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

小麦开花习性是指:在自然和栽培环境中,小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器构造和在开花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性。譬如小麦的自花授粉、颖壳就是花瓣,开花时颖壳张开、花丝伸长和开花时间短等,这些都属于小麦开花习性的范畴。

小麦开花习性好坏,是衡量一个小麦品种或材料繁衍能力强弱和适应性好坏的关键。小麦开花习性好,表明其繁衍能力强、适应性好;相反,开花习性差,其繁衍能力就低,品种或材料的适应性也会表现不行。另外,小麦品种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品种种性的稳定和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稳定、穗子表现完整和自育率高也都有赖于小麦开花习性好的支撑。

那么我们说小麦的“开花习性好”具体表现是什么样呢?

小麦开花习性好有几个明显的性状表现:①花药较大、花粉量较多;②开花时,颖壳开张角度大,不影响花药“外出”;③花丝较长较横、能够将花药都推出颖壳,形成颖壳外的“挂花”和“到顶”;④花后不胡乱开颖,不存在接受外来花粉的可能。相反,花药小、花丝短、开花后花药被颖壳“叼着”和花后颖壳有张开现象等,这些都是开花习性差的表现。

开花习性差对品种和生产的影响——

由于小麦开花习性不好,小麦的孕性就会不稳定,结实性就会降低、穗子不完整和每穗结实粒数减少等现象就会出现。而这些由小麦开花习性不好所带来的问题,在小麦生产中还没有有效招数来解决。更糟糕的是,小麦开花习性不好又往往同品种、材料的不耐、不抗倒春寒相关,我们通过倒春寒和小麦开花习性不好的表现可以很容易的认可这些。这也就提醒了我们该更加关注小麦开花习性、关注其发生或起因。

小麦开花习性不好或变差我认为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是品种的原因。品种的遗传背景中带有比较敏感和缺陷的雄性不育或败育低育基因。譬如,我们大家都公认的核不育轮选群体的后裔品种就属于这一类——它们容易出现雄蕊败育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次级分蘖小穗。第二个原因是受栽培管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这一类品种,它们对环境条件的不适应直接表现在了雄性的低育上。譬如,遇到干旱了、遇到低温了、光照不足了、甚至一些不明药剂的干扰等,这其中,有单一的因素,也有复合叠加后的双重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低育。

在小麦生产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品种有不同程度出现低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后,它除了对小麦产量有一定影响外,它也使得这些品种的纯度难以保证,一些当年看着很纯,种植后,来年因为出现了混杂而导致打官司告状的怪异现象就是这样的起因——异交了。这种怪异现象的产生就与小麦开花习性不好相关。我们知道,小麦田间异交率一般在1~2%,但在小麦开花习性不好时,小麦自育率会明显降低、异交率会大大超过这个1~2%。具体说,在小麦自花不能正常传粉受精时,小麦的颖壳就会在花后一两天内第二次张开,张开的颖壳(花器)在没有接受外来花粉获得受精前的5~7天时间内都是张开的、都可以接受外来花粉形成异交。这样,当品种自身属于开花习性不好的类型时,又赶上田间有及时提供外来花粉的一些稍晚、稍高植株,这样较大量的异交种子就生成了。而这种异交结实的种子我们在田间去杂作业时是不能被我们发现剔除的,种子种植后的来年,品种混杂的“怪异现象”也就出现了。

这种由品种自身自育率低而产生的杂种,其不少特征会与母本品种相似度较高,这样也就使得田间去杂的难度增加,有时即使是我们较专业的人也是很难做到一次拔除干净的。这些没有被及时拔除的杂种又给田间开颖的不孕小花提供了异交花粉,循环往复,导致去杂越来越难。所以,我们总说,品种不是“拔”纯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又说,小麦的自交育率如何,是检验这个品种适应性和在生产上使用年份长短、作用大小的直接依据。

由于如此,我们才强调,不论是小麦育种还是小麦生产及种子经营等,都不能不考虑小麦孕性或自育率高低的问题。

小麦开花习性这一问题被人研究的不多,而不管是我们育种还是小麦生产,这个性状都是很关键的性状,它与小麦对水肥和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倒春寒”的表现等相交织在一起,这让小麦开花习性又变得复杂了起来。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论是育种还是生产上,适应性好、生产上站得住脚的品种往往都是开花习性表现好的品种,这样规律也就有了,观察和选择开花习性好的类型也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

图1.开花习性好的表现——花药大、花丝长,挂花到顶

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

图2。.美国人有一种检测开花习性好的招儿,就是花后一周内检查存留在一个穗子颖壳内的花药总数,一般不能大于15个,我们也可以这么弄看看。估计,下边这个材料应该可以达标

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

图3.开花习性不好——花药少、花药小,不挂出,还开颖……

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

图4.这个就严重了——都成“光温敏”不育系了

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

图6.这就是我们说的看不出来的“异交”——但由于其异交花粉粒来源于是蓝粒,这样花粉直感了,问题就暴露了

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说说小麦的开花习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