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对它赞不绝口,专家看后惊喜不已

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对它赞不绝口,专家看后惊喜不已

在我国古代,基于饮酒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酒文化,这其中包括对酒具的考究。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喝酒讲究粗犷模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对于达官显贵来说,则喜欢用爵这类酒具来喝酒。比如先秦时代的爵,就在很多贵族陵墓里出土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贵族老爷的酒具材质也不断更新:先秦时代的酒具是铜,而到了隋唐,人们更喜欢用玉: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其实就是玉石雕琢的酒杯。到了宋朝以后,酒具和工艺品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道风景线。

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对它赞不绝口,专家看后惊喜不已

鹦鹉杯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一种叫做“鹦鹉杯”的酒杯始终困扰后世历史研究者。因为根据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描述,他曾经用一种叫做“鹦鹉杯”的器皿喝酒。而这种“鹦鹉杯”的神奇之处在于,号称可以每天倒出三百多杯酒。当然,唐诗里面有夸张成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鹦鹉杯”可以源源不断倒出许多杯酒。只是,这种描述似乎有些违反几何原理。而李白对“鹦鹉杯”的这一属性言之凿凿,曾直言“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因此,历史学者十分渴望能知道“鹦鹉杯”的原理所在。

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对它赞不绝口,专家看后惊喜不已

真相

直到1965年,“鹦鹉杯”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那一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发现东晋门阀贵族王兴之的陵墓里,居然存在一件特殊的陪葬品:那就是一只海螺。如果是大汶口居民遗址或者河姆渡遗址出现海螺,那倒无可厚非,毕竟那是原始社会的遗址。而东晋时代华夏文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贵族老爷何必要一只海螺做自己的陪葬品?因此考古学者断定这其中必有玄机,后来,学者发现,这个海螺其实是一个酒杯,而且,正是困扰学术界许多年的“鹦鹉杯”!

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对它赞不绝口,专家看后惊喜不已

“鹦鹉杯”原理

不过,就这样一个海螺,其容量终究有限,怎么可能倒出许多杯酒?专家们感觉很难理解。因此,专家用X光机针对“鹦鹉杯”进行检测,打算看看里面的结构,结构,这一检测惊喜不已,赫然发现了“鹦鹉杯”的原理:原来,“鹦鹉杯”的内部存在大量小孔,将海螺内部分割成许多空间,这导致每次倒酒的时候,因为内部的阻隔,导致酒需要分很多次才能倒完,因此,“鹦鹉杯”有了可以每天倒出三百多杯酒的说法——其实并非“鹦鹉杯”容量大,而是倒出的每杯酒实在太少的缘故。

南京出土神奇“酒杯”,李白对它赞不绝口,专家看后惊喜不已

稀缺性

“鹦鹉杯”的这一特点,自问世后便得到了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的喜爱。但是,“鹦鹉杯”具有严重稀缺性这一特点,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贵族和大文豪才能拥有这种酒杯。之所以“鹦鹉杯”极为稀少,是因为“鹦鹉杯”的原材料鹦鹉螺太少。因为鹦鹉螺位于百米之深的海底,对于古人来说,在没有现代潜水设备下,前往百米之深的海底从事采集工作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导致了鹦鹉螺的稀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