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这些行为扼杀了孩子的灵性

最近帮孩子选书,看到了果麦文化出版的一本《孩子们的诗》,收集了3-13岁小朋友写的诗,这出自孩子之手的小诗,直率天真,但却难得的真实动人:

姜二嫚(7岁)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同时还有一个调查显示:91.2%的中国小学生写作有问题。其中,89.3%甚至表明:厌恶、害怕写作。

这一矛盾的现象昭示着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孩子正在被无形的事物扼杀灵性。

1. 学校老师照本宣科

现在学校老师本身只在文学领域里面讲授语文,总体的视野相对狭窄,但实际抛开文学只谈语文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语文从来是有关素质、无关应试的学科,需要时间沉淀,不可急于求成,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充满灵性的学生。

2. 语文培训充满功利性

现实生活中,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一旦和考试贴上关系,就会逐渐走向应试的道路。阅读都是一道题一道题刷出来的;作文都是被范文、范句,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甚至是之前准备好的作文考试时候拿出写,目的只有一个——分数,或者说拿到分数的方法。

3. 孩子没时间读书

孩子在没上学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安排了每晚的阅读时间,一般是绘本阅读,直到孩子上学,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挑战。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安排的?是不是也是学校作业做不完,还有各类英语、奥数、大语文。然而没有阅读能力,再多补习也白搭。

这些问题追本溯源,无论我们是在学习哪些方面,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去深度阅读、批判性思考、创意写作,更谈不上逻辑训练,大量重复的训练,忽视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灵性。

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能只靠偏执的做题,更关键的在于提升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当前在做课外阅读的也有一些,我在深入了解之后推荐“有卷读书”这一家,这是一家专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机构,提升孩子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精读、细读、深度阅读,同为教育行业从业者,非常认可其设置的名曰“双课双导”的学习模式,贴合儿童生活习性,每天不占用很多时间,也能让孩子每周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才能快乐的成长。孩子才能做到眼底有光,心中有爱。

别让这些行为扼杀了孩子的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