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兰得一见(本文3500余字,读完约需11分钟,想快速了解的朋友可以拉到文末,看思维导图

恋爱是需要缘份的,读书也一样。前几天,复旦学霸的“神仙笔记”火爆全网,我马上联想到《金字塔原理》,也许和这本书的缘分到了吧?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清晰严谨、重点突出、形象有趣的学霸笔记,背后隐藏的是学霸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于是,我再次翻开《金字塔原理》一书,逐渐悟出蕴含其中的核心要义:语言形象化。

怎么让语言形象化起来呢?以写作为例,可以这样表述:

写作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通过清晰的逻辑组织起来,才能很好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否则,即使你心中有“千军万马”,到了别人眼中,可能是“散兵游勇”,甚至是“逃兵”“叛卒”,完全变了样。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01

写在前面:我与《金字塔原理》的苦恋

网上曾有一句流行语:

没见过金字塔,还没读过《金字塔原理》吗?

用来推荐《金字塔原理》一书。这本书畅销欧美市场40余年,在中国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在世界上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部作品,有人对它褒奖有加,也有人对它嗤之以鼻。


嗤之以鼻的人说:

“不就是中学作文中的‘总—分—总’结构吗?搞得那么玄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也有网友吐槽:

“这本书事例比正文难懂”。

我有幸认识这本书,得益于写作班老师的推荐。在写作逻辑课上,老师分享了使文章逻辑清晰的16字诀: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并坦率地说,16字诀来源于《金字塔原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怀着敬畏之心打开了《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接连看了好几遍,希望能够把书读“薄”,但却感觉这本书越读越厚,粗看很有道理,细读云里雾里;感觉已经接近书中的精华,却又隔着一层迷乱的面纱。

本想和书籍谈一场恋爱,这本书却又像个古典美人,“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让兰得一见饱受相思之苦,既感觉焦虑,又充满期许……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02

关于《金字塔原理》和作者

《金字塔原理》一书,提出了层次性、结构化的思考、写作及沟通技巧,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实用宝典,也是麦肯锡公司40年经典培训教材。

该书作者是美国的芭芭拉·明托,毕业于哈佛大学,是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咨询顾问。她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期间总结出了一套理论,就是明托金字塔原理。她曾经为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和世界名校讲授金字塔原理40余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金字塔原理》1973年首次出版,当即引起轰动,并畅销欧美市场40余年不衰。本书分为4大部分,即4篇:

  •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 第2篇 思考的逻辑
  • 第3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 第4篇 演示的逻辑

第1篇是《金字塔原理》最初的基本内容,适用于初学者和一般写作者,可以精读;第2-4篇是作者后来逐步增加的内容,适用于相关专业人士,没兴趣或用不上的略读即可。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简单地说,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数个一级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一个论点,由数个二级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03

为什么说《金字塔原理》的核心要义是“语言形象化”

本节力求从心理学上“知识的诅咒”和信息传播学中“沟通的漏斗效应”,到《金字塔原理》中“神奇的数字7”,解读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这也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要义。

  •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1990年,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实验者分成两组(A组和B组),给A组的学生一份耳熟能详的歌曲清单,然后通过敲桌子的方式,让B组的学生根据敲打的节奏猜歌?

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让A组预测B组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但是实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B组只猜出了2.5%的曲子。A组对此感到非常震惊:这么简单的曲子,怎么会猜不出来呢?

A组之所以无法想象B组为什么会猜不出答案,是因为一方知道答案,却忽略了另一方不知道答案这一客观事实。

实验表明:一旦你学会了某种知识,你很难想象别人不知道这种知识的情景,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破除“知识的诅咒”,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对于写作者来讲,要有读者思维,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如打比方、讲故事、情境人描写等直观形象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观点。

  • 什么是“沟通的漏斗效应”?

信息传播学中有一个“沟通的漏斗效应”:一个人心里想说的信息是100%,但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往往只有80%;而别人听进耳朵的可能只剩下60%,真正被别人理解消化的大概只有40%,最后执行的就只有20%了。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解决“沟通的漏斗效应”带来的信息递减问题,同样离不开直观形象的语言。

  • 何为“神奇的数字7”?

