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財觀的人和沒有理財觀的人,有什麼差別?

把__留給__


區別在於:

1思維上,有錢人相信錢生錢,不理財的人相信自己。


理財的人認為,錢可以賺錢,除了辛苦工作外,還可以獲得額外的收益,理財的人相信錢是可以賺錢,給我們帶來複利的作用的。


不理財的人認為,我工資那麼低,理什麼財,都不夠我日常開銷,我去哪裡有錢理財。理財是有錢人才做的事情。我溫飽問題都每月解決,哪有什麼心思去想這些那些的。

2.個人行為上,理財的人會支配金錢,不理財的不會把控金錢。


沒理財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沒有養成儲蓄理財的習慣,認為錢賺了就是用來日常花銷的,改善生活就好了。


理財的人得到報酬後,會先把一部分的錢儲蓄起來,再把剩下的錢用於日常支出。 我之前有說話一個富人窮人挖煤的故事,富人每日工作完了,都會把賣煤的錢留一部分下來,用於請工作幫忙挖煤,然而,窮人只會把賣煤的錢用於改善生活,後面 窮人一直靠自己的雙手辛苦工作,而富人簡樸的生活,節省下來的錢,給工人發工資,可以讓工人為自己賺錢。

3.生活習慣上,理財的人簡樸。


理財的人知道每一分錢都是來之不易,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得來的,也是自己經過時間和儲蓄才獲得的,會更加節儉,不講究。


理財小白成長計


有理財觀的人才能積聚財富,才有機會大展宏圖。

一個有理財觀的人,他花每一分錢都會有價值,都在考慮如何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讓每一分錢發揮極致的意義與價值。

會理財的人,一般都不會缺錢,更不會無緣無故的借錢,這類人有成為富人的特質。

沒有理財觀的人,這類人是隨心所欲的人,不能接受物質上的限制,花錢大手大腳,更容易衝動消費。

沒有理財的習慣,想花就花,想到什麼也不會去考慮價值觀,而是安圖當下享樂主義。


有家裁縫小店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用兩個小故事來舉例說明它們的區別:

故事1:

小蘭高中畢業後進了一家外企做了行政助理,剛進去工資每月4000元。對於每月4000元的工資,小蘭是這樣安排的:生活開支約1000元左右、500元用於學習(買書、網絡課程等)、500元給父母做零花錢、2000元儲蓄。

三年後,小蘭通過自學考試,成功取得大專畢業證書,並且由於工作表現好,也被公司提升為行政主管,工資也從原來5000多元一下漲到了8000多元,三年後也有了100000多元的存款,於此同時,小蘭又開始學習投資理財,她打算把一部分存款用來銀行理財產品、一部分做基金定投,剩下存款的10%就做生活備用金。

又過了兩年,小蘭的總資產約300000元。

故事2:

小黃高中畢業後進入一家外企做了一名文員,月工資4000元。小黃是個非常愛美的女孩,十分喜歡購物,看到同事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她總是會盲目跟風購買,所以一個月下來,工資還不夠支付信用卡賬單,基本上都是月月光。

三年過去,小黃仍然還是做著原來的工作,工資每年也只是公司象徵性漲100元。所以,三年後,小黃的工資仍然還是4000多元,但信用卡負債己經高達幾萬元,目前她己經陷入了負債的惡性循環中。

總結:有理財觀念的人,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金錢、他們會合理規劃錢的去處,知道儲蓄、投資、自我增值的重要性。而沒有理財觀念的人,只會拼命花錢,拿錢去盲目消費攀比,不斷刷信用卡提前消費,最終導致自己月月光、年年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