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成吉思汗時代蒙古的崛起是否與唐朝擊潰突厥、回鶻等有關?

戰國曲士


收集資料回答。

唐與北方民族之間的關係,絕不是兩大陣營間對抗那麼簡單。兩者之間有融合,也有對抗和聯合。北方民族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簡單地說,是各個勢力之間融合與對抗。下面試著結合歷史資料從北方民族的角度來梳理一下來龍去脈。

北方民族的匈奴時代

匈奴是北方民族掌握騎射技術之後的第一個強權。按照史料記載,戰國時期匈奴就已經出現——冠帶戰國七(華夏族政權群),而三邊於匈奴。由此說明匈奴疆域之廣。冒頓單于時期,匈奴擊敗了東胡與大月氏,進而進攻漢朝。

東胡,是通古斯族群的直系祖先。也有可能和後來的蒙古、契丹有關係,可能是通古斯與蒙古尚未分化時的原始族群。

大月氏的族屬也有爭議,他們很可能是東伊朗語族的先祖,今天的塔吉克族就屬於東伊朗語族。大月氏被匈奴擊敗,主力西遷,在阿富汗地區建立盛極一時的貴霜王朝,成為阿富汗人的先祖之一。剩餘族群被同化。不然的話,很可能今天的甘肅就能看到高加索—東亞混血族群的後裔。

匈奴是什麼族群?世界歷史學中尚沒有定論,有人把匈奴歸為突厥先祖,有人把匈奴歸為蒙古先祖。舉個很有意思的事例:

土耳其的官方歷史把匈奴帝國稱為土耳其第一帝國時期。稱突厥帝國為土耳其第二帝國時期。稱奧斯曼帝國為第三帝國時期。

另外,蒙古國的官方歷史認為匈奴和蒙古族群是延續世系,換句話說,匈奴也是蒙古第一帝國。

兩個不同種族的現代國家均追認匈奴,由此可見,匈奴的族屬存在相當大的爭議。當然,歷史向來有不同的解釋,兼聽則明。

總之,匈奴人是北方行國的肇始。後來的北方族群、包括後來中原北部的混合族群,都和匈奴有關。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有許多現代國家追認匈奴。按照近年來匈奴考古的DNA分析,匈奴更有可能是東亞人種為主的族群。

(漢匈戰爭)

大分裂時代的鮮卑政權群

西晉滅亡之後首先建立政權的就是匈奴。不過他們已經不是草原匈奴,而是入塞匈奴,核心地區已經不是在塞北,而是在山西。建立政權的這些人都是在山西出生並長大的,你問他們草原什麼樣兒,他們可能也不知道。你問他們黃土高原什麼樣兒,他們倒比你清楚。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是匈裔中原籍移民。所以嚴格意義上說,入塞匈奴建立的王朝並不算北方王朝,至於算不算中原王朝——見仁見智。

當時的山西、河北一代民族矛盾比較尖銳,先是漢匈戰爭,然後是中原人壓迫投降入塞的胡人,再後來是入塞胡人壓迫中原人,反覆此消彼長,你死我活。由此造成了殘酷的大分裂與戰爭。

差不多同時期,東亞的民族大遷徙開始了。鮮卑族群發源於噶仙洞地區—— 今內蒙古鄂倫春旗阿里河鎮西北。從該地區的環境來看,鮮卑族群最早很可能是狩獵森林部落。

鮮卑族群在漠北匈奴西遷、南遷之後向西遷移,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今天的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地區。及山西大同一代。這裡是遊牧與農耕混合的地區。這西遷過程中,留在漠北的數十萬匈奴人加入鮮卑政權,成為鮮卑人的一部分。

鮮卑族群在大同地區開啟了一個重要時代——平城時代。這個地區的貴族後來發展成北魏軍事貴族,也就是常說的關隴貴族勢力,關隴貴族勢力開啟了隋唐時代,成為隋唐皇族。隋唐皇族是表親,基本上算一家子人。

鮮卑族群一直在部落制度與中原封建化之間搖擺,部落制度包括母系社會殘餘,後來發展成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後來又模仿中原王朝發展成太子監國制度。總之,鮮卑人一直在傳統與反傳統矛盾中左右取捨。直到隋唐時代,從血統到文化上的基本漢化才完成。

鮮卑入塞之後主宰草原的是柔然人,這是一支蒙古族群,也是第一支主宰草原的蒙古族群。柔然是禿髮,也就是髡髮,和契丹、蒙古、後來的女真習俗相近。

(大噶仙洞)

突厥汗國

於此同時,今新疆阿爾泰山一代的突厥人作為柔然奴隸出現在視野中。突厥人擊敗柔然人成為草原霸主。柔然人的一支踏上匈奴人的老路,沿著北亞草原之路西遷,到達保加利亞一代,漸漸高加索化,成為保加爾人祖先的一支重要源頭。同時,突厥人開始強大,在隋朝開始入侵中原,引發隋朝激烈抵抗,史書記載,隋朝士兵——刀皆捲刃,手皆見骨。經過四百年戰亂,中原地區的戰鬥力的確提升了不少。扛住了隋唐交替的這一波突厥入侵。

