鼓


要知道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从众心理的影响,先知道什么是“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作为老师,对待事情的态度对学生的从众心理起到很大作用。

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对新事物还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能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改变对新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作为老师,起到垂范作用,传播正能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可能给学生起到了带头作用,帮助学生擦亮眼睛,不可随波逐流,要独立思考,理性行动。

思考以后,找出正确答案!学生要做到不从众。

【1】首先要战胜自己!不要被新奇刺激的诱惑所俘虏。例如,面对手机游戏,你要抵制着诱惑,坚定自己的意志。这也是青少年学生面临着人生的考验!

【2】有时不从众还要打破情面。面对是非对错并不知道,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做出错事。在人生善与恶的岔路口,要敢于鼓足勇气,坚持原则。不至于失足懊悔!

【3】守着内心美好理想,身体力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些美好理想是人生的真善美,是心中憧憬的正义,更是我们的终身财富。

虽然老师的态度起到重要作用,但学生从众心理还要源于本人的内心和判断事情的能力,自己才是主宰自己的王者!

,共同讨论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幸福密码128771819


也许我们的教育饱受诟病的一个因素就是:教育者过高的或者说武断的态度从人格上导致了某种依仗权威的社会心理,而不是真正的服从于理智的权威!经常说教学的民主,其实很多时候,未成年的孩子,也许性格就在课堂里被塑造。

从反面来想:没有任何规则可以约束或者从来对于众人的观念漠视的人,能够很好融入社会且不说,格格不入有可能发展为偏执很显然。

因此在这两个极端的摆动中,能找到最恰当平衡点的老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老师。

也就是教师秉持公正、理智和爱心来教育学生,在课堂,在集体中营造积极乐观、团结互助、良性竞争的氛围,力争教育好每个孩子,是职业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对学生来说,老师对整个集体中的称之为优秀分子的表扬,对另一学生的批评和教育,都会在孩子幼小心灵播下种子,从效仿到超越,或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逐步完成人格塑造。

客观地说,从众心理,也许是教育管理者一种必须依仗和利用的心理因素。

所以教师一定要懂点教育的知识,懂点心理学,必须研究不同学生的个性及其成因,最关键的,要在自己的教学领域精益求精,同时思想要站在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上,更准确的说,要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将学生塑造为人格独立的、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健全人格的人!为我们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