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當然,蔡京也有一些善政。比如對東南茶法的三次變革增加了稅收;“崇寧興學”興辦了很多學校,對偏遠地區人才實施了補助;他還完善了宋仁宗以來的社會保障制度,規定允許民間收養棄嬰。設立居養院,就像現代的福利院,收留貧民和流浪者給予飯食住宿。設立安濟坊,如同免費醫院,安排會醫術的僧人治療無錢就醫的窮苦人。還設立了漏澤園,國家出錢聘請僧侶超度埋葬無法下葬的貧民。

比起蔡京,高俅只是個平庸的貪官。

比起蔡京在歷史上的大名,高俅只留下了隻言片語的記載。民間要求懲辦的“宣和六賊”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這些都是影響很大的官員,根本沒有他的位置。只是靖康時期,大臣吳敏面臨金軍壓境的危急局面,說:“蔡京、王黼壞文;高俅,童貫懷武。”把高俅列為靖康之難的元兇。

高俅的出身語焉不詳,只能知道是蘇軾大學士身邊的一個小吏書童。他似乎擅長抄寫,會一些書畫詩詞技藝,做人十分精細乖巧。蘇軾後來將他送與曽布,但曽布因為政見有所不同,婉拒了蘇軾的好意。於是,蘇軾又將他送給駙馬小王都太尉王詵府上。這本是宋代流行贈送書童僕人的一個舉動,卻成全了高俅。

當時小王都太尉和端王(後來的宋徽宗)關係不錯,時常有所往來。在幫主人送梳篦給端王之時,為人乖巧的善於迎合的高俅被看中,留在了府中。這樣,高俅成了端王的家臣,而宋代新任的皇帝往往喜好用信得過的“自己人”,也就是自己府上的家僕,家臣。

在端王意外繼位後,這項傳統得到了延續,高俅平時對王爺的討好換來了回報。他果然得到了職位,被派往西北戰區劉仲武軍中歷練。明眼人會知道,這種“下基層”鍛鍊以後定然是步步高昇。事實也是如此,高俅依靠西北宋軍對青唐諸部的勝利而得到了升職。不久以後,他的位置就超過了劉仲武,徽宗還讓他掌管禁軍。

在如此重要的職位上,高俅沒有考慮如何提高軍隊戰鬥力,卻搞了很多“花活”。為了吸引眼球,他組織軍隊在東京的金明池做競標比賽。四色彩船搭載著禁軍前進,但沒有戰鼓,上面全是士兵們做雜技表演,吹吹打打,就像節日一般。喜歡氣派的徽宗皇帝很是滿意。

高俅本人在東京也侵佔軍營的地盤,大肆修建自己的宅院。還讓手下的禁軍去幹自己的私活。他定的禁軍招募標準也很奇葩。大量技藝工匠進入了軍隊,平時有修房建築的活計時,就大量派出軍隊勞動。如果士兵沒有技能但是可以出錢請工匠代勞的,也可以免除平時的校閱任務。

除此之外,高俅還剋扣士兵的待遇和酬勞,導致禁軍們連平時的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他們不得不去除外設法掙錢,以填補個人家庭之用。至於日常的武器陣型操練,根本就無法執行了。軍隊紀律更無從談起,等到能征慣戰的金軍撲來,靖康之變無可避免。

也因為金軍四面攻城略地之時,國政混亂。“人怕出名豬怕壯,”不像蔡京蔡太師那般出名的高俅反而沒有被重點懲處。在徽宗和童貫等權貴往南逃跑之時,高俅爭權爭不過童貫,被指派“以禁衛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也就是說被徽宗拋棄,成為了棄子。

也因為這因緣巧合,高俅乾脆稱病回鄉,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失去權位之後,高俅內心定然是不好受的,否則也不會與當年死去,躲過了後期朝廷的清算。

我們也可以看到,高俅是個靠機緣巧合竊取高位之人。他在位多年,沒有任何功勞,只是把中央掌握的禁軍搞得烏煙瘴氣,徹底失去了戰鬥力。對靖康之變負有側面的責任。

作為受人恩惠,高俅還是知道報答的。他對劉仲武的兒子,劉錡有提攜之功,成就了這位後來次於岳飛的抗金名將。對蘇軾一家,但凡來京,他也有體恤照顧,算回報了當年最初的機遇。

最後,蔡京被埋在自己創建的漏澤園裡。他享盡榮華,真的算不上“被上天恩澤遺漏”的人。高俅則重回當初的默默無聞,悄無聲息死在家中。他們也都算是自何處來,往何處去吧。

《水滸傳》中的蔡京高俅,大家已經很耳熟能詳,那歷史上的兩人又如何呢?

