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引言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注意到《狩猎》这部电影,它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着实火了一阵子。

它讲述的是,几个美国社会精英把一群底层普通人绑架到一处“猎场”,发给他们枪支弹药,并手持各种武器对他们展开猎杀。

本片的主创阵容相当强大,导演克雷格·卓贝(Craig Zobel)参与执导了《西部世界》《美国众神》《守望尘世》等一票经典美剧。

这部电影原定在2019年9月27日北美上映,但在8月10日,就被川普一顿骂:“自由派好莱坞是最高级别的种族主义者,充满愤怒与仇恨!他们喜欢称自己为‘精英’,但他们不是精英。事实上,经常是他们强烈反对的人才是精英。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是用来煽动和引发混乱的。他们制造了他们自己的暴力,然后试图甩锅别人。他们是真正的种族主义者,对我们的国家非常有害!”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还有多路媒体,也火力全开一通骂。

电影媒体Indiewire说它“危险”(dangerous);

美国好莱坞新闻前线(Deadline)说它是“我们国家的不安定因素”(a disturbance to our country)

《时代周刊》(Time)说它“不合时宜”(not appropriate);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说它“有意在全国煽动分裂”(designed to stoke division in the country);

《每日邮报》(Daily Mail)说它“别有用心而非固执己见”(exploitative rather than opinionated);

福克斯新闻(Fox News)更狠,说它“展现了好莱坞本质就是精神错乱和邪恶”(shows Hollywood for what it really is demented and evil)。

可以说,这些评论,已经从“论事”,转向了“诛心”。特别是福克斯新闻,一如既往地骂出了风格,骂出了水平。

而从政治倾向上看,Indiewire、美国好莱坞新闻前线是左派,《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是中间派,《每日邮报》是中右派,福克斯新闻是极右派——能把它们全得罪,也是一件怪不容易的事情。

随后这部电影就宣布撤档,但不是被骂走的,分析称应该是与当时美国发生的两次大型枪击案有关。

今年3月13日,本片终于上映,它甚至换了新海报,把各家花式辱骂都印在了新海报上。不得不说,这波造势,实在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左侧是原定9月27日上映时的海报,还比较正常;右侧是新定档3月13日的海报,辱骂刷屏。

但结局你们应该也能猜到,本片上映一周美国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影院关闭,本片在全球刚拿了650万美元票房就不得不赶快转战流媒体。

如此命运多舛的一部电影,戏里戏外都充满了美利坚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它讲了什么,又为什么挨骂呢?

我们从头说起。

一、它讲了什么:当“白左”遇上“红脖”

电影在一开始,只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猎人”与“猎物”的对立,而没有做过多的背景交代。这就在血腥之余带来了一丝悬疑:“猎人”和“猎物”都是怎么来的,又为何会针锋相对呢?

电影没有给观众时间去做更多思考,因为当务之急是猎物的生存。一个看上去是女主的角色出现了——恰好,她是由艾玛·罗伯茨(Emma Roberts)扮演的,而她的姑姑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哪料到她刚跟一个看上去是男主的家伙来了点儿电,就被一枪爆头,退出了游戏。本片的非主流气质在这里就显露出来了。

剩下的猎物的表现也都非常蠢,直到真正的女主克里斯蒂(Crystal)出现。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顺便一说,她由大器晚成的贝蒂·吉尔平(Betty Gilpin)扮演。这位女神是典型的气质白人美女长相,类似乌玛·瑟曼(Uma Thurman)、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丽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朱迪·科默(Jodie Comer)等等。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随着这位被猎人们称为“雪球”(Snowball)的眼神凌厉、身手敏捷的大女主的历险深入,猎人与猎物背后的故事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

原来,“猎人”是一伙自命不凡的社会精英,一次在私人社交群里开玩笑说想虐杀“下等人”(deplorables),结果被黑客捅了出去,引发了下等人中最具攻击力的一帮人——键盘侠——的围攻。键盘侠们捕风捉影地编织了一套精英虐杀穷人的阴谋论,广大“下等人”信以为真,一时舆情汹汹。迫于政治正确压力,这几个惹事的精英所在公司把他们开除了各自的职务。于是身败名裂的他们迁怒于这些捕风捉影什么乱七八糟都信的下等人,选了最突出的一批键盘侠作为“猎物”展开虐杀。

说我们杀人?便成全你们!

