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今年经济增速应不低于5.5%,要救助个体户和低收入者

刘元春:今年经济增速应不低于5.5%,要救助个体户和低收入者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出品 | 搜狐智库

编辑 | 袁昌佑

4月15日,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会上表示,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速应不低于5.5%,需实施4到7万亿财政扩张计划。

刘元春说,在疫情的超常规冲击下,社会预期低落,信心悲观,此时设立经济增长目标比缺乏目标更有利于经济走出艰难期,因此设定今年的GDP增速目标是必要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不对称的关系。也就是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长200万左右,但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失业可能接近400万左右。”他说,按照就业弹性测算,如果保证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在1100万左右,GDP增速就要达到5.5%;如果保证就业规模较去年不下降,那么至少要保证4.5%左右的GDP增速水平。

“十三五”规划要求平均每年GDP增速不低于6.5%,意味着今年经济增速应不低于5.5%。假定一季度经济增速为-5%,为了实现该目标,那么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应达到6.63%,后半年经济增速则要达到8.63%。因而,应出台超常规的一揽子宏观政策,用以对冲疫情冲击,并使经济增速达到相应水平。

刘元春指出,按照测算,防止GDP增速下滑1%,所需的财政扩张体量为1.2-1.4万亿。因此为了填补今年GDP增速回落的空间,需要实施规模为4-7万亿的财政扩张计划,具体而言是3.5万亿减税+2万亿基建扩张+1万亿补贴。“我们认为这个规模并不大。”他说。

刘元春解释称,目前中国经济所面对的冲击是2008年时难以比拟的,因此应走出“谈刺激色变”的认知困境。他表示,世界经济的长期停滞会进一步严峻,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很可能在外部冲击下演变为趋势性变化。

刘元春还强调,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支出总额为1.3万亿的财政政策和4.4万亿的货币政策,以及20条外贸政策和19大类消费促进政策,但我们“中央出精神,部门出政策,地方抓落实”的政策模式有碎片化的嫌疑,导致民众对政策的感受并不强烈,进而预期无法得到好转。

点击收看更多未来商业课

刘元春同时指出,出台一揽子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强调社会救助导向、民生导向,而不是以往简单的经济增长导向。同时他也认为,保民生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增长导向在本质上并不冲突。

刘元春强调,“新基建”只是一揽子刺激计划的一部分,且不应该是最为优先实施的部分。“因为‘新基建’解决不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预期下滑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危机下的社会救助问题,它远水难解近渴,小马难拉大车,而且过度的政府导向很可能与新产业发展政策相冲突。”

刘元春认为,不实行一次大的收入分配调整,很难平息疫情所导致的深层次问题。他建议,下一步的政策目标,要着力于大规模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疫情纾困,以及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大量非规范就业人群进行救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