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路大灣區:如何優化粵港澳私人小汽車跨境流通?

來源:《‘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

  作者: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香港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洪為民、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洪雯

  導語:粵港澳大灣區初露鋒芒,在動盪的全球經濟中展現了其經濟力量的韌性。著眼未來,這艘被寄予厚望的巨輪將如何行穩致遠?對此,《‘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的作者們闡述前瞻觀點,勾勒變革具象。每週一更新,歡迎鎖定“灣區50plus”。(灣區50plus 王茜編)

  【閱讀上一章節】帶路大灣區:香港需要放棄城市本位的思考方式

灣區50+|帶路大灣區:如何優化粵港澳私人小汽車跨境流通?

  如何在現有制度框架內優化通關安排?

  粵港兩地政府自1982年起實施並共同管理跨境車輛配額制度,確保過境口岸運作順暢。目前可經落馬洲(皇崗)、深圳灣、沙頭角、文錦渡等四個口岸出入境的私家車共約三萬輛,加上廣東省政府近期就港珠澳大橋口岸向港方發出的一萬個配額,預計年內登記兩地牌的香港私家車超過四萬輛。按當前出入境安排,香港私家車若要入境內地,須先取得廣東省公安廳簽發的‘粵港澳機動車輛往來及駕駛員駕車批准通知書’,然後向香港政府申領‘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才可從指定口岸過境。

  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即將完成,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不過加強硬件建設是一方面,同樣不能忽略的是軟件配套,只有兩者互相配合,基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得到最大發揮。在軟件配套方面,由於粵港澳三地仍存出入境管制,如何在現有制度框架內優化通關安排,成為突破要素流動瓶頸、促進區域融合的務實方向。

  港澳私家車入出內地須從指定口岸通關的安排,主要是為照顧特定口岸的處理能力,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對使用者造成一定困擾,其中輪候時間過長是一項突出問題。以深圳灣口岸為例,自2007年開通以來,車流量不斷增加,尤其是南行過境車輛在繁忙時段須長時間輪候。此外,如一輛由香港東出發去往深圳東的私家車必須從深圳灣口岸入境,則不單會增加深港兩地市內交通壓力,拖慢使用者的行程、更會造成額外碳排放。持有兩地牌的車主一般是對廣東省甚至國家有政治、經濟、社會貢獻的人士,也一定程度上代表大灣區融合與發展的領導和推動力量。因此,港澳私家車入出內地口岸通關效率低下,既不利於陸路口岸經濟和運輸效益的充分發揮,也對提升大灣區整體競爭力、構建一小時生活圈等目標造成一定阻礙。

  2012年3月,在粵港兩地政府同意下,香港推出“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試驗計劃’(‘自駕遊計劃”),讓未有兩地牌的香港私家車車主申請一次性特別配額,經深圳灣口岸駕車入境廣東。申請人需提早5-8個星期向運輸署預留一次性特別配額,並須在預留配額的5日內向運輸署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在取得香港運輸署發出的配額後,申請人仍須購買內地車輛保險,向廣東相關部門申領三個證件,到香港總商會辦理內“暫準進口證”。整個申請程序複雜耗時,申請人須至少提早5個星期安排行程,而配額的有效期只有5日。現代生活節奏快、變量多,難以對時間做出長遠安排,因此市民參與計劃的熱情長期不高。根據運輸署數字,截至2017年6月底,計劃推行5年多僅發出10850個配額,平均每日使用不足6個配額,遠低於每日50個限額上限。“自駕遊計劃”參與率過低,既無實現政策原意,也對口岸資源造成浪費。

  “維持總量控制,放開車輛限制”

  我們認為:可考慮按照“維持總量控制,放開車輛限制”原則,藉助科技力量,提升通關效率。鑑於當前上網智能手機高度普及,希望粵港澳相關出入境部門,共同開發手機預約程序,改善跨境私家車通關安排,根據出入境部門收集的大數據,分析港澳私家車入出內地口岸模式,設計出一套整合全部陸路口岸的通關預約系統,讓合資格用戶通過手機提前進行通關預約。考慮到特定口岸的處理能力,貴局可依歷史數據,為每個口岸每日預約總量設定上限,實行總量控制,一旦超過上限則不再接受預約。

  我們也認為,可考慮取消港澳私人小汽車須從指定口岸入出境的限制,讓使用者根據需要和輪候情況自行選擇通關口岸。為提高服務質素、提升通關效率,將每日預約配額進一步細分,按時段分配預約名額。如特定口岸特定時段的預約名額已滿,使用者可選擇預約下一通關時段、或轉往其他仍接受預約的口岸、或在無預約情況下前往任一口岸排隊通關。因此,該預約系統須整合所有陸路口岸數據,且能夠顯示特定口岸每日通關配額、特定時段已預約名額、以及以非預約方式通關的預計輪候時間,讓使用者更靈活高效安排時間。

  在推行初期時,為照顧部分不瞭解或不會用預約系統的用戶,可考慮為其預留部分口岸通道,即使他們沒有預約也可順利通關。同時,建議貴局攜手港澳對口部門,對新安排大力宣傳。相信在宣傳和示範效應的雙重作用下,預約通關的使用率會越來越高。根據預約通關和傳統輪候通關使用者的份額變化,出入境部門可動態調整兩種口岸通道比重。為避免預約系統遭濫用,貴局可要求使用者在預約時提供個人和車輛信息。

  針對“自駕遊計劃”,建議將一次性特別配額的有效期由目前的5日延長至30日,讓車主更有彈性去安排時間。同時,對已取得“自駕遊計劃”證件的車主,允許其使用手機預約程序,提早24小時進行通關預約即可。目前“自駕遊計劃”每日僅有50個名額,對口岸的處理能力不會帶來大的挑戰,因此建議取消“自駕遊計劃”車輛必須從深圳灣口岸入境的限制,允許“自駕遊計劃”車主與“兩地牌”車主一樣,按需選擇通關口岸。

  以手機程序預約過關,政府仍能控制過境車流總量。允許合資格車輛自由選擇通關口岸,也有助於在港澳深珠四地形成“西進西出、東進東出”格局,有效緩解四地市內交通壓力,又可帶來環保效益。

  交通車輛往往與保險掛上鉤,沒有保險的車輛是不能上路的。而且,除了車輛保險,還有其它的保險產品可以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實現“保險通”。這是因為,國家的保險業正高速發展,香港也是亞太區保險業樞紐及大灣區的金融核心圈,我們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下,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區有助金融及保險業開拓一帶一路市場,助國家保險業向世界“走出去”。

  要發展保險業、做到人通、金通、信息通及保險通,需要大家一起爭取更多給在保險產業鏈上不同類型的保險公司、以及各方保險專才的落地政策,例如各界可否一同爭取在廣東省三個自貿區進行先行先試政策呢?

  另外,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科技的去中介化不單正在改寫金融業的業態,創新科技也為金融業帶來一些挑戰,如何把挑戰化為機遇,把機遇變成商機,以及保險科技的未來發展與不同應用,需要各界的參與。(未完待續)

灣區50+|帶路大灣區:如何優化粵港澳私人小汽車跨境流通?

  (聲明:本文系作者授權新浪網“灣區50plus”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