這兩位權臣都在失去權力後,於1126年同年病死。實質上並沒有多大區別。

蔡京——

四度為相,被稱為政壇不倒翁。

主政期間長期連接宦官童貫,以打擊政敵確保自己的宰相之位為主要任務,搖擺在變法與守舊之間。年近八十之時敗在了自己的長子蔡攸手上。同年,金軍大舉南侵,民眾紛紛要求懲處蔡京等舊日當權派。結果他在靖康元年被貶斥,流放途中死於湖南長沙。

高俅——

為徽宗皇帝登基之前的舊僕從,因受寵信而飛速升官至殿前司主帥多年。

其任內毫無建樹,只顧私利敗壞軍政,導致禁軍日益腐化,成為東京開封被金軍攻陷的間接責任人。靖康之變南撤時,他因和童貫等人爭權失敗,告病回鄉,反而躲過了一劫,在家病死。

蔡京和高俅曾經都掌握權力玩弄權術,最終在北宋末年整體戰略失誤的情況下被皇權拋棄,甩出了權力中心,很快死去。但兩人對歷史的進程影響卻大不相同。

蔡京對歷史的重大影響。

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蔡京正統進士第九名出身,頗有才學,個人才華出眾。在文學藝術書法繪畫方面有很深造詣。

他先後四次擔任宰相,先依附王安石變法的新黨一派,擊敗了曾布和韓忠彥,第一次任相。這次他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宦官童貫,在皇宮之內有了耳目和強有力的援助。

任相之後,蔡京主要的政治理想就是維持權位。他援引同黨打擊異己,排擠所謂“元佑黨人”,鞏固私人勢力。還迎合上意,助宋徽宗享樂。但同時也在西北地區取得了開邊的功勞,收復了湟鄯廓三州(今青海省)。

經過短暫去職之後,蔡京輕鬆擊敗對手趙挺之,何執中,第二次任宰相。這次他吸取教訓,減輕了對“元佑黨人”的懲處,以緩解民憤。同時繼續推行他所倡導的“變法”。這期間宋軍收復了洮州(今甘肅南部臨潭),繼續拓展邊界的事業。

後來蔡京被人排擠去位,但他對權力的熱衷再次讓他捲土重來。很快,他擊敗政敵張商英一黨,第三次榮登相位。蔡京仍舊推行他的那套“變法”。但這和王安石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變法差異很大。對幣制和稅收的改動因為考慮不周,只帶來了很多實際中的混亂。不過出於蔡京對教育的重視,全國的學校有所增加。

再者,出於好大喜功,蔡京和童貫主張聯金攻遼,這就是靖康之變的濫觴。

蔡京的變法因為舉止失措,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而且,宋朝規定官員70歲退休,蔡京74歲仍舊還霸著宰相位置不放,引起政客王黼等許多人不滿。他們聯合另一個實力派太監梁師成和蔡京童貫對抗,果然扳倒了蔡京。

這時期,北宋正在平定南邊的方臘之亂,又起兵北上聯金攻遼,本就在徽宗治下衰落的國力更是經不起折騰。於是,亂局之中,宋徽宗第四次啟用蔡京為宰相。此時,這位曾經才華橫溢的能人已經79歲,老眼昏花,根本無法有效控制局面。

看到合作者已經垂垂老矣,童貫打算拋棄蔡京,和他的長子蔡攸開始聯手。政壇無父子,蔡攸早就在反對自己的父親,現在終於推翻了這個絆腳石。

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蔡京被推翻以後,金人的大軍迅速南下,不久開封陷落,北宋滅亡。

我們可以看出,蔡京童貫一黨,主導了宋徽宗時期的政策走向。他在掌握國家大權之時,利己的慫恿宋徽宗享樂,短視的推行各種不經審視的變法政策,導致國家財政空虛,國力徒然消耗,民眾負擔加重,整體國力從頂峰走向衰落。

