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三章:什麼是真我、假我?什麼是小我、大我?


道德經第十三章:什麼是真我、假我?什麼是小我、大我?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wéi)天下,若可託天下。

道德經第十三章:什麼是真我、假我?什麼是小我、大我?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什麼是寵辱若驚?寵辱若驚就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沒有真正活出自我。"寵為下"的"下"就是"有所待""有所憑藉",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會隨著外在的環境而起舞,活在外物的得失之間,成為物質的附庸而不能自已。莊子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是謂倒置之民。"天天活得一驚一乍的,那是因為沒有做到心無外物,著相了。就像魯迅《狂人日記》裡的那個狂人,趙家的大黃狗看了他一眼都會讓他心驚肉跳,晚上回來睡不著,心中嘀咕:"趙家的狗為何又多看了我三兩眼。"這樣怎麼能活得長?

道德經第十三章:什麼是真我、假我?什麼是小我、大我?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什麼是"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就是把外在的得失看得比命還重要。其實是自己的私心作祟,還是隻能看到眼前的自身利益。如果看得開一點,看到一個大我的存在,那就不一樣。有的人為了一時的爭名奪利,真的連命都不要了。殊不知,自己的命都沒有了以後,你的財產,你的名利,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的了。還是迴歸了"無我和無身。"既然都不是"我的",那我何必去執著,何必去爭?我活著的時候就不為外物所累,做一個"觀世音菩薩",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靜觀這世界風雲變幻,那該有多好。既然死後都不是我的,還不如生前儘早"不爭""不執著",這才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這才是道家真正的"尊生"理念。這裡的"無身"是"無身外之物所累"的意思。既然外物不能影響我的身體,那與我何干?故能做到:無身家之累,無憂世之患。

道德經第十三章:什麼是真我、假我?什麼是小我、大我?

故貴以身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能夠具有"以身飼虎"的精神,身外之物都供給天下真正需要的人。為了天下蒼生,或為了國家利益,只要那個民族之魂及自我的精元之氣可以長存,捨棄這個"假我"的肉身,也未嘗不可!這就是"為(wéi)天下"。看到這應該明白,道家"尊生"不是"他生怕死",而是要死得其所,死得其值。別動不動就說不活了,別動不動就和人拼命了,你有幾條命?你以為你是貓,有九條命?

道德經第十三章:什麼是真我、假我?什麼是小我、大我?

愛以身為(wéi)天下,若可託天下。不僅要看到"真我"和"假我",還要知道什麼是"大我"和"小我"。"大我"就是把所有的生命看做一個整體。真正愛護自己的子民,不是口頭上的,也不是做做樣子。真正愛護蒼生者,把世間每一個生命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古代君王,如果蒼生受苦,會退而求己則,不斷反省,糾正自我的行為。不具備這樣的情懷和眼光,那就危險了。蒼生受難,他認為是"何不食肉糜?"所作所為,只為了一己之私,集天下之美物,享一人之可欲。這樣的的人,怎麼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