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讓死亡變得愜意一些?

今天咱們聊得這本書叫做《最好的告別》。顧名思義,提到告別了,談的就是死亡的那些事情。

這裡叫我想起很多年前看的一部電影,德國片兒,叫《敲開天堂的門》,Knocking On Heavens Door,鮑勃·迪倫有一首同名歌曲,就是這首歌的主旋律。這個片子很有意思,講的是兩個病友,一個膽小如鼠,一個簡單粗暴,兩個人本來互相看不順眼,是死對頭,結果後來兩個人查出來得了癌症,必死無疑,然後機緣巧合之下,也可能是覺得自己要死了,情感比較脆弱,所以倆人就冰釋前嫌了。其中有一個人這輩子一直有一個願望沒有實現,就是去看海。從小到大都沒看過海,臨死了,想去看看海。於是兩個人就偷了一輛小破車,經歷了很多波折,又是捲進黑幫拼殺,又是躲避警察追擊,最後終於得償所願見到了大海。結尾的地方兩個人坐在沙灘上,喝著啤酒,看著海,等著死神來帶走他們。

《最好的告別》:讓死亡變得愜意一些?

鮑勃·迪倫

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尤其是鮑勃·迪倫的歌聲一響起的時候,敲開天堂的門,你不禁就開始思考,如果明天你就要死了,你會做什麼?死亡就非得是一件恐怖絕望的事情嗎?我們能不能讓死亡變得愜意一些?在人生路的最後,我們應該怎樣把握住僅有的快樂時光?

對於人類來說,只要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死亡就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話題,甚至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死亡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很多人極力地迴避死亡的話題,就比如說我們小的時候不能隨便說‘誰誰誰死了’,如果我們這麼說了,大人就會趕緊制止我們,一方面覺得不禮貌,但另一方面也是會覺得有些不吉利。

不過這本書跟我們以往對死亡諱莫如深的態度不太一樣,作者在書裡極力地懇請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對死亡的恐懼上。

《最好的告別》:讓死亡變得愜意一些?

本書的作者叫阿圖·葛文德,他本身就是一位醫生,而且是奧巴馬醫改的顧問,曾經當選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因為他自己是醫生,做過了很多大的手術,所以他在看了很多死亡之後,心中開始產生了困惑。他在書裡有一個觀點特別震撼我,他認為醫學上真正的成功不是一臺手術做得有多成功,而是患者的感受始終是愉悅的,沒有痛苦的。

生老病死都是人必經的一些人生過程,不論你是國王還是平民,你的一生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這些問題,現代醫療可能給我們提供了更先進的技術,能讓我們在重大疾病面前痊癒,延長我們的壽命。我們是這麼以為的。但事實其實不是這樣,醫療確實延長了一部分時間,但是這個時間不是我們的壽命,而是我們的衰老。

作者在書裡舉了一個例子,是他剛開始做外科住院醫師的時候遇見的一位患者,患者名字叫約瑟夫•拉扎羅夫,他是一位市政府行政官,他的妻子就是死於癌症,所以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也都非常害怕癌症。但是很不幸,六十歲的時候,這位拉扎羅夫先生還是患上了了癌症,而且癌症迅速擴散了,擴散到他的胸椎,對脊椎造成了壓迫,他腹部雙腿都積滿了液體,右腿也沒法動,大小便失禁。到這一步,已經沒法痊癒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但是在保守治療和做手術之中,拉扎羅夫和他的家人仍然選擇了手術。

手術結束後,技術層面上說,手術非常成功,但是因為拉扎羅夫的身體已經太虛弱,所以他根本就承受不了手術對身體帶來的傷害,很快他的病情就又惡化了,十四天後,拉扎羅夫的兒子來對阿圖說是時候該停止治療了。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拉扎羅夫只是痛苦地靠呼吸機多存活了幾天,而且還幾乎是毫無意識的。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等死亡真的降臨的時候,不論是降臨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親人身上,我們都沒辦法輕易地說放手。但我們也明白,掙扎也沒什麼意義,死去的人也感受不到痛苦和哀傷,我們應該相信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我們只要去最好的告別就可以了。

《最好的告別》:讓死亡變得愜意一些?

我們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整本書雖然在提衰老和死亡,但是其實並不是只適用於老年人,每個人一生都可能經歷大大小小的病痛,我們要學會面對這些,同時我們要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我們真正想要的選擇。而作為一個醫生,阿圖在結尾也提出了呼籲,他認為醫生的職責是助人幸福,而不是單純地治癒什麼,因為有的時候你就是無能為力。而作為人類,最有意義的體驗會來自於幫助他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文,而不僅僅是醫學能夠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