然而这些精英平日里养尊处优,动手能力属实不行,在抓人时搞错了一个,误把我们的女主克里斯蒂抓进来了——她是一位阿富汗战争老兵,也是本片中唯一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也就注定了精英的灭亡。

这样“猎人”和“猎物”的身份就很清晰了,对立的原因也很明确:阶级矛盾。

但这个矛盾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赤裸裸的劳资矛盾了,它变得更隐秘、更现代,甚至可以说更文明。

猎手精英们所代表的政治倾向,就是中国网络上流行的所谓“白左”。当然这么叫不太好,如果更政治正确一些,应该叫他们“退步左派”(regressive left)。他们政治上追求平等,但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文化上坚持多元化,但仇视坚持一元化的文化。双重标准、又当又立,说的就是他们。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就连选猎物也要满足种族平衡,如此政治正确,算是讽刺到家了。

而猎物键盘侠们都是按照“红脖”来刻画的,其政治倾向都是地地道道的极右(所以也被叫“白右”),政治上坚持极端民族主义;文化上坚持单一基督教信仰,所以特别特别反科反智。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猎物们对各种震惊体、标题党、阴谋论如数家珍而且坚信不疑,殊不知正是他们的愚蠢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前者觉得后者蠢,后者觉得前者坏,话不投机半句多,有打字喷人那闲工夫不如真刀真枪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这个血腥的狩猎场,本质上就是当下美国的舆论场。而电影还借着克里斯蒂这个旁观者的视角,兴致勃勃地亲自下场当裁判:你道他蠢,他讲你坏,现在我宣布——你们说得都对。

你们这些满嘴仁义道德的精英就是一群伪君子;你们这些学都没上过的大老粗就是一群白痴。都死吧。

本片毫不留情地向所有势力开火,那自然不为各方势力所容。

二、它为什么挨骂:扒下了皇帝的新衣

《狩猎》把在美国不能明说的政治大实话说了出来,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大声声称皇帝光着腚根子。我大美利坚不要面子的?

所以川普率先开火,毕竟他的选民在电影中可是像猪一样被猎杀,又蠢得像猪一样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其他左右各派媒体也纷纷自行对号入座,恼怒地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即使是那些并不在本片攻击范围内的人,也会觉得本片“煽动了分裂”。

只不过,也许,在“煽动”以前,那些分裂就已经在那里了。本片除了展现这两拨人在一般政治意义上的左右分裂,还展现了他们在一系列美利坚特色政治话题上的分裂:枪支管控、全球变暖、政治正确(包括但不限于移民、性取向、堕胎)等等。有批评说,这些都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但实际上,本片只是拿这些话题来讽刺挖苦做笑料,并不打算深入探讨。比如其中一个精英一定要纠正自己的同伴不能说“黑人”(black people)而要说“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s),其对政治正确的执念可见一斑。

在本片看来,这些乱哄哄的讨论都是细枝末节;如果像有些评论说的那样挨个深入探讨,那才是舍本逐末。那什么是“本”呢?电影中后段借旁观者克里斯蒂之口讲了一个“龟兔赛跑”新编:龟兔赛跑,兔子骄纵,乌龟坚持,最终乌龟赢了兔子——结果晚上兔子扛着大锤把乌龟一家老小杀了个精光。

因为兔子总是赢。

这才是分裂美国的罪魁祸首:兔子总是赢。其他问题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例如移民问题:精英的公司需要廉价劳动力,当然不在意国家涌入多少移民,自然以一种“多元化”的姿态来迎接便宜的移民;而“下等人”被抢走了工作,又没有救济,自然要高举种族主义大旗。

所以这个“移民问题”归根到底是,精英总是精英,下等人总是下等人,而且精英拿得总比下等人多。

这就是所谓的“兔子总是赢”。

到这里,《狩猎》已经变成了一部典型的“定体问”式作品,这是公然质疑美利坚制度优越性,丧失了制度自信啊,也怨不得从左到右人人得而诛之。

三、路在何方

电影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那么就没有什么出路吗?