當然,蔡京也有一些善政。比如對東南茶法的三次變革增加了稅收;“崇寧興學”興辦了很多學校,對偏遠地區人才實施了補助;他還完善了宋仁宗以來的社會保障制度,規定允許民間收養棄嬰。設立居養院,就像現代的福利院,收留貧民和流浪者給予飯食住宿。設立安濟坊,如同免費醫院,安排會醫術的僧人治療無錢就醫的窮苦人。還設立了漏澤園,國家出錢聘請僧侶超度埋葬無法下葬的貧民。

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比起蔡京,高俅只是個平庸的貪官。

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比起蔡京在歷史上的大名,高俅只留下了隻言片語的記載。民間要求懲辦的“宣和六賊”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這些都是影響很大的官員,根本沒有他的位置。只是靖康時期,大臣吳敏面臨金軍壓境的危急局面,說:“蔡京、王黼壞文;高俅,童貫懷武。”把高俅列為靖康之難的元兇。

高俅的出身語焉不詳,只能知道是蘇軾大學士身邊的一個小吏書童。他似乎擅長抄寫,會一些書畫詩詞技藝,做人十分精細乖巧。蘇軾後來將他送與曽布,但曽布因為政見有所不同,婉拒了蘇軾的好意。於是,蘇軾又將他送給駙馬小王都太尉王詵府上。這本是宋代流行贈送書童僕人的一個舉動,卻成全了高俅。

當時小王都太尉和端王(後來的宋徽宗)關係不錯,時常有所往來。在幫主人送梳篦給端王之時,為人乖巧的善於迎合的高俅被看中,留在了府中。這樣,高俅成了端王的家臣,而宋代新任的皇帝往往喜好用信得過的“自己人”,也就是自己府上的家僕,家臣。

在端王意外繼位後,這項傳統得到了延續,高俅平時對王爺的討好換來了回報。他果然得到了職位,被派往西北戰區劉仲武軍中歷練。明眼人會知道,這種“下基層”鍛鍊以後定然是步步高昇。事實也是如此,高俅依靠西北宋軍對青唐諸部的勝利而得到了升職。不久以後,他的位置就超過了劉仲武,徽宗還讓他掌管禁軍。

在如此重要的職位上,高俅沒有考慮如何提高軍隊戰鬥力,卻搞了很多“花活”。為了吸引眼球,他組織軍隊在東京的金明池做競標比賽。四色彩船搭載著禁軍前進,但沒有戰鼓,上面全是士兵們做雜技表演,吹吹打打,就像節日一般。喜歡氣派的徽宗皇帝很是滿意。

高俅本人在東京也侵佔軍營的地盤,大肆修建自己的宅院。還讓手下的禁軍去幹自己的私活。他定的禁軍招募標準也很奇葩。大量技藝工匠進入了軍隊,平時有修房建築的活計時,就大量派出軍隊勞動。如果士兵沒有技能但是可以出錢請工匠代勞的,也可以免除平時的校閱任務。

除此之外,高俅還剋扣士兵的待遇和酬勞,導致禁軍們連平時的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他們不得不去除外設法掙錢,以填補個人家庭之用。至於日常的武器陣型操練,根本就無法執行了。軍隊紀律更無從談起,等到能征慣戰的金軍撲來,靖康之變無可避免。

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也因為金軍四面攻城略地之時,國政混亂。“人怕出名豬怕壯,”不像蔡京蔡太師那般出名的高俅反而沒有被重點懲處。在徽宗和童貫等權貴往南逃跑之時,高俅爭權爭不過童貫,被指派“以禁衛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也就是說被徽宗拋棄,成為了棄子。

也因為這因緣巧合,高俅乾脆稱病回鄉,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失去權位之後,高俅內心定然是不好受的,否則也不會與當年死去,躲過了後期朝廷的清算。

我們也可以看到,高俅是個靠機緣巧合竊取高位之人。他在位多年,沒有任何功勞,只是把中央掌握的禁軍搞得烏煙瘴氣,徹底失去了戰鬥力。對靖康之變負有側面的責任。

作為受人恩惠,高俅還是知道報答的。他對劉仲武的兒子,劉錡有提攜之功,成就了這位後來次於岳飛的抗金名將。對蘇軾一家,但凡來京,他也有體恤照顧,算回報了當年最初的機遇。

