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小區裡有一個小男孩,家裡的經濟條件很好,父母給他買了無數的玩具。真是別人有什麼,他就有什麼。可是奇怪的是,這個小男孩就是不喜歡玩自己的玩具,專門喜歡搶別人的。

無奈之下,孩子的奶奶每天拎著一個大袋子,裡面裝滿了玩具。如果孫子搶別人的玩具,她就用孫子的玩具和對方交換。

可就算是這樣,小男孩還是不滿意。他霸氣的搶別人的玩具,但是不允許別人玩他的。如果家長強制性的將玩具送給其他小朋友玩,他就會去把玩具搶回來,然後扔掉。

實際上,這個小男孩並不是喜歡玩玩具,而是喜歡搶玩具的過程。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每次小男孩搶別人玩具,孩子的家長都會向對方賠笑臉,並且道歉。對方的家長也並不計較,覺得畢竟孩子還小,喜歡搶東西是正常的。也有的家長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建立自我意識的時候,不喜歡把玩具給別人是正常的。

不喜歡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是正常的,因為他開始懂得這個東西是“我”的了。但是把搶別人的玩具當成愛好,而且如果得不到就將東西扔掉,就並不正常了。

其實現在很多小孩子都有這種行為。這些孩子想要什麼,就會採取“暴力”搶奪,如果不滿足他的慾望,他會想辦法將東西毀掉。

實際上,這種行為並不是小事,已經屬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範疇了。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一、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呢?

幼兒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性行為。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

在幼兒時期,孩子的破壞了和攻擊性有限,但是如果不加以管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將會逐漸的變強。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分為兩類:

◆工具性

◆敵意性

工具性攻擊行為指的是,孩子為了得到某件物品而採取的破壞性或者攻擊性行為。就好像孩子頻繁的搶別人的東西。這個時候對於被搶者還造不成太大危害。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行為會變本加厲,變成敵意性。也就是說,這種行為由一個固體物向人轉移。他們會對人做出打擊或傷害性行為。比如說挖苦或者辱罵別人,並且以此為樂。

幼兒攻擊性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演越烈,如果不引起重視,不及時加以教育,那麼對孩子的心智發育,甚至是道德品質,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危害。

我們上學的時候,也會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他們以欺負別人為樂,經常給別人起外號,或者羞辱別人。而且隨便毀壞別人的用品。他們對道德行為沒有正確的認知。這些孩子的行為,也都是因為在幼兒時期,沒有對他們的幼兒攻擊性行為及時教育而導致的結果。最後他們由工具性攻擊行為轉變成為敵意性攻擊行為。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及時的引導和教育,長大後對於是非和道德將會非常麻木,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攻擊力產生的根源

人為什麼會產生攻擊性行為呢?

巴倫和理查森認為,攻擊是以傷害某個想逃避此種傷害的個體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為。攻擊行為的首要特點在於,攻擊者有傷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圖並付諸行動。

但是嬰幼兒其實並沒有攻擊力,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有意圖的傷害。哪怕他們的某些行為,確實傷害了別人。

就說嬰幼兒之間搶玩具的事情。雖然一個孩子搶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被搶的孩子會非常傷心。對於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來說,已經算是受到傷害了。但是搶玩具的孩子並不是有意圖要讓對方傷心的,他只是想搶到對方的玩具而已。

動物行為專家洛倫茨認為,動物(包括人類)共同享有一種戰鬥本能,即從原始的保護領土、保持穩定的食物鏈供給以及淘汰較弱動物的動機中衍生出來的本能。

除了洛倫茨之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的觀點也認為,攻擊屬於人類的本能。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既然是本能,為什麼幼兒攻擊性行為需要及時教育和管制呢?

那是因為攻擊雖然是本能,但是必須建立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之下。而且人必須要對攻擊力有控制能力,這樣才能讓攻擊力在理性並且適當的地方應用。比如說,一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了老虎,那麼他在自我保護的意識下,也會產生攻擊性。這種攻擊更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我。再比如說,一個人打了你,如果你不是個暴脾氣,那麼會對他忍讓一次。但是如果他再來打你,你也會產生攻擊性,因為你不想一直捱打。

但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並不是隨意的去攻擊別人。他們會對自己的攻擊力有控制能力。

如果一個人對攻擊力沒有控制能力,那麼這個人將會成為擁有暴力傾向或者沒有道德底線的人。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四、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1、模仿

雖然攻擊性是人的本能,但是作為嬰幼兒,並不是馬上就能夠將本能變成行為。所以絕大多數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通過模仿獲得的。

比如說家長自己的言行暴力,所以給了孩子很多模仿的機會。除了家長之外,孩子也可能通過電視等媒體獲得信息,進而模仿。

比如說,有的家長在看一些“古惑仔”之類的電視,孩子看過之後,就會喜歡玩“打打殺殺”的遊戲。

再比如,有的家長在脾氣暴躁的時候會打孩子,這樣也會讓孩子學會怎樣打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必須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避免讓孩子有機會模仿。