从个人的角度说,是有的。毕竟在电影结尾,女主克里斯蒂击杀了所有精英,而键盘侠们也死了个精光,所以她堂而皇之地成为新的精英。

但大前提是,这些精英要足够愚蠢:他们抓错了人,这是第一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相对隐晦一些:还记得他们称克里斯蒂为“雪球”吗?在电影后期,克里斯蒂问他们的女老大:“为什么叫我雪球?”

女老大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里的,是一只猪。”

克里斯蒂纠正道:“但是雪球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遭其他猪嫉恨,被其他猪造谣。(以你的角度看)你才应该是雪球。”

女老大瞠目结舌,呆问道:“你也读《动物庄园》吗?”

这就是精英们犯下的最大错误:他们不了解其他阶级,甚至更不了解自己。他们沾沾自喜地舞文弄墨,结果稀里糊涂地把政权合法性(也就是“雪球”的名号)都交了出去,这就预示了他们的灭亡。

而在个人这边,首先,你要像克里斯蒂那样智勇双全,最好是一位战争老兵;其次,你要像克里斯蒂那样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对手失误;最后,你要像克里斯蒂那样,是主角。

但从制度的角度说呢?这个很难说。在电影结尾,那些本来为精英服务的人,又开始殷勤地为克里斯蒂鞍前马后了。克里斯蒂享受了他们的服务,但也把精英剩下的好东西(比如鱼子酱)与他们分享。

所以这是改变吗?嗯……至少是个开始。

四、当非主流娱乐遇上非主流政治

最后我们来说说《狩猎》所代表的一种趋势:非主流娱乐与非主流政治的结合。

《狩猎》属于“大逃杀”题材,同类题材电影包括日本的《大逃杀》、青少年浪漫革命系列《饥饿游戏》、美剧《杀无赦》、“哈利·波特”的第N次自毁式转型作品《腰间持枪》,还有不管怎么被骂都能一直出续集甚至变成宇宙的《人类清除计划》。

这类题材的核心是血腥、暴力,根本目的就是让观众爽。这其实是非常非主流、也有点上不了台面的。而且这对情节设计也提出了挑战,因为从逻辑上讲现代人不会随便就大开杀戒。

所以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都或多或少从政治上做文章,有时会设计一些非主流的政治背景,以便创造出一个使这样的杀戮成为可能的故事环境。

这样,本来是依赖血腥的非主流娱乐,就既偶然又必然地与非主流政治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在“大逃杀”故事中非常常见。这么做在本片中还有额外一个优势:由于猎人猎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很难对他们共情,所以享受起杀戮来就毫无心理负担。

而美国主流娱乐电影当然碰都不会碰这些政治观点,得罪了所有人对生意可不好。

尽管美国主流娱乐电影的政治观点不会这么非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它们也在肉眼可见地飞速政治化。看看奥斯卡奖就知道了:2014年《为奴十二年》、2017年《月光男孩》、2018年《水形物语》、2019年《绿皮书》、2020年《寄生虫》。再举几个例子:恐怖片《逃出绝命镇》《我们》《隐形人》;推理片《利刃出鞘》,等等。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电影,都在讨论或影射种族、阶级、性取向、女权等政治话题。

只能说,这是一种美国内部裂痕加深趋势下的一种文化上的反映;而《狩猎》,只不过是其中批评最为激烈的那么一份子罢了。

结语

《狩猎》煽动了美国分裂吗?套用电影中的一句被反复使用的台词:“也许是,也许没。”

也许它的言语确实激烈,甚至带有一定的冒犯性。

也许它第一次因枪击案撤档、第二次因新冠肺炎疫情下线,都在冥冥中印证,这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亦或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讽刺?

也许,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隐藏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永远不被提起。

毕竟,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影评】《狩猎》: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