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祕史之(12)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綜觀中國歷史,中國人具有強烈的嫉妒心是無可否認的,至於男女雙方,究竟那方嫉妒心較強呢?這點未經準確的統計,誰也不故輕率地斷定。

中國人向來把所有的人事都歸諸於是上天的啟示,在婚姻方面也一樣,而以《通典》所說的“開始時有一個男人(帝嚳)和四個女人(后妃)”為出發點。

二次世界大戰前,有一個日本人問中國人,中國過去為什麼不實行一夫一妻制。

結果,中國人反向日本人說:‘中國所認可的婚姻制是成套的,就象一套茶具一樣,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的茶具,是隻有一個茶壺和一個茶杯的組合呢?

幾千年以來,中國人對於婚姻的看法,就是這種成套的思想。

太監秘史之(12)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看不到歌頌男女戀情的情詩或小說,注重現實生活的中國人,認為讓一個女人同時擔負著妻子,情人,母親、育兒、女傭這許多角色的工作,是不合理的。基於一個人擔任一種職務的立場,而想出一套體系的婚姻制度,在古代,家中女人的人數愈多,就表示家業愈大。

同時,這種制度也是權力與功利的象徵,它實行的範圍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或中產階級。所謂士大夫階級包括在朝在野的知識分子,他們即使無所事事,也能擁有妻妾,而被稱為匹夫匹婦的庶民,他們就只好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

如果說嫉妒是獨佔對方的意思,根據林語堂先生的說法,女人嫉妒的心理似乎較男人為之強烈。

他曾說過如下這段值得我們深切體味的話:隨著蓄妾制度的產生,女人的嫉妒心理也為之增強,在蓄妾合理的社會中,嫉妒是女人用以自衛的利器,她們利用這種本能的力量,防止丈夫蓄妾。

明朝學者有許多批評女人善妒的著述,謝肇制的隨筆《五雜俎》就是其中之一。

書中曾提到: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凡婦女性不佳者有妒、吝、拗、懶、拙、愚,酷、易怒、多疑、輕言、崇拜邪教、溺愛,其中以妒最甚,故婦人不妒、足以掩自拙。但是他又稱讚美人說:有人說婦人的才智不足論,應以色為主,這真是千古名言。

太監秘史之(12)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在一次聚會中,一位擁護女權者,以逆說法為妻子的強烈嫉妒心辨護,他說:娶了位會約束自己的妻子,能因此培養出耐性,也才不致於放縱情慾。所以有人說;到了老年,才知道妻子妒心強的功勞。結果,在座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反駁。

謝肇制又說,婦人的地位愈尊貴,嫉妒心電愈強;而嫉妒心愈強的女人愈長壽,如果娶了這種妻,也只有認命地和她廝守終生了。

古時,有位名將因為妻子的善妒而懊惱不已,於是僱了刺客前去行刺,但只傷到妻子的手指,以後又連續行刺了幾次,終於失敗,最後只好和地終生相守了。

對於善妒的女人應該採取什麼對策呢?

宋明帝處分臣下善妒的妻子之方法,是杖罰二十,並賜臣下美妾,這對情形輕微者而言,不失是一種妥切的處置。但是明太祖的處分法卻極為嚴峻,他殺了名將常遇春善妒的妻子,還把肉醃泡鹽中,賜予群臣。

既然男人對善妒的女人如此的束手無策,則在後宮三千嬪妃爭奇鬥豔的情形,就微妙得令人難以想象了。

如果真如林語堂所說的,嫉妒心是古代女性對抗以男人為本位的婚姻制度的利器,那麼,勢必引起男人起來對抗,儒教所謂的婦道就是他們藉以鉗制女人思想的方法之一。

儒教以婦德約束婦女,所謂婦德是指婦女應具貞潔、服從、誠實等良好德行。他們極端地劃分男女之別,歸寧的女兒,不準和自己的兄弟同坐或同桌吃飯。

奇怪的是,女人居然也會助長這種不公平的約束壓制婦女。

繼哥哥班固寫完漢書的班昭,竟還寫了《女戒》,用以讚美婦女的三從四德,所謂“三從”,就是未出家前服從父坶,出嫁後服從丈夫,丈夫去世後服從長男,班昭做此文的目的,究竟在背叛婦女或是擁護婦女呢?

太監秘史之(12)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儒教國教化始於漢朝,在此之前,婦女的貞節並未被重視,那種人儘可夫的觀念,也實在是荒謬至極。

用婦道壓抑女人的嫉妒心,始於東漢。東漢順帝有寵妃四人,有一名大臣上奏提出選後的標準,應以家世為首,其次德行,其次年齡、容貌。

結果,梁商之女因為具有“后妃不能心存嫉妒,才能福澤子孫”的見解,而被選為皇后。但是,卻因此引起梁氏外戚的專權,導致東漢崩潰的主因。因為婦德而造成外戚跋扈專橫的局面,這實在是始料未及的事。到了唐朝,女人就再也不理會這種無理的約束,武則天稱帝,統御環宇,這對一心想壓抑婦女的男人,是多麼大的諷刺和打擊啊。這件事我們後文再詳加討論。

後宮就象一座到處充滿刺的薔擷花園,除了爭奇鬥豔的嬪妃之外,就只有管理瑣碎事務的宦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