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師王陽明40-41歲:京師論學,明鏡論

編者注:王陽明40-41歲期間在京師,通過與好友論道,對心的修行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出“明鏡論”,對“靜坐”這一修行方式也有了全面的見解。世界史方面,1498年,達·伽馬船隊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洋。


40歲(1511年)


正月,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二月,任山東會試的同考式官。

明鏡論:心的修行

王陽明在《傳習錄》上卷,曾借用“明鏡”比喻實踐修行的重要性。他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故聖人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功夫。”這裡王陽明的不怕事,事上練的思想已有顯現,以心之不變應事之萬變。

王陽明的高徒徐愛從“格物”說的立場闡述了“明鏡論”。他說:“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瞭後亦未嘗廢照。”

磨鏡好比端正態度,即“誠意”。對人要有誠意,對事也要有誠意。時時問自己,你是個有誠意的人嗎?

如何擦亮明鏡呢?通過“靜坐”修行,但王又怕過於專於心的修行,就可能演變成棄絕一切外部事物和人倫道德,最終陷入寂靜虛無的“虛禪”世界。凡事,過猶不及,每個階段有其主要的方面,提出“心即理”後的最初階段,王陽明主要強調靜坐修行,但也認識到弊端,點出了要注重實踐修行!所謂“事上練”,但這三個字什麼時期提出來的還有待考證!

11月,湛甘泉被任命為出使安南的使者,王陽明在送別湛甘泉之際,在蕭山湘湖附近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座草菴,希望與湛、黃一起養老!

41歲(1512年)


3月,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同年,弟子兼妹婿徐愛來京。

冬,黃綰因病返鄉,王陽明委託黃在天台山和雁蕩山附近購置土地修建房屋,一起養老!

未來大量中產階級老了以後,為了維持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經濟基礎,約三五老友聚在一塊一起養老是個未來趨勢。

12月,被任命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同時徐愛被任命為南京工部員外郎,二人乘船自運河而下赴南京。王陽明在船上為徐愛講解了《大學章句》並做了批判!後收錄於《傳習錄》上卷!《傳習錄》上卷記錄的是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之前的學術思想,王陽明親自批閱。中卷記錄的是提出“致良知”後的學術思想,王陽明親書。下卷記錄的是王陽明青年時代至王去世前的全部學說以及弟子們對王垂暮之年學術思想的揣悟。


心學大師王陽明40-41歲:京師論學,明鏡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