最後,蔡京被埋在自己創建的漏澤園裡。他享盡榮華,真的算不上“被上天恩澤遺漏”的人。高俅則重回當初的默默無聞,悄無聲息死在家中。他們也都算是自何處來,往何處去吧。

奸臣的結局——北宋滅亡時蔡京,高俅的下場對比


我們可以看出,蔡京童貫一黨,主導了宋徽宗時期的政策走向。他在掌握國家大權之時,利己的慫恿宋徽宗享樂,短視的推行各種不經審視的變法政策,導致國家財政空虛,國力徒然消耗,民眾負擔加重,整體國力從頂峰走向衰落。

蔡京被推翻以後,金人的大軍迅速南下,不久開封陷落,北宋滅亡。

看到合作者已經垂垂老矣,童貫打算拋棄蔡京,和他的長子蔡攸開始聯手。政壇無父子,蔡攸早就在反對自己的父親,現在終於推翻了這個絆腳石。

這時期,北宋正在平定南邊的方臘之亂,又起兵北上聯金攻遼,本就在徽宗治下衰落的國力更是經不起折騰。於是,亂局之中,宋徽宗第四次啟用蔡京為宰相。此時,這位曾經才華橫溢的能人已經79歲,老眼昏花,根本無法有效控制局面。

蔡京的變法因為舉止失措,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而且,宋朝規定官員70歲退休,蔡京74歲仍舊還霸著宰相位置不放,引起政客王黼等許多人不滿。他們聯合另一個實力派太監梁師成和蔡京童貫對抗,果然扳倒了蔡京。

再者,出於好大喜功,蔡京和童貫主張聯金攻遼,這就是靖康之變的濫觴。

後來蔡京被人排擠去位,但他對權力的熱衷再次讓他捲土重來。很快,他擊敗政敵張商英一黨,第三次榮登相位。蔡京仍舊推行他的那套“變法”。但這和王安石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變法差異很大。對幣制和稅收的改動因為考慮不周,只帶來了很多實際中的混亂。不過出於蔡京對教育的重視,全國的學校有所增加。

經過短暫去職之後,蔡京輕鬆擊敗對手趙挺之,何執中,第二次任宰相。這次他吸取教訓,減輕了對“元佑黨人”的懲處,以緩解民憤。同時繼續推行他所倡導的“變法”。這期間宋軍收復了洮州(今甘肅南部臨潭),繼續拓展邊界的事業。

任相之後,蔡京主要的政治理想就是維持權位。他援引同黨打擊異己,排擠所謂“元佑黨人”,鞏固私人勢力。還迎合上意,助宋徽宗享樂。但同時也在西北地區取得了開邊的功勞,收復了湟鄯廓三州(今青海省)。

他先後四次擔任宰相,先依附王安石變法的新黨一派,擊敗了曾布和韓忠彥,第一次任相。這次他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宦官童貫,在皇宮之內有了耳目和強有力的援助。

蔡京正統進士第九名出身,頗有才學,個人才華出眾。在文學藝術書法繪畫方面有很深造詣。

蔡京對歷史的重大影響。

蔡京和高俅曾經都掌握權力玩弄權術,最終在北宋末年整體戰略失誤的情況下被皇權拋棄,甩出了權力中心,很快死去。但兩人對歷史的進程影響卻大不相同。

其任內毫無建樹,只顧私利敗壞軍政,導致禁軍日益腐化,成為東京開封被金軍攻陷的間接責任人。靖康之變南撤時,他因和童貫等人爭權失敗,告病回鄉,反而躲過了一劫,在家病死。

為徽宗皇帝登基之前的舊僕從,因受寵信而飛速升官至殿前司主帥多年。

高俅——

主政期間長期連接宦官童貫,以打擊政敵確保自己的宰相之位為主要任務,搖擺在變法與守舊之間。年近八十之時敗在了自己的長子蔡攸手上。同年,金軍大舉南侵,民眾紛紛要求懲處蔡京等舊日當權派。結果他在靖康元年被貶斥,流放途中死於湖南長沙。

四度為相,被稱為政壇不倒翁。

蔡京——

這兩位權臣都在失去權力後,於1126年同年病死。實質上並沒有多大區別。

《水滸傳》中的蔡京高俅,大家已經很耳熟能詳,那歷史上的兩人又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