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草根”講習員李樹奇:講著講著就“變”了

  “鄉親們,我身上的揹包雖然是空的,但是我包包裡背的是總書記的聲音、背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背的是黨對人民的承諾、背的是揹包工作隊的時代精神……”

  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兔峨鄉文化中心副主任李樹奇作為揹包工作隊講習員這一“身份”對老百姓所講的話。

  2017年底,李樹奇有幸成為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中一名宣講員,而這一講,就講了2年多,講了250多場,聽眾累計達到1.5萬人,超過了兔峨鄉的總人口。

  2年的時間裡,李樹奇跑遍了兔峨鄉11個村委會,50多個村民小組,用漢語、傈僳語、怒族語、白族語四種語言宣講脫貧攻堅、掃黑除惡、文明新風等黨的政策聲音,用一張嘴將黨的聲音傳到怒江的每一處。

  “我現在的心願就是在退休之前,宣講的聽眾達到20萬,能感動更多的老百姓,讓老百姓聽黨話、跟黨走。”李樹奇說。

  “政策”講變了

  “最開始是給鄉親們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李樹奇回憶說,2017年自己用怒族語言為兔峨鄉的怒族群眾進行了首場宣講,引起了群眾的強烈反響。“沒想到鄉親們給了我很多的掌聲,第一次被鄉親們這樣的認可,讓我深受鼓舞。”

  從這一刻起,李樹奇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草根”宣講員,用一場場宣講為鄉親們帶來黨的聲音。“這兩年裡,我白天講、晚上講,在田地裡講,在群眾的家裡講。”李樹奇說,但是講著講著就“變”了。

  “之後開始給鄉親們講脫貧攻堅政策。”李樹奇說記得第一次走進臘絲地何春明的家裡進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講,看到一家五口人擠在40多平的房間裡,李樹奇勸解的動力更足了。

  通過講解脫貧攻堅、易地搬遷政策的各項惠民舉措,解釋了怒江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問題,李樹奇更是設身處地為何春明考慮子女未來教育問題,最終讓何春明簽下了“搬遷協議”並搬進了新居,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昨天晚上在花坪村剛剛結束一場40多分鐘‘感恩教育’的宣講。”李樹奇告訴記者,現在的宣講更多以“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為主題,慢慢引導群眾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付諸實際行動來回報黨、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真正做到“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

  從黨的十九大精神到脫貧攻堅、易地搬遷政策,再到感恩教育宣講的變化,“變”的僅僅是宣講的主題,“不變”的是李樹奇作為一名講習員的那顆讓兔峨鄉老百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初心。

  “群眾”講變了

  4月初,正值春耕農忙時節,李樹奇的身影卻開始穿梭在田間地頭,趁著村民吃午飯的間隙時間進行宣講。“就想憑藉自己掌握多種民族語言的特長將黨的聲音傳播到講堂、傳播到田間、傳送到千家萬戶中。”李樹奇說。

  回憶起最初宣講的時候,大多數群眾不理解、認為太無聊,都不想來也不想聽。李樹奇說,自己通過“吃透”政策,通過講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將政策宣講地更形象更易理解,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喜歡聽自己的宣講,開始將宣講的政策聽進去了。

  “現在只要我到各個村裡,老百姓就知道我要進行宣講。”李樹奇說到,不管是認識或不認識的老百姓都紛紛出來聽講,甚至有些還拉起自己的手希望能再多講一會兒。“宣講結束後,老百姓還會熱情地邀請我到他們家裡坐一坐、喝一杯水。”

  從最初的“不願聽”到如今的“想多聽”,“不變”的還是李樹奇那顆讓老百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講習員的初心,“變”的卻是兔峨鄉群眾那顆願意“跟黨走”的心。

  而今,每當宣講講到聲音沙啞時,李樹奇看到群眾給自己泡來的一碗茶,立馬又有精神了,這碗茶也見證了兔峨鄉群眾的改變,成為了對李樹奇最好的表揚和鼓勵。

  通過像交朋友一樣的宣講,兔峨鄉群眾的守法意識增強了,支持易地搬遷政策的群眾多了,和幹部鬧彆扭的人少了,喝酒鬧事的也少了……越來越多的群眾講文明,講道德,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兔峨形成了鄉淳樸和諧的村風。“希望我的宣講能感動更多的人,讓更多的老百姓聽到黨的聲音。”

  “將來我退休了,如果有人問我,一生中最感動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毫無疑問,李樹奇的答案一定是: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草根宣講員。


原標題:“草根”講習員李樹奇:講著講著就“變”了

審核:祝小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