等到了唐朝,開始利用突厥貴族之間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擊敗了東部突厥。不過突厥族群戰鬥力強大,政權更迭但始終屹立在漠北。

這個時期契丹已經出現了,契丹早期曾經作為唐朝的盟軍,配合唐朝進攻突厥。

這個時候蒙古的祖先——三十姓韃靼也出現了。

根據突厥闕特勤碑記載,在突厥早期,三十姓韃靼是作為突厥的附庸出現的。時間大概是公元552-630年。這是闕特勤碑對三十姓韃靼的第一段記載。這段時期對應唐朝,是唐太宗執政時期。這段時間三十姓韃靼的活動範圍在大興安嶺與黑龍江地區。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三十姓韃靼與突厥關係較近,與唐朝關係較遠。而這段時期,唐朝正在與突厥對抗。

三十姓韃靼出現在闕特勤碑的第二段記載時,已經變成突厥的敵人。時間是公元682-691,這時突厥已經衰落。在闕特勤碑的記載中——

南面唐朝百姓是敵人。北面拔茲可汗、九姓鐵勒百姓是敵人。黠戛斯、骨利幹、三十姓達靼、契丹、奚全都是敵人……

由此可見,突厥衰落,不光因為與唐是敵對,同時,突厥被孤立了,和周邊族群都成了敵人。在此以後,唐朝與各方勢力在西域展開激烈爭奪。安史之亂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安史之亂以後,華北北部一直處於軍閥割據的半獨立狀態,直到石敬瑭將華北北部交給契丹人。中原王朝失去了華北北部,就失去了控制東北地區的可能性,北方民族開始擺脫中原王朝的影響,開始自循環模式。最終導致一系列北方王朝建立。

華北北部的半獨立狀態以及東北地區的失控,恰恰是唐朝晚期的衰落造成的,宋朝接手了一個不夢幻的開局,華北北部成為始終懸在宋朝頭上的一把利劍。

(突厥石人—傳說一個突厥人生前斬殺了多少個戰士,他死後墓旁就立多少石人。據說有的突厥墓旁立有上百個石人)

契丹登場

唐朝時期,契丹在遼東開始出現。但是,在突厥與契丹稱霸漠北之間,還存在著漠北迴鶻汗國這一政權。也就是說,契丹曾和突厥、回鶻並存,並最終成為漠北的新主人。

契丹這個民族屬於蒙古族群,這是肯定的。也可以說契丹是蒙古帝國建立之前的一個蒙古政權。但是,契丹貴族從血統上說有很多回鶻貴族血統,契丹的後族都是回鶻述律部的人。從文化上說,契丹又和中原相近。契丹創立了文字,但是沒有傳承下來。契丹和唐的關係時好時壞,大體上契丹是臣服於唐的。契丹和匈奴一樣,是行國,也就是遊獵帝國。但是契丹的習俗更喜歡打獵,冬春捕魚,夏秋狩獵,契丹貴族一年四季沒幾個月是待在城裡的,一般都住在帳篷裡。

回鶻汗國

公元742年,拔悉密、葛邏祿、回鶻三方聯軍擊敗突厥第二帝國的骨咄葉護可汗,此後拔悉密、葛邏祿、回鶻控制漠北軍政大權。兩年後,回鶻可汗骨力裴羅正式建立回鶻汗國。東部突厥人臣服在回鶻汗國之下。

回鶻人是維吾爾的先祖之一,也是主要祖源,回鶻人可能是突厥人的近緣族群。回鶻貴族在洛陽進行外交活動時接觸到了摩尼教,並將摩尼教帶回漠北,成為回鶻汗國的國教。摩尼教源於西亞,是一種混合了拜火教與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宗教。由此回鶻人掌握了較高的文化體系。

於此同時,蒙古人的先祖從大興安嶺林區向西,開始涉足蒙古草原西部,與回鶻人發生了一些衝突。但當時的蒙古還是和森林部落,和現在的鄂倫春族生活方式類似。

沙陀人政權

沙陀人屬於入塞內附於唐朝的突厥人。這個族群現在較少提及,但實際上,他們在五代十國時期的華北北部建立了一系列政權。沙陀人為了換取契丹的支持,將長城防線送給了契丹人,由此造成了北宋戰略層面的被動防禦局面。而且,漠北的陰山韃靼與沙陀人曾存在合作關係。只不過陰山韃靼是不是蒙古人的先祖,尚有爭議。

宋遼對峙時期

最終促使滅亡漠北迴鶻汗國的是黠戛斯人,他們是柯爾克孜族的祖先。唐武宗年間(公元840年)漠北迴鶻滅亡後,殘部踏上逃亡之路。一部分人南逃進入中原,被中原同化。一部分人西遷,沿著絲綢之路行進,進入天山地區建立新的政權。這時回鶻人已經放棄了摩尼教,變成佛教徒,也就是西域族群的佛教時期。後來,喀剌汗王朝建立,西域開始信仰伊斯蘭教。

