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編者按:疫情期漸褪,倒閉期來襲,2020年才過了3個半月,已有578家診所公開尋求轉讓。診鎖界預計,1~4月份全國診所轉讓數量將超過2019全年診所轉讓總量,診所行業迎來真正考驗。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來源:診鎖界

作者:太白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太難了!”可能是2020年各行各業的心聲,醫療服務行業尤其如此。


持續的疫情、停診的政令,給民營醫療帶來了巨大沖擊,作為醫療服務最小單元的診所,也在本次疫情遭受重創。


01疫情期診所轉讓情況報告


疫情期漸退,轉讓倒閉期來襲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主要來源:診鎖界數據庫、商鋪網、康強加盟網等 製圖:診鎖界

據公開數據蒐集難以詳盡,如有誤差,敬請指正(下同)


診鎖界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1月至4月10日,公開發布診所(此處包括門診部、衛生室/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診所類醫療機構)轉讓信息的醫療機構有578家,在疫情高峰期後的3月有317家診所類機構尋求轉讓,是2月診所轉讓數量的6倍。在4月上旬,僅10天內有168家機構發佈轉讓信息,按此趨勢4月將有近500家診所轉讓或倒閉


診鎖界預計,僅1~4月診所轉讓數量,將超過2019年全年的診所轉讓量。疫情高峰期已過,但診所倒閉潮來得比之前更為兇猛。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因渠道限制,該統計未包含港澳臺地區)

從轉讓診所的區域分佈情況來看,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四川省的診所轉讓需求最多,診所轉讓分佈情況與地區擁有的診所/門診部數量呈正相關,如廣東(3821)、江蘇(1933)、浙江(1831)三地的門診部數量為全國之最,山東(18660)、四川(16467)的診所數量位居全國前三。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因渠道限制,該統計未包含港澳臺地區)


從城市分佈來看,重慶市、深圳市、長沙市診所轉讓需求為全國之最。整體看來,一二線城市及省會城市診所經營壓力較大,面臨高房租、高人力支出的成本壓力。在一線城市中,上海地區診所轉讓數量較少,且以口腔、醫美等消費醫療門診為主,這與上海地區高端醫療多,小體量診所少的基礎醫療格局有密切關係。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從轉讓診所的機構性質來看,70.38%為註冊診所,25%為門診部,還有數十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及衛生室(所)。門診部一般面積較大,開展項目較多,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更高,在低收入流水情況下,抗風險能力更低。


中醫、口腔、綜合診所遭重創

入不敷出是主要原因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從轉讓診所的類型分佈來看,中醫科、口腔科、綜合型診所的經營受到重創。口腔、醫美、眼科因為擇期手術緣故,可能在復工後短期內帶來客流回暖現象,但仍然有較多口腔診所倒在了寒冬。


客流量是診所轉讓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一位深圳中醫館經營者告訴記者,本次疫情期間,居民宅家飲食作息較為規律,兒童居家交叉感染概率較小,診所常見的發熱感冒、腸胃不適等常見病種發病率降低,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在疫情期又被禁止接診,診所和醫館生意自然冷清。


此外,疫情期線上問診使用率激增,相當程度上“截留”了線下診所客流。線上問診工具減少了居民問診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許多輕症得到諮詢診斷後,居民自行買藥自愈,跳過了診所醫師診斷這一環。


對於部分外地客流佔比高的診所,受疫情期的人員流動限制,慕名而來就醫者減少,診所客流被導診至居民附近醫療機構。


複診後客流量低,每日入不敷出成短期常態。據調查顯示,部分口碑較好的診所在開工複診後1周客流量恢復至60%,而一般客戶粘性較差的診所,每天的門診量維持在2~5人左右。


高額租金成本是另一個影響因素。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據統計顯示,房租成本在5000元以上的診所佔總轉讓診所數量的1/3,其中23%的轉讓診所房租成本在5000~10000之間,近1/10的轉讓診所房租成本在每月1萬元以上。如此高昂的固定房租成本,即使是複診之後,部分診所的現金流仍然撐不過6個月,再三規劃後只能“賣身”。


02行業重創之下,有哪些深遠影響?


洗牌期加快,基礎醫療供需矛盾增加


診所轉讓、倒閉,對於其輻射1~3公里的輻射的居民來說,意味其可選擇的基礎醫療服務正在被削弱,部分轉讓診所經營時間在10年以上,已經在周邊社區形成了相當的口碑和客流,一旦診所倒閉,影響最深刻的往往是診所周邊有信任度和依賴性的居民。


作為區域分級診療的民營參與主體、分擔三甲醫院繁重診療任務的根莖,診所的大批量倒閉會增加基礎醫療服務的供需矛盾


相比前些年的“屢唱不衰”,這次疫情真正加速了診所行業洗牌,診所行業將長期以快節奏的“進入——出局——進入”狀態蓬勃發展。《中國醫藥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內全國有4000家診所消失,但當年診所總量仍有10249家的淨增長。據今年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9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新增1.9萬家門診所,再創新高。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2011-2018年診所數量及城鄉分佈圖 數據來源:歷年衛生統計年鑑 製圖:診鎖界


