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哲學 | 意識是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機器不可能替代或統治人類

意識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應,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一、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的產物。

無機界沒有感覺,轉化為有機物,出現生命後,產生刺激感應和感覺,人類意識是偉大飛躍。

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勞動的產物。

知哲學 | 意識是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機器不可能替代或統治人類

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結果,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勞動不僅是動物心理發展為人的意識的決定力量,也是意識發展的決定力量。因為勞動改變和建立新的社會物質條件,推動社會發展,使人類意識內容日益豐富。意識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離開社會,就不可能有人的意識。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

人腦是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質器官,是意識的物質承擔者,而意識則是人腦的機能或屬性。

我國古代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明朝李時珍才說“腦為元神之府”。

3.人工智能的人造機器,根本不能同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腦相提並論

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控制論、信息論和計算機等現代科學發展,人們已經能夠用機械、電子的裝置模擬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根據控制論原理、用功能模擬的方法、製造出電腦來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這就是人工智能。

知哲學 | 意識是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機器不可能替代或統治人類

人工智能的人造機器,根本不能同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腦相提並論

“機器思維將替代人的思維並統治人”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人類思維建立在生理——心理過程,人工智能建立在機械——物理過程。人工智能必須有人的意識參與才行,計算機仍然是人的工具,是人的智能的物化。人造的智能機器,根本不能同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腦相提並論。

二、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係,即表現在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又表現在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

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的物質世界,但並不是客觀物質世界的簡單再現。

感覺是意識反映物質世界的初級形式,是意識的出發點,也是構成一切意識現象的基礎。

思維是意識反映物質世界的最高形式。

三、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意識對物質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動地反映世界,而且通過指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

人類的行動和動物的活動有根本的區別。動物的活動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只是一種本能。如蜜蜂釀蜜、蜘蛛織網等活動看似有計劃、有意識,其實只是動物為了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人類則能意識到自己的活動與客觀事物的關係,預見自己活動的結果,在行動前有目標和規劃。

知哲學 | 意識是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機器不可能替代或統治人類

動物的活動是本能,而人類能意識到自己的活動與客觀事物的關係,能預見自己活動的成果

“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最蹩腳的建築師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此。人類有意識地不斷創造出一個生存所需的“客觀世界”,使周圍的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

意識的能動作用,從根本上說,是通過實踐認識和改造世界。意識能動作用的性質,分為促進事物的發展和阻礙食物的發展。意識的具體功能和作用是反映外部世界。過程為:認識(最根本)——預見——確定目標——制定計劃——(通過意志、信念和情感等)指導控制行動——規範調整社會成員關係和行動

四、總結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論,要反對兩種片面觀點:一是形而上學機械論,不承認意識的能動作用;二是唯心主義,表現出“精神萬能論”和“唯意志論”。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矛盾,達到主客觀的一致。

除了我們頭腦的產物以外,一切都是客觀實際的東西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發揚自覺的能動性,反對主觀主義。

知哲學 | 意識是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機器不可能替代或統治人類

知南——你的知識知南

參考資料:韓樹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2004,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