漠北再度出現沒有王廷的真空局面。除去契丹外,眾多蒙古系部族開始西遷,從狩獵民族變成遊牧民族。遷移的族群往往可以獲得大量新的土地與資源,所以中國歷史上遷徙的族群往往具有活力與能力。

宋遼金、西夏等王朝對峙時期

蒙古人的真正機會在於中原戰爭時期。金朝的崛起十分迅速,連續擊敗漠北的遼與北宋。同時西夏建立發展。整個中國進入分裂時代。

最初的蒙古並不是一強大的部族。他們臣服於金朝,同時,金朝也扶持塔塔爾等部落來削弱蒙古的勢力。如果金朝的敵人只有蒙古人,那麼就沒有蒙古人什麼事兒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金朝擊敗了遼與北宋,可是這兩個王朝都沒有滅亡。南宋繼承了北宋。而耶律大石在新疆地區重整旗鼓,建立了強大的西遼。

也就是說,金朝的兩個死敵其實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金朝。歷史上無論是南宋還是西遼都曾發動對金朝的戰爭。

如此說來,金朝要面對眾多敵人,自然只能採用分化手段與軍事手段並用的辦法對付蒙古人。金朝在蒙古邊境修築了大量長城作為防禦。

(草原遊牧民)

蒙古高原上的旋風

在成吉思汗稱帝之時,蒙古高原上也並不是鐵板一塊。乃蠻、克烈、汪古這些部落其實屬於突厥族群,並非蒙古族群。換句話說,蒙古這個民族是成吉思汗整合並且建立的。就好像滿洲這個族群是皇太極建立的一樣。

遊獵民族的優勢在於騎兵與全民皆兵的動員體制,這種優勢可以導致遊牧民族迅速崛起,在一代人時間內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遊牧民族的劣勢在於人口太少且分裂成若干個小政權,這是因遊獵民族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社會形態相對簡單所導致的。

誰能運用優勢,迴避劣勢,誰就能稱王。

成吉思汗時代,整個中國分裂成為若干政權,給了蒙古人統一蒙古高原的機會。解決了分裂問題,成吉思汗改變部落體制,建立千戶制度,將遊牧民族統一起來。

成吉思汗改變人口劣勢,建立了一支十萬人規模的騎兵。在古代,任何擁有一支十萬騎兵規模的政權可能都會選擇擴張。因為養活這支軍隊需要錢。牧民的裝備和騎兵的裝備可不一樣,部落制度已經瓦解,不可能再讓各個部族的士兵回到原來的牧場放羊去。那樣的話,就等於再次分裂。

再說,你稱王了,別人不會無動於衷。騎兵是進攻兵種,不利於防禦,蒙古高原也無險可守。蒙古人不會築城防禦,如果真的有人深入草原,那就只有打伏擊。如果打伏擊還沒打過,那就完了。那就只有像匈奴人一樣,跑路。

可是跑路也不是辦法。別忘了牛羊的速度沒有馬快。敵人的騎兵來了,那就只有騎馬逃跑,騎馬逃跑,牛羊就沒了,牛羊沒了,吃啥喝啥?

於是,主動進攻就成為最好的選項。

綜上所述,蒙古的崛起的外因是因為中國的分裂。內部因素則是成吉思汗成功整合了遊獵民族的全部力量。百騎可裹萬眾,遊牧民族的崛起往往十分迅速,讓定居民族很難作出調整。

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參考書目:

草原帝國

九姓達靼遊牧王國史研究


有時聊人文歷史


亞歐大陸,兩種文明、兩種文化的衝突自古至今,就未曾停息過。農耕文明旱澇保收,持續而牢固的收入使得他們用多餘的財富建造城市、改善環境、發展經濟並創造科技、文化和軍事。遊牧文明,四海為家、靠天吃飯,流浪生活註定使他們居無定所、掠奪為生。一個靠守、一個靠功,長城就是農耕文明防範來敵的典型建築,金戈鐵馬,卻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佳武器。大漢大唐大宋、大食和吐蕃,抗擊匈奴、突厥、回鶻與蒙古,一直就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世紀相搏。隨著科技進步、文化融合,草原民族稱霸世界已成為歷史,工業革命使得融合文明的國家和地區成為今後的霸主。


海巖86991


當然有關 原來蒙古草原的主人不是一個蒙古人 還有匈奴人 ,回紇人 ,突厥人等部落 大唐打擊這些部落以後這些部落和大唐的效力耗掉了 這對分散蒙古人來說帶來了統一的機會 ,蒙古草原沒有他們的敵人以後 成格斯汗等蒙古英雄統一了蒙古部落 ,他最起碼開始部落戰爭 ,然後逐漸強大 ,回紇人的服從 他的軍隊還強大了 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