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非混血家庭的廣州“疫”事

“您好,請出示穗康碼。”4月17日下午兩點半,吳曦來到越秀區華僑新村社區淘金市場出入口開始測溫值守。他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利索地指引來往人員測溫,查驗穗康碼,時不時遇見熟絡的居民,便互相親切地招呼著。不仔細瞧,戴著口罩的他絲毫不像是一名混血兒。

吳曦今年20歲,父親來自蘇丹,母親是中國人,他們一家在華僑新村生活了十年,已經逐漸融入當地的社區生活。在這個特殊的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他也堅信:“遵守這裡的規矩,才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一箇中非混血家庭的廣州“疫”事

“小吳同學是個熱心腸的小夥子”

中午,太陽正烈。連續值守了一個多小時,吳曦才有時間歇口氣,跟記者聊了起來。“社區關口很重要,是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吳曦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我也就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來幫忙守關口。”

從3月中旬開始,疫情發展逐步向好,許多人都恢復了工作常態,華僑新村社區防控人手趨緊。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的吳曦趁著還在假期,便主動申請加入社區值守的隊伍,每週與大家一道輪流為社區“把關”。

為了做好值守,吳曦做了不少功課。從理解防疫信息舉措,到學習測溫槍的使用,再到指引登記出示穗康碼,他一樣都沒落下。“自己弄明白了,才能守好社區門。”現在,一家五口在吳曦的帶動下,都主動登記了穗康碼並堅持每天測溫記錄上傳更新。

一箇中非混血家庭的廣州“疫”事

“他很喜歡在這裡的生活,也經常參加社區活動,大家就叫他小吳同學。這些天參加值守回來後,他都很開心。”吳曦的母親吳娟說。

這並不是吳曦第一次為社區服務,中學時期的他就加入了華僑新村社區志願服務隊。“小吳同學是個熱心腸的小夥子。”在華僑新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黃小平看來,一直以來,吳曦都熱衷於為社區志願服務,“在他讀高中的時候,每逢寒暑假都主動來社區進行義務活動,大大小小的事他都願意做,還經常帶著身邊的同學一塊。”

“溝通多了,問題自然解決了”

一個下午的值守結束後,吳曦回到了父母開在社區內的語言教育工作室,見到了剛剛解除健康管理的父親扎克。

作為非洲籍人士,扎克早前通過大篩查進行居家健康管理,並接受核酸檢測。“社區與我們提前溝通交流,父親明白了這樣做的意義,並主動與我們分開,獨自待在工作室裡。”為了更好配合社區管理,吳曦和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四人也選擇主動在家進行健康管理。

吳曦一家正在向更多的人傳播著這座城市的防疫理念。“我們一家和很多生活在廣州的非洲人都有聯繫,還建立了不少微信群,在這次疫情中經常相互交流。父母都是博士,他們溝通起來會更有優勢,更讓人信服。”吳曦經常與人說,“廣州出臺的防疫措施是富有專業性的,對中外人員也都是一視同仁的,我們選擇生活在這裡就應該遵守這裡的規矩。”

“溝通多了,問題自然解決了。”在吳曦看來,剛開始對防疫政策有些疑慮,這也是普通人的正常反應。經過多方溝通後,大家逐漸瞭解了事情的科學性和必要性,持贊同看法的人也就多了。

【記者】周甫琦

【視頻】鍾湧

【作者】 周甫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