《金字塔原理》引用了米勒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项目。这一结论因人而异,有人可能一次能记9个,有人则只能记住5个。因此,为方便记忆,人脑具有将事物进行归类分组的特点,例如,古人夜观天象,看到的是“北斗七星”等一个个规则的图案,而不是散乱的星辰。

无数事实表明,人脑对形象化的东西更容易印象深刻。我们熟知的“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04

怎样通过《金字塔原理》使语言形象化

关于“语言形象化”这一观点,《金字塔原理》并没有系统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各个章节,我也是经过反复阅读后偶然发现的,仅代表个人意见,或许可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那么,怎样通过《金字塔原理》使语言形象化呢?

  • 一是建立“逻辑树”

正如金字塔只有一个塔尖一样,乔木亦只有一根树杆。同理,一篇文章有且只有一个主题。逻辑清晰的文章犹如一棵“逻辑树”,所有的句子和段落好比枝叶,都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

从文章到段落都需要“逻辑树”,书中提出了“列出关键句”的方法,即“观点前置”,让读者在开始阅读的头30秒内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

建立“逻辑树”,离不开“先思考,再表达”:只有脑海中有清晰的图像,才能转换为清晰的句子。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 二是巧用“比喻”
  • 书中引用了威廉·明托教授的论述:

    “写作时,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挥着千军万马,排队通过一个每次只能通过一人的隘口;而你的读者,则在另一边迎接,将部队进行重新编队和重新组织……”

    正是明托教授这段形象化的描述,帮助我打开了关于“语言形象化”的思考之“门”。

    比喻就是将读者未知的东西,与众所周知的常识联系起来,例如,在本文的前言中,我就用了“恋爱中的相思之苦”来形容读书时“求而不得”的烦恼,希望能够有利于读者朋友的理解。

    • 三是讲好故事

    “深夜,两个爱尔兰人在一座古怪的城堡中相遇……”

    这是书中列举的关于某主题的“故事”,用来吸引读者注意力。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故事会》为什么深受欢迎?就是以形象生动的故事语言,通过设置悬念、冲突和疑问等,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 四是引入“情境”

    书中引用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片段:

    “我借了一把斧子,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中准备盖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如箭矢一般高耸入云的小白松,来做我的木料……我工作的地点在一个令人愉悦的山坡,透过坡上茂密的松林,能看见湖水,还有林中的一小块开阔地,小松树和山核桃树郁郁葱葱。”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情境化描写自带“画面感”,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臆造图像”。

    经典著作中的情境化描写还有很多。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关于父亲穿越铁轨、攀爬站台买橘子的场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慈父与儿子在车站惜别时的“背影”。

    与文学作品不同,在新媒体文中,引入“情境”应该多用名词和动词,多用意思明确的短句,以适应手机屏阅读的特点。

    • 五是“视觉演示”

    通过图表、幻灯片等形式,让线性的文字“活”起来。《金字塔原理》一书,就用了92个图表来说明正文的内容。

    在“演示的逻辑”这一章,提出了好的幻灯片,图表应占到90%,文本仅占10%的建议;少量的文字部分,也应该用“搭积木”的方法,尽可能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等等。

    以上5点,均来源于《金字塔原理》,也是我归纳该书的核心要义就是“语言形象化”的重要依据。

    05 结语

    最后,用一张思维导图,回顾一下本文的写作逻辑和主要内容:

    从《金字塔原理》看复旦学霸笔记,浅谈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 01 写在前面:通过提出问题,描述两种截然不同的争论,讲述我与《金字塔原理》“苦恋”的故事,亮出“语言形象化”这一主题
    • 02 关于《金字塔原理》和作者:交代该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相关背景
    • 03 为什么说《金字塔原理》的核心要义是“语言形象化”:从“知识的诅咒”和“沟通的漏斗效应”,到“神奇的数字7”,解读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性
    • 04 怎样通过《金字塔原理》使语言形象化:提出了建立“逻辑树”、巧用“比喻”、讲好故事、引入“情境”、“视觉演示”等5种方法

    本文采取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努力在文中展示“金字塔结构”,体现“语言形象化”的特点。若你感受到了,将是我莫大的荣幸和持续创作的动力。今天就分享到这里,特此声明:关于“语言形象化”,仅代表个人观点,请本书的资深读者多多指教,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喜欢兰韵书香,努力向上生长,热爱阅读写作,用文字记录生活、温暖心灵、传播正能量。 请多关注@兰得一见,2020我们一起成长!)

    参考资料: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汪洱 高愉 译);朱自清《背影》。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