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之下,何謂“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新冠之下,何謂“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新偉丨文

近日,重慶巴南區馳援韓國光州廣域市南區的上萬個口罩及隔離衣裝箱起運,包裝箱上寫著“道不遠人 人無異國”的中韓文字,令人醒目。此前,中國駐韓大使館緊急籌備醫用口罩馳援韓國重點疫區大邱市,物資包裝箱上也寫著這樣的文字。

據介紹,2020年2月發生疫情時,韓國廣域市南區為巴南捐贈了一批急需的疫情防控醫療物資。目前,巴南區瞭解到南區也發生疫情,投桃報李,主動對接並即籌集防疫物資。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是位於朝鮮半島的新羅高僧崔致遠在《雙磎寺真鑑禪師碑銘》中開篇的句子,意思是道義相通的人,不會因為國家不同而產生距離。

追根溯源,這美句當出自中國古典書籍。《中庸》裡說:“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是天地、人倫之道。“道不遠人”,天地之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是道了。

“人無異國”,或許出自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當時秦國排斥東方六國客卿,李斯遂上書勸諫秦皇: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他邦,(皆應一視同仁,唯才是用);便會四季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合用,仍表達的是不同國家的人不應該排斥,而應一視同仁,共同進步。有意思的是,當時崔致遠作為新羅人,竟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全國高考)。原來唐朝針對外國留學生制定了一個特殊政策,從貞觀元年起,即已對“洋學生”開放科考,外國人亦可考取功名,登科及第,稱為“賓貢進士”。留學生來大唐先在國子監學習三年,學費生活費均由唐國支付,之後參加科考,考取功名兩年後就可留在大唐做官務事了。

盛唐呈現的燦爛文明、繁榮富庶,今人觀之,無不感嘆。正是那時中國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兼容幷蓄的務實精神,造就了大唐的萬千氣象。

後來,崔致遠考取功名後在中原遊學為官,深得中華文化精髓,返國後成為半島漢文學鼻祖,被後世高麗人尊為“百世之師”,故有“韓國孔子”之稱。

眼下,疫情肆虐全球,吾國防控壓力緩解。國內有些人心態不正,或幸災樂禍,或造謠生事,給這紛亂的世界平添了幾分聒噪。寰球同此涼熱,人類命運相同。盲目排外和過度自信,只會帶來閉關自守,自外於世界。過度解釋他人的讚美和批評,都不是自信的表現,恰是自卑或自傲的顯露。

孟子曾經在描述他的理想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這跟孔子對於大同世界的理解一脈相承。世界千差萬別,但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卻是人心向往,比如公平正義,比如真善美。真誠擁抱這個世界,就是擁抱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