診所數量的快速增長是否會因疫情而放緩,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國基礎醫療薄弱,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床位、醫生、護士等)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診所行業的快速成長和規範性發展,對我國補齊醫療短板,讓居民享有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來說,是絕對的利好。


頭部企業暗中併購,寡頭效應初顯


診所轉讓數量激增,收購方也暗潮湧動。就診鎖界接觸的十餘位診所收購方來看,其中不乏有實力的行業巨頭或跨界資本,診所收購的首要條件可能是要求盈利,對於真正意義上的全科診所/門診部更為青睞,其次是綜合門診部和專科診所。


但就轉讓機構而言,當前大部分診所機構的轉讓原因多為經營困難、不懂經營、招不到合適醫生、執業許可到期診所標準新規淘汰等,在商業模式未成熟的情況下,

對於成熟的資本來說,模式未跑通的診所,轉讓的價值可能僅在於區位和牌照而已。


此外,部分診所經營者開價有些不切實際,對於設備、投入的估值過高,在買方市場的環境下,連續3個月都未轉離手的機構也大有人在,如果對自身品牌的價值有信心,可以考慮再堅持下去,但要記住“高價退出不切實際”。


疫情對醫療機構按下的“暫停鍵”,似乎成了頭部企業戰略佈局的“快進鍵”。部分行業巨頭也在積極尋找優質機構以滿意價格出手,有時賣掉診所,落袋為安也是一個不乏明智的選擇。疫情期間,企鵝杏仁宣佈媽咪知道醫護團隊併入企鵝杏仁集團,企鵝杏仁集團在深圳城市模型的兒科診所“關鍵一棋”已落子,打響疫情期診所行業生態佈局的響亮一槍。其他暗中發力的機構,雖然不高調宣揚,也在默默角力,只等潮水褪去顯露真身。


認清核心業務,倒逼傳統診所升級


疫情期,多地衛監部門對診所的感冒、咳嗽藥品暫時收監,部分衛健部門以禁止輸液作為診所開診條件,這使得以藥品服務、輸液項目為主要營收的診所收入銳減,診所經營者只得在診療技術收費、檢驗項目、外治療法等項目上尋求新的利潤點。


以醫生診費為主要收入,收入結構低藥佔比是新型診所的一個顯著特點,傳統診所的精準診療用藥技術升級、經營理念更新、管理方式引入或成為疫情後的剛需。傳統診所模塊化賦能和轉型升級成為一個更加旺盛的需求。


“好事多磨”,在疫情的考驗下,能夠經營有方,必定是付出大代價進行全方位思考,對邊緣業務的及時止損,對患者認可的核心業務保持並加強,對資金鍊的管理,對員工人力薪資配比的合理掌控。


在確保了3~6個月現金流能“生存”的前提下,可以嘗試開展各種“之前想了但一直沒時間做”的探索


診療流程完善對於提高客戶粘性、提升診療效率至關重要;客戶畫像的顆粒度分類;病例數據的梳理;會員制度設計;線上團隊培訓;短期引流營銷方案;疫情長期持續下多點醫師、專家團隊的維護……


以診療服務提升和營收增長的一切相關核心點,都可以在2020年的當下開始梳理。


線下機構,邁出線上探索的關鍵一步


疫情期,幾乎所有醫療機構都在不同層面上對線上領域有了著力點,O2O概念很早就在互聯網醫療領域落地生根,在傳統醫療領域的成功商業模式仍然較少,但早入局的佼佼者們已經收割了足夠多的紅利。如育學園的線上科普和母嬰產品、知貝兒科的線上課程等有很好的項目營收和品牌效果。


從線上探索的深度層次舉例,線上探索可以有:


在線諮詢問診;線上商城;線上培訓;公益科普講座;新媒體品宣;患者客戶社群;直播帶貨;搭建病例數據庫;互聯網醫院接入;藥店配送合作;遠程診療等。


但須注意的是,即便線下門診量不佳,線上探索仍需量力而行,醫療服務作為產品的本質仍然是療效和對患者的全週期關懷,任何脫離本質的工具、服務都是本末倒置。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願診所人能傾盡全力熬過至暗時刻,在那個不久的春天裡,能大口呼吸屬於自己破繭重生的新鮮空氣。”


疫情下的2020:不到4個月,近600家診所緊急轉讓


特別聲明:本文統計數據主要來源:診鎖界數據庫、衛生統計年鑑、商鋪網、康強加盟網及其他數據,據公開數據蒐集難以詳盡,如有誤差,敬請指正。


//來源:診鎖界 作者:太白

//編輯:玉衡

❖ 慎重聲明:內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聯繫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