2、表達能力不足,產生的情緒發洩行為

還有很多孩子,他們之所以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是因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進而內心產生憤怒情緒。而攻擊性行為就是他們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比如說,孩子在淘氣堡玩玩具,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大孩子,要搶小孩子的玩具。當小孩子的家長過來詢問情況時,大孩子惡人先告狀,說是小孩子搶他的玩具。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了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小孩子語言能力不夠,無法解釋這件事情,所以只能通過一些攻擊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他可能會打那個大孩子,也有可能會去踢打自己的母親。

3、家長沒有及時教育,愈演愈烈

其實小孩子都會對別人的東西感興趣,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別人的東西是有新鮮感的。哪怕是同樣的玩具,只是顏色不同,孩子也會對別人的玩具有興趣。

當孩子對別人的東西好奇,並且產生興趣時,就會直接去搶。如果只是偶爾去搶別人的東西,其實不算是攻擊性。但是如果孩子產生這種行為時,家長沒有及時制止或者引導,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種行為是正確的,那麼將會演化為攻擊性行為。所以攻擊性行為的主要特點就是攻擊的頻率很高,孩子已經不能控制自己的攻擊性了。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五、如何引導和教育幼兒控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

既然攻擊力是人類的本能,並且也是自我保護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將攻擊力完全否決。

但是嬰幼兒還不具備控制攻擊力的能力,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和教育。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下面給出大家四點介意:

1、在嬰幼兒時期強化正確行為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我們需要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雖然這個時候,孩子們還並不能聽懂道理,但是我們可能通過一些正確行為的強化,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

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很讓我們欣慰的事情,比如說叫你一聲“媽媽”。雖然他這個時候還並不知道“媽媽”這個詞的意義,但是因為你聽見他叫你媽媽而非常興奮。而你的興奮感染了他,所以他以後就會經常在你面前叫媽媽。

這實際上就上一種強化教育。如果孩子想搶別人的東西或者打別人時,你一定要制止他的行為。並且在表情上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如果他把東西還給別人,那麼就給他一個笑臉,或者給他鼓掌。讓他知道這個行為是正確的。

有的家長,在孩子搶別人玩具的時候會當成笑話在看,覺得孩子之間搶東西很有趣。但是這種表情會讓孩子誤認為搶東西是正確的,所以強化了他的錯誤行為。

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一定不要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觀念。及時糾正他們不好的行為。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2、建立良好的成長環境

前面我們說過,孩子的模仿力很強,所以我們一定要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作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打架或者吵架。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

而且孩子看的影視作品,也需要監督。不要給孩子看一些具有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有一些動畫片,會有很多暴力行為,一定要制止孩子觀看。之前新聞上報過這樣一件事情,兩個孩子看完《喜洋洋和灰太狼》之後,一個孩子就將另一個孩子綁在樹上,在下面放上乾草,並且將火點著。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家長沒有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造成的。

還有一些網絡遊戲,也是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很小時,在沒有了解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差別之前,最好不要讓他玩暴力遊戲。

擅長搶玩具並不是一種能力,你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3、理解孩子的情緒,並且及時疏導

嬰幼兒時期,孩子還不太擅長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和情緒。所以經常會被家長誤解。有的家長會簡單粗暴的將孩子一頓訓斥或者打罵。這些行為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緒無處宣洩,從而產生暴力。

所以家長在對待孩子生氣、憤怒、委屈等等情緒時,一定要及時瞭解當時的情況,不要錯怪孩子。哪怕事情真的是自己孩子的責任,也不要直接責備,而是先照顧他的情緒,幫助他將負面情緒發洩出來。然後再告訴他哪些行為是錯誤的。

4、不要直接給孩子貼標籤,要給他好品格的自信心

雖然有的孩子會有攻擊性行為,但是隻要及時的引導,這些行為將不會影響他的品格。但是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直接給了孩子貼上一個不道德或者不懂事的標籤,那麼他們就會超著壞品格去發展。

其實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還不存在道德問題。所有問題只是行為問題。只要家長能夠正向的引導,便會幫助孩子形成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說,有一位家長,因為孩子沒有和同學互換玩具而狠狠的批評他。家長將孩子領到小區內,當著很多鄰居的面批評孩子說:“同學已經把玩具給你了,你卻不肯把玩具給別人。你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什麼嗎?是不講信用!是自私!”

那個孩子只有五歲,其實他只是過於愛惜自己的玩具而不想和別人分享而已。但是家長卻在眾目睽睽之下,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並且給了孩子一個不講信用又自私的標籤。那麼這個孩子以後很容易引起道德缺陷。

如果這位家長能夠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自己的玩具,說明你是一個很懂得珍惜自己物品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品格。但是如果你不想和別人交換玩具,那麼下次就不要答應和別人交換好嗎?”

其實嬰幼兒時期的攻擊性行為是很好糾正的。因為那只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意識。只要家長多一點耐心,循循善誘,孩子一定可以糾正。但是如果家長不重視這些細小的錯誤行為,那麼孩子長大之後,會影響他的道德品行。

孩子的事